浅谈文化转型的重大意义

2017-11-25 05:00:53邓可一
长江丛刊 2017年21期
关键词:社会转型成果转型

邓可一

浅谈文化转型的重大意义

邓可一

文化转型是指一种新的文化形态替代旧的文化形态,表现为文化的变革与进步。文化转型的实质是指特定时代特定民族中起主导作用的文化模式的新旧更替过程,它与马克思所说的人的全面发展关系密切,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对文化转型对历史发展、社会转型的意义进行研究,可以对社会主义文化的创新、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起到积极的借鉴作用,它关系着中国社会的发展现状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文化转型 发展 意义

一、文化转型的科学内涵

“文化”在哲学范畴里并不是静态哲学定义,而是不断形成的文化成果和不断超越现存文化成果的一种与人的智力水平相关联的的实践行为及其所取得的现实成果。“转型”在哲学范畴,不单单指的外观发生的改变,更指的是一种关于本质的持续的整体性转变。因此,文化转型就是基于社会文化内部的矛盾及外部新文化的冲撞,原有的的文化外观和文化产品持续不断地发生改变,当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必然会引发质的改变,既新文化的产生和旧文化的消亡,这个过程大多需要相当长的时间积累,当代中国的文化转型正处于由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转型的阶段。

中外很多学者都将文化转型归功于工业革命、科技革命为动力的经济的高速发展推动了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显然,把文化转型的原因仅仅归结为经济发展是十分片面的。文化的现代化程度根本上是由国民素质高低决定的,素质即人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其行为及思想的表现,换言之,素质包含一个人文化水平程度、身体健康程度、价值观、思维能力等因素。可见,国民素质的高低内含于人的全面发展之中。换言之,中国文化转型的实质内容是文化现代化,文化现代化的根本意义是人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的实质是人的全面发展,因此,文化转型的目标是促进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二、文化转型与人的全面发展

文化转型问题关系着当代中国社会的发展现状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对于文化转型问题的正确认识及恰当引导对我国社会方方面面的转型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成败至关重要。明确当代中国文化转型的价值目标是首要前提。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当代中国文化转型的最终价值目标,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道路的终极价值目标以及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目标是相一致的,即:实现人类解放,使得每个人得以自由全面的发展。

三、文化转型的重大意义

纵观人类发展史,每一次社会转型过程中,总是以一定规模的文化转型为其开路。例如,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就经历了相当长的历史时期,最典型的当属社会性质由传统的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其原因不仅仅是帝国主义的势力入侵和文化渗透,还有社会发展过程中封建社会本身的固有矛盾的巨大压力。社会转型之前,文化方面,明清时期思想家都明显具有文化启蒙的倾向:黄宗羲提出“工商皆本”的主张和一整套资产阶级民主思想,著述《明夷待访录》;王夫之则从哲学角度普遍论述了人性、知行和唯物主义等论题,甚至对辩证思维的发展做出了深入的探讨;顾炎武运用调查研究的求方法,研究中国军事地理,著书留世,其成为后来的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为武装革命提供了丰富的文献材料。综观上述思想家的思想风格,与明代的理学、心学显然不同。可见,当时的社会活动从道德实践的探索转向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实践与思考做出了转变,文化精神由伦理道德尺度开始向科学理性转型,清朝社会性质也开始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过渡,文化转型是社会转型的先兆。

文化转型的成果推动社会转型。文化转型的成果在合适的外部环境下,会推动社会转型的深入发展。比如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观点提出之后,洋务运动兴起,思想观念的变革推动了社会实践的践行,首先从军事技术方面开始做出变革,这是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开端,标志着清政府开始对技术理性表示出尊重;之后的康有为、梁启超向西方思想文化,先进社会制度的学习,先进的思想文化的借鉴,侵蚀和冲击着就有的腐朽制度,推动了近代社会制度的逐步确立;再如王夫之作为中国启蒙思想的初期代表,其学说对20世纪的中国思想界影响巨大,其学说在民国时期一直受到广泛热议。其思想的高度达到了中国古代唯物主义的顶峰,任何人期望在思想方面有所创新,那就不能不重视研究王氏的哲学。

文化转型标志着社会转型的完成。文化总是以人类智力活动和成果的形式反映当前社会发展状况。文化和社会实际状况之间必具有一定的相适性,当一定的社会转型实现以后,其文化形态创新层面必定有所反映,因而社会转型的完成,可以在当时文化成果和文化大致趋势中得到反映,我们可以从文化中看到新的社会形态的方方面面。例如,新中国成立,中国从半封建社会、半殖民地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型,文艺界一时涌现出很多优秀的文化作品反映此社会转型的现实问题。在建国之前,文艺作品就呈现出各种文化相融合、冲突,一种异彩纷呈的现实。而社会转型结束之后,文艺作品普遍转向无产阶级劳苦大众的革命斗争与生产建设生活上,与此前的文化类型截然不同。某种程度上,文化的转型标志着社会转型的完成。

(作者单位:海南师范大学)

邓可一(1990-),男,汉族,四川成都人,硕士,海南师范大学,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猜你喜欢
社会转型成果转型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中国核电(2021年3期)2021-08-13 08:56:36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工大成果
社会转型时期的大众传媒与公共政策
新闻传播(2018年10期)2018-08-16 02:09:58
转型
童话世界(2018年13期)2018-05-10 10:29:31
“走出去”成果斐然
“健康照明”成果聚焦
“三医联动”扩大医改成果
中国卫生(2016年2期)2016-11-12 13:22:16
战后台湾如何从农业社会转型工业社会
现象级“老炮儿”折射社会转型之惑
公民与法治(2016年4期)2016-05-17 04: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