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与中国:两种经典的阅读及其意义

2017-11-25 05:00邹建军
中国诗歌 2017年1期
关键词:古典诗人创作

□邹建军

西方与中国:两种经典的阅读及其意义

□邹建军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释道,每一部分中都有优秀的,也有不那么优秀的。我们现在需要清理一下,哪些传统是优秀的,而哪些传统是不优秀的,或者不那么优秀的,可能会有一个程度上的区别。

——邹建军

我们平时说“古典传统”,似乎就是指中国的古代文学传统,其实这种理解是有误的。平时我们说当代诗人们的作品是“现代诗”,似乎是指具有现代性的诗,这样的理解也是有误的。因此,今天想就“古典”、“传统”、“经典”、“阅读”、“现代”五个词语及其内涵,发表一点不同于他人的见解,以期引起大家的讨论,以推进当代汉语诗歌的向前发展。

首先是“古典”。近一个世纪以来,诗人与学者对中国古典传统问题的讨论是比较多的,特别是毛泽东提出新诗要在民歌加古典的基础上发展的理论之后,似乎已经得出了比较可靠的结论。然而,许多人只是说说而已,并没有很好地落实到自己的行动上,没有很好地让古典传统进入我们的生活,更没有让古典传统进入我们的创作过程。中国古典传统博大精深,不然这个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民族,就不会有今天的发展,也不会以统一的方式延续到现在。否定古典传统是没有道理的,反对古典传统也是没有出路的。否定古典传统的人是因为他们不知道古典传统,反对古典传统的人是因为他们不了解古典传统;与此相反,肯定古典传统的人反而总是读过古书的人,支持古典传统的人反而总是理解古典传统的人。任何人都生活在古典传统之中,也在古典传统中进行写作,只是他们所认为的古典传统,也许并不一样,因为我们每个人的知识背景不一样,每一个人所接触的传统不一样。从小学到高中的语文教材里,都会有许多古典文学作品的存在,我们也被要求背诵与理解它们。从小学到大学教材里的古典文学作品,就是古典传统里最为主要的东西。只要读过高中,就可以说曾经与古典传统有过一段时间的亲密接触,古典传统就在我们的记忆中,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它有可能时时与我们发生联系,时时对我们发生影响。古典传统不都是存在于当下的民间,民间所存在的东西,也并不全是古典的东西。古典主要还是保存于书面形态,在那样一些浩如烟海的古书之中,如果没有全面的阅读,也许就算不上真正地接触到了中国古典传统。如果没有读完《老子》与《论语》,不能说接触到了古典哲学;如果没有很好地阅读《诗经》和《楚辞》,也不能说接触到了古典诗歌;如果没有很好地阅读《庄子》、《左传》和《史记》,就不能说接触到了古典散文。不是只要读了《唐诗三百首》、《千家诗》这样的选本,就算掌握了中国的古典文学传统。“古典”并不只是指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中国古代所传下来的一切文学艺术作品,包括一切文本形态的著作,包括科学与文化著作,都构成了古典传统的重要内容。古典可以体现在我们生活中,包括民风民俗、思维方式、生活用具与生产工具。然而主要还是指文本形态的东西,如果没有固定的形态,没有可视的、可见的、物质化的东西,那就无从接受,无从把握。“古典”就在所有的自古而今传下来的文本形态的东西里面。不是所有的古本都是“经典”,然而绝大部分在今天还可以翻印出版的,以文学艺术为中心的东西,都是“经典”。《易经》不只是一部文学作品,而且是一部包括了数理、地理、天文、宗教、哲学、文学、艺术、文字学、音韵学知识在内的奇书,它当然也是经典。《山海经》,也不是一部单一的文学作品,而是一部包括了诸多方面知识的百科全书,虽然它的产生年代与作者并没有确考并认定,然而它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巨著,以地理记载为主体内容、以楚国为中心的东西南北为叙述构架,这样的认识是没有问题的。如果只是读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是不够的,需要读的还包括哲学、历史、宗教、科学、地理、天文等经典著作,因为在中国古代,文史哲是没有分家的,经史子集往往集合在一起。那个时代的文学也就是文化,所谓文学经典也就是文化经典。如果限于诗歌与散文这样的文体才读,那我们了解的中国古典文学是相当有限的,也不符合中国历史发展的事实。

其次是“传统”。“传统”包括在日常生活中所出现的东西,甚至所有处于生活形态中的东西中,但首先还是指那些具有经典性的文学作品。“传统”首先是指中国的,不是指西方的或东方其他国家的,西方有西方的传统,东方其他国家也有他们的传统,这是没有问题的。我们这里所说的“传统”,就是指中国自己的传统,并不一定就只是指中国古代的东西。我们这个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起来的东西,就是我们的传统。在一个民族中有优秀的传统,也有不良的传统,有好的传统,也有不好的传统。封建社会里有一些东西,“三纲五常”、“三从四德”、“忠孝节义”这样的伦理规则,以及这种伦理规则所体现出来的思想,就是有问题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释道,每一部分中都有优秀的,也有不那么优秀的。我们现在需要清理一下,哪些传统是优秀的,而哪些传统是不优秀的,或者不那么优秀的,可能会有一个程度上的区别。“忠孝节义”,一般认为都是好的,其实,那都是封建时代的传统,不太适合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需要。“忠”是对于皇帝而言,“孝”是对于长辈而言,“节”是对于妇女而言,“义”是对于同辈而言,这些思想最少是需要进行现代改造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中国传统中的优秀部分与西方传统中的优秀部分的结合,不过中国自己的传统要多一些,这也符合中国的国情,符合中国现实发展的需要。我们每一天都要用筷子,每一天都要读汉字,每一天都要上网,每一天都要写作,这都是我们的传统。我们要参加朋友的婚礼,我们见面要与他人打招呼,我们要参加朋友的聚会,什么人坐在什么地方都是有讲究的,这也是中国的传统。所以,我们对于“传统”的认识,要与“古典”区别开来,不可混为一谈。我们中国人的毛病,就是一切都比较笼统、比较马虎,似乎知道而又不清楚,没有一个明确的认识,没有一个统一的认知,所以,时间长了就成为了问题,甚至是严重的问题。研究传统文化的人很多,然而有几个真正的思想家?我们对于传统文化具有什么样的认识?我看许多人都是得过且过,把学问当成一种晋升的手段,当成了自我发展的途径,没有当成真理,更没有当成事业。我们要有“两种传统”的认识。所谓的“两种传统”,首先是指传统的两种倾向,其次是指传统的两个来源。有优秀的传统,也有并不那么优秀的传统。我们的抒情诗有相当强大的传统,因为抒情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代表,从屈原到冯至,从《诗经》到新诗,抒情诗占了很大的比重,也具有很高的地位。西方国家的抒情诗从思想到艺术都不如我们,包括美国与英国这样的国家,这是一个基本认识。然而叙事诗的传统,中国就不如西方深厚。我们并不是没有叙事诗,《木兰辞》也相当不错,然而这样的作品毕竟不多,所以我们的叙事诗从思想到艺术,都不如英国与美国。史诗就更是如此,准确地说我们没有史诗,特别是没有像《伊利亚特》和《奥德赛》那样的史诗,当然,在我们的各少数民族文学史中还是有的。在“大中华文学史”中,我们的史诗也还是不少,并且其中也有相当优秀的作品,但是在整个世界上影响不大,特别是对后世各国的史诗创作,几乎没有产生什么重要的影响。所以,对于诗歌的传统,我们也要有所分析、有所区别,不然我们还是不清楚自己的传统,只是听他人说说而已。中国自己的传统是重要的,大家理解起来不难;西方的文学传统也是我们的传统,有的人理解起来也许就有困难。从中国而言,中国古代的东西当然就是传统,具有民族心与爱国情的人,能够明确地认识到,并且比较容易融合到自己的创作中去。从人类的观点来看,所有的传统都是共有的传统,西方人也是人类的重要成员之一。“民族主义”与“世界主义”就是一对矛盾,在今天显得特别突出。“全球化”的倾向越来越加强,“本土化”的力量也就越来越显著。体现在对“传统”的认识上也同样是如此。中国诗人一般可以认识到自我民族的传统,却认识不到西方甚至一切外国的东西也可以成为我们的传统,同样也有重要的意义与价值。这在相当一部分当代诗人中存在严重的偏向,从而影响了自己的诗歌创作再上台阶。两种传统的观念是当代诗人必须建立的,如果能够同等重视,则可以建立既有逻辑性、也有创造性的传统观念,对于当代汉诗的发展会产生重要的影响。从文化接受的差异性而言,接受外来的东西更加重要,因为本民族的东西是一种自然接受,而外来的东西则需要主动性与选择性。

再次是“经典”。我这里讲的“经典”并不完全是“古典”,而只是“古典”的一个部分,一种具有生命力的、活在当代的部分。当代诗人有没有必要去强调传统,有没有必要去思考经典,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我们有两个传统,一个是活的传统,一个是死的传统,作为诗人与作家,也许更喜欢活的传统,而不喜欢死的传统。而活的传统也就是“经典”。一百年以来,在我们的文学与艺术界,有一种反传统的力量,并且有的时候还相当强大,然而,我们的文学与艺术创作,仍然没有脱离传统。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每一个人都生活在传统之中,只是不自觉而已,包括反传统的作家与学者,也同样是如此。我们接受西方的东西是比较多的,并且容易取得成效,获得认可,以为从西方来的都是新的,而传统的东西都是旧的。现在我们强调传统,也是因为我们接受西方的东西多了一些,再次强调传统也许就可以矫枉过正,以取得更好的效果。既然我们已经学了那么多西方各国的文学,我们是不是可以在此基础上,往我们的传统方面靠一靠呢?从理论上来说,反西方与反传统是同样的不明智之举,西方与传统对于我们而言是同样重要的,并且是因不同的诗人而有所不同的。主要看我们自己的兴趣,自己的选择。很难说哪个方面会更好,只要自己觉得有用的就是好的,否则就不会发挥什么重要作用。我们喜欢现代诗,而中国古代没有现代诗的传统,如果你不学西方的,那就没有什么好学的了。我们喜欢话剧,如果你不学西方的,那你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就找不到同类的作品。反过来说,如果你喜欢四言八句的东西,而西方就没有这样的传统,那你学西方则不可能有什么进步与发展。同时,对于传统我们要有更宽的理解,所以我们说当代诗人向传统学习,不只是向古典诗词学习,也不只是向古典文学学习,还有多种多样的文化,多种多样的思想,多种多样的哲学、伦理学、宗教学、医学、书法、风水学说等等,可以说都是我们需要了解的、需要认识的。学诗只读诗,学文只读文,显然是不全面的。学习的对象还是要宽一些,凡是自己感兴趣的东西,都可以读、都可以学,如果在此基础上可以融会贯通的话,就会产生伟大的作品。做学问讲究功底深厚,创作也同样是如此。也就是要知道的东西多,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左懂历史,右懂哲学,那就会有强大的观察力与思考力,我们的视野就会开阔,我们的胸怀就会广阔,我们的思想就会独到而深刻。有的诗人没有思想,只有感觉与体验,似乎只要有了感觉与体验就可以做诗,当然也是可以的。然而,你的感觉与体验里还得要有思想,思想不是显现的与理论形态的,而是隐在的与情感形态与想象形态的,并且可能是说不清、道不明的。总之是要有,没有肯定是不行的。而如何才会有自己独立而深刻的思想呢?那就是要有对于历史、现实、社会、自然与自我的发现。而如何才会有所发现呢?根本的就是要有宽广的知识面与深厚的历史感。一个是横向的东西,一个是纵向的东西,才可以让你有一个确定的定位。这也许就是一般诗人与杰出诗人在修为上与素养上的区别之所在。有的人瞧不起古代的东西,认为那是过去时代的,已经过时而没有什么用了,其实是相反的。从文物而言,越是古老的东西越是值钱;从艺术品而言,越是古老的东西价值就越大。对于我们的诗歌创作而言,诗经与楚辞也许是唐诗宋词所不可比的,唐诗宋词又是元曲与小令所不可比的。

对于“经典”,我们必须要“阅读”。对于古典文学传统的学习,最主要的和最直接的途径就是阅读古典文本,包括古典诗词歌赋。如果我们不读,讲得再多都没有用,讨论再多也没有用,从理论上学得再多再好,基本上也是没有用的。对于传统与古典而言,阅读是必不可少的。最重要的对象就是以诗词为中心的文本,特别是经典的文学作品。读了和没有读,是完全不一样的。最近十年我写了一些文赋,一共有七十多篇,在小范围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我的文赋创作是从哪里开始的呢?就是从阅读《中华名赋集成》开始的。虽然我以前也读过一些,但并不系统,也不全面,对于中国古代赋作在思想与艺术上的特点,也没有什么独到的认识。所以,要从事这一传统文体的写作,首先就要阅读那些经典的赋作,看一看它们是什么样的形态,在艺术上有一些什么样的讲究。当代学者研究辞赋的论文,我基本上是不看的,因为我并不想去研究这种文体的历史,也不想集中研究哪一位赋作家的作品,只是想通过阅读有所体会、有所认知,并且多半也是感性认知,以期有助于我的创作。十年下来,不知不觉就写了七十多篇。如果不读这样的作品,我哪里知道如何写赋呢?也许根本就不知道。我也写了几本十四行诗集,十四行诗是从西方来的,不是中国传统的东西,然而,我还是要阅读西方的十四行诗经典作品,包括莎士比亚、华兹华斯、白郎宁夫人的十四行诗。中国古代没有这样的作品,虽然我们的格律诗是发达的,然而我们的五律、七律、五绝、七绝之类的诗体,与西方的十四行诗还是不一样的,所以我在创作之前与过程中,为了提高自己的水平,只能更多地阅读西方的作品。阅读是首要的,也是最为重要的。没有阅读什么都谈不上,因为没有阅读就不会有体会,就不会有认知,当然就不会有什么真正的创造。创造是要有基础的,没有基础谈什么创造呢?而阅读就是基础,知识的基础、体验的基础、文体的基础、语言的基础、技巧的基础。我认为这样的基础,从前人的理论中是得不到的,除《文心雕龙》、《文赋》之外,对于写赋有帮助的著作,就是古代辞赋大家的作品。不是什么书都可以读,有的书是不需要读的,读了也没有什么用处。据说是明代刘伯温写的一本《推背图》,就没有什么好读的,神神秘秘的内容,东一句西一句,没有什么可以说清楚的东西。当然,它不是文学作品,是中国古代神秘文化的一部分。认真地读了这本书之后,我认为自己没有什么真正的收获。首先是要读,然而不是什么书都可以读,不是什么古书读了都会有收获,因为经典与非经典是有区别的。不是说所有的古书都是经典,只有那些在后代不断地被提及与评论的作品与著作,不断地被翻印与发行的作品与著作,才是真正的经典。绝大部分古书也许都是死的,然而我们所谓的“经典”却是活的,活在我们的生活中,活在我们的阅读中,同时也活在我们的创作中。阅读经典的“阅读”,也有多种多样的方式。首先是看,一遍又一遍地看,理解其意思,领略其风采,领会其精神,把握其形式与语言。其次,是要一遍又一遍地读,也就是朗诵。诗歌与其他形式的文学作品,都是语言艺术,语言之美是首要的,而只有朗诵才会充分地领略与认识这种美质。第三就是背诵,一首一首地背下来,如果可以如此,那我们对于作品的理解就会达到一个全新的高度,把历史上流传下来的经典的东西,化为我们自己的血肉,对于我们的思想、情感、审美、想象、语言表达、形式创新等,会产生至关重要的作用。

“阅读经典才可以开创现代”,这是本文的一个核心观点。开创“现代”是我们的目标,阅读“经典”是我们的过程。我这里所说的“现代”,并不只是指现代诗歌,也并不只是指当代诗歌,而是指当代中国所有的诗歌作品,成为了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个标志。当代诗人当然是要写“现代”,而不是要写“古典”,因为古典已经成为了过去,而我们追求的则是“现代”。“现代”从何而来?只有从诗人作家的个体生命而来。离开了个人则没有了文学,因为文学是个人的事业;而一部文学作品的质量如何,则与作家本人的品质与能力相关。作家感知力强大、把握力强大、理解力强大、表现力强大,那么他就可能不断地创作出优秀的作品,与此相反,则不可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或者是出了一两部优秀作品之后,艺术创作的生命力也就停止了。当代诗人所写的东西当然就是“现代”,不太可能是“古典”。我们也有许多作家写古体诗词,有的还写传奇小说,然而也许没有哪个作家写的是古代的作品,不论他写的是当代的题材还是古代的题材。就诗词而言,绝大部分当代诗人所写的都是“古风”,而不是用古代的语言所写的“唐诗”或“宋词”。在当代中国也有一部分用英语写作的诗人,然而他们所写的还是现代的诗,即使是标明十四行诗,也是现代的而不是古代的,并且是中国人所写的,一看就知道不是美国人所写的或者英国人所写的。作家的能力与水平取决于多个方面,对于古典文学的阅读也许是最为重要的,因为它可以接通传统,而打下坚实的创新基础。就现在而言,我们对于传统的认识不是太深了而是太浅了,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不是太全面了而是太残缺了,所以我们只有阅读古典文本,才可以解决问题。经典的文学作品是最重要的传统,我们古人一切的思想与情感,都可以在里面找到,因为它们被活生生地保存下来了,可以与我们进行直接的对话,可以帮助我们思考所有问题。不过,西方的东西也是需要读的。我曾经问过一位诗人,你读过哪些西方诗人的作品,他回答说,基本上没有读过原文,偶尔读过一些译文。我就发现一个问题,那就是在当代的中国诗人群体中,有一部分读西方的东西比较多,而有一部分读西方的东西比较少,并不是所有的诗人都读过西方的东西。王家新、西川们,读西方的东西是不少的,所以他们的东西就与西方相通,而没有读或者很少读西方东西的诗人,就与西方的东西之间相当隔膜,其思想艺术水平绝对不会高。如果与中国古典的东西相通还好,如果与中国古典的东西也不相通,那就难于成为大家。习近平在北京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一口气提到了那么多的西方作家和作品,说明他在青年时代对于西方文学的阅读面是相当广泛的,而他对中国古典的东西读得也是比较多的。所以,我们在强调中国古典传统的时候,也不能以偏概全,只读中国古典的而不读西方的东西,要有一种合理的把握,一个全面的了解。从性质上来说,西方的东西也是人类文学传统的重要内容,在某种程度上比中国古典文学传统还更加重要,因为中国只是世界上所有国家中之一国,中国古代的文学只是人类所有的文学传统中的一部分,当然是一个很重要的部分。自己的东西平时接触比较多,因为我们生活在这一片土地之上,而西方的东西如果平时不用功的话,就没有机会接触,加上语言的限制、时间与空间的阻隔,所以主动地阅读西方的东西是特别重要的。如果我不读西方的十四行诗,就不会有基本的认识,就不可能进入到创作的过程。当然,语言上有很大的区别,用英语创作与用汉语创作还是很不相同的。在古典的基础上用当代语言进行创作,因为我们生活在当代,我们所要表现的是自我的生命体验,是从当前这中国社会现实中所发现的问题,现代性是不会发生问题的。关键是开创性,首先是要有创新,没有创新是无法开创的。所谓创新就是要与过去不一样,与中国的古人作品不一样,与西方的作品也不一样,与同时代的其他诗人的作品也不一样,是一个独立的“这一个”,那么你的作品自然就具有开创性,也就开创了现代的新境界,让我们的创作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西方与中国,两种经典的形成虽然走了各自不同的道路,然而作为人类共有的文学传统之载体,具有同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我很认同克强先生关于诗歌语言的论述,他认为有的新诗语言过于平白与散漫,要向中国古典诗歌学习精致与简练,言简意丰,以一当十,具有强大的表现力。这首先就应从对经典性作品的阅读开始。不论是古典还是经典,首先就是要阅读,并且需要投入性的、审美性的、发现性的阅读。没有阅读的过程,就没有接受的过程,对于诗人的创作而言,就不会发生任何实质性的意义。只有阅读了,才可能将传统的精华转化为自己的作品之内容与形式,形成自己鲜明的特色。最近读黄献文的一些作品,从《人迹板桥霜》、《睡美人》、《寻找你上天下地》这样的标题中,从“远方的大雁/你为何这样飞翔/从南到北/从北到南”(《雁》)这样的诗句中,都可以看出他对于中国古典诗歌的阅读,以及在此基础上对语言的讲究。读吧,诗人们!每一天都要读,每一月都要读,每一年都要读,坚持十年,从不间断,古典传统就会给我们以源源不断的资源。只要我们坚持不断地进行努力,我们具有现代性的作品,就可以不断地被创作出来,并且让每一部作品都达到一个全新的境界。并不是说不阅读古典就不会写诗,也不是说不阅读西方就不会写诗,诗歌创作与其他文体的创作有所不同,那就是它主要是靠天才。一个人如果有诗歌方面的天才,他就可以进行创作,并且也可以写出好诗。然而,只是靠天才是难于长久的,天才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艾青是有天才的,然而他也一直在读书,其《诗论》及其修订本就可以进行充分的证明。李白也是有天才的,然而他也是喜欢读书的,他的一些文章可以作证。李太白与杜工部都是典型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诗人。李白一生遍访名山大川,求道成仙,有丰富的人生经验与厚实的人生阅历,这是他成为伟大诗人的基础。屈原、老子、孔子这样的大家,就更不必说了。在古代,也许阅读的条件是有限的,图书的出版与传播受到很大的限制,想读的书并不一定都可以读到。然而在今天我们所面对的情境已经完全不同,网络给我们所有的人提供了十分方便的条件,想读什么书几乎都可以找到,并且足不出户就可以找到,各大网站会送上门来。所以,今天的诗人们如果不读书是说不过去的,如果长时间创作不出优秀的作品,也是说不过去的。当代诗人的作品也需要读,然而最值得读的还是两种传统中的经典,就是中国自己的传统与西方的传统,而经典正是传统的有效载体。阅读经典,开创现代,就这样成为了我们这个时代诗人们的重要使命。

猜你喜欢
古典诗人创作
出入于古典与现代之间
我理解的好诗人
诗人猫
《一墙之隔》创作谈
古典名画神配文,第一幅就笑了,哈哈
怎样读古典诗词?
创作随笔
诗人与花
创作心得
想当诗人的小老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