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刘慈欣小说《三体》的拓展意义
——以生态批评为例

2017-11-25 02:41:03王锡彬
小品文选刊 2017年20期
关键词:刘慈欣三体视野

王锡彬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 山东 济南 250000)

论刘慈欣小说《三体》的拓展意义
——以生态批评为例

王锡彬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 山东 济南 250000)

通过从生态批评的角度解读刘慈欣的小说《三体》,可以发现,在宇宙环境为尺度的视角下,其作品对于生态批评的具有一定拓展意义。其一,是以宇宙视野代替人类视野的视野拓展。其二,在于其拓展了生态批评书写的空间维度。

生态批评;宇宙视野;空间维度

在中国科幻小说的创作中,刘慈欣给这一文类做出了较大的贡献。对于刘慈欣科幻小说的赞美,莫过于严锋所说的这段话:“在读过刘慈欣几乎所有作品以后,我毫不怀疑,这个人单枪匹马,把中国科幻文学提升到了世界级的水平。”其的最新长篇小说《三体Ⅲ:死神永生》便是其科幻小说典型代表。本文通过从生态批评的视角解读其作品《三体》系列,试浅析刘慈欣科幻文本对生态批评的拓展意义。

1 宇宙视野代替人类视野

首先,刘慈欣的小说《三体》对于生态批评的拓展意义在于,以宇宙视野代替人类视野的视野拓展。其小说所具有时空上的巨大容度,能使作家超越一般传统题材局限于某个国家或民族的道德立场,站在更高的视角去书写我们的文明,重新建构全新环境下的话语体系,在新的语境中确认个体的存在。在小说《三体》的话语文本中,书写的对象涵盖了从最基本粒子夸克到宇宙边境的所有尺度范围的元素,跨越了从地球文明起源到未来千万年的漫长时光,它所包含的思想深度和广度、它的视野之开阔,都是主流文学无法企及的,可谓"早己超越了“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整’的传统境界”①,同时也隐含着作者站在全人类民族立场上对现实问题的关注与深切思考。

例如在《三体》中,人类靠人工合成粮食维持生存,由于全球战备原因导致的资源枯竭与饥荒,类材料隐喻着现实生活中持续胶着、无法解决的生态问题,诸如环境污染、资源耗竭、种族歧视、贫富差距等等,小说通过对人文主义回归的书写,试图对这类棘手问题给出解决方案,或预言未来走向。刘慈欣曾表达其个人观点,他认为自己的小说或许有厚重的现实感,但并没有着为宣扬爱国主义精神,也没有任何民族主义的意义。因为在他看来,科幻文学好像是唯一世界性文学,具有超越一般社会局限的意义。笔者认为,少有别的文学有这么多的世界意义上的属性。由此我们也可以理解,在生态批评中的人类的视野下,文学与民族立场并不矛盾,因为人类在生态问题面前是星球意义上的命运共同体,无论人类为外部环境做出何等的是牺牲,最终的结局是灭亡还是延续,都是要由整个人类共同承担。从更深的角度上来考虑,宇宙视野替代人类视野,或许是对生态批评视野中的文学文本的一种拓展。因为在这种视角下,人类作为一个整体,与其所处的星球生态融为一体,以文明的命运相关联,充满未来的大同感。

2 空间维度的拓展

其二,小说《三体》对于生态批评的拓展意义在于,其拓展了生态批评书写的空间维度。刘慈欣对宇宙空间的书写的正是经典意义上的康德式的“崇高”(sublime),宇宙视域下的崇高在一定意义上仍然可以理解为是无形而无限的事物引发的主体感受。刘慈欣在自己的作品中做到的,就是表现出人面对强大未知的惊异和敬畏。这一点在对空间维度的描写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并且以实际意义上话语建构,使得书写的空间维度得到了拓展。

在小说中,刘慈欣用细致的笔触描写的人物在进入四维空间之后的体验。即身处宏观三维的人类首次进入高于三维的空间时,产生的那种突然看到无穷的感觉。根据物理学意义上的维度推论,人们在三维世界中看到的广阔宇宙,其实只是真实的高维空间在三维空间的投影而已。小说中的人物初次面对高维空间时的一句话成为经典:“方寸之间,深不见底啊。”②但刘慈欣小说中的崇高感,仍然保留着康德的超验性的界定,即在对崇高的体验之中,主体的精神力量是要强于感官的具体经验的。相比于感性的哲学,刘慈欣采建构的话语体系更具有技术主义的特点,一步步拓展环境文本在空间维度上更广阔的意义。空间维度意义的拓展同时,主体认识的层层递进,实际上是传统的空间视角在认识自身维度局限的过程。作者让他的描写抵达所能想象到的,也是可以论证得出的,天体物理意义上的空间尽头,也是客观实在的空间尽头。作品里的末日灾难中,象征着既有“崇高”概念的太阳系从三维跌落到二维,我们所熟知的大千世界,在二维平面世界中巨细靡遗地展开,这不仅是高等级文明对低等级文明的碾压,同时也是空间维度上的一次突破。一般概念上的“环境”通过被“压扁”迎来了不是终结的终结——二维化。二维化后的三维物体的宏观复杂度却并未消解,它的分辨率直达基本粒子尺度。在逃亡者乘坐的飞船的监视器上,肉眼只能看到有限的尺度层次,但其复杂和精细已经令人目眩; “这是宇宙中最复杂的平面图形,盯着看久了会让人发疯的。”③

至于时空究竟有多少维度甚至时空本身是否存在秩序,在文本中并不是探讨的目标。但其拓展的意义在于,它从全新的意义上描绘了巨大无边同时又精细入微的空间概念,在令人感到宏大而难以把握的同时,又有着在逻辑和客观事实上的真实感。来自刘慈欣凭借一种高度理性化的“写实”来塑造超验的“崇高”感受,突破了文学文本空间意义,让生态批评的视角不止再局限于星球意识下的环境空间,更上升到宇宙意识下的维度空间。

刘慈欣科幻文本对生态批评的拓展意义,不仅仅是文本上视野和语境的拓展,更是书写对象与时空概念上的拓展,更可以说对生态思想中理想价值取向的升华。

注释:

① 严峰,追寻“造物主的活儿”——刘慈欣的科幻世界[J]上海:书城.2009(2).

② 刘慈欣:《三体Ⅲ:死神永生》,重庆:重庆出版社,2010 年,第195 页.

③ 刘慈欣:《三体Ⅲ:死神永生》,第413 页.

[1] 刘蓓.简论生态批评文本视域的扩展[J].文艺研究.2001(1).

[2] 刘建国.穿行在星云之间:阅读刘慈欣[J].娘子笑.2015(3).

[3] 杨森.论时尚的社会心理特点[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4(4).

[4] 韩民青.宇宙的结构、演化与人类的作用新探:元宇宙、本宇宙、超宇宙与人类[J].东岳论丛.2003(1).

[5] 桂隆、子焉.超弦与多维度空间[J].本期视点.2002(5)

[6] 阮世勤.机械与田园:《遗落战境》的生态学解读[J].顺德技术职业学院学报.2015(1).

[7] 严峰.追寻“造物主的活儿”:刘慈欣的科幻世界[J].书城.2009(2).

[8] 刘慈欣.三体Ⅲ:死神永生[M].重庆出版社.2010 年版。

I206

A

1672-5832(2017)10-0037-01

王锡彬(1992-),男,汉族,北京人,美学硕士在读,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美学专业,研究方向:审美文化研究。

猜你喜欢
刘慈欣三体视野
刘慈欣素描头像
当代作家(2023年8期)2023-10-16 01:14:50
刘慈欣文学院揭牌仪式
娘子关(2020年6期)2020-12-09 08:36:16
居· 视野
中华民居(2020年3期)2020-07-24 01:48:04
刘慈欣:如果有可能,我会不惜一切代价去未来
基于遗传算法的三体船快速性仿真分析
基于7.1 m三体高速船总强度有限元分析
视野
科学家(2015年2期)2015-04-09 02:46:46
lIU CIXIN, CHINA’S SCI-FI MASTER
汉语世界(2015年6期)2015-01-17 07:35:19
真相
读者(2014年18期)2014-05-14 11:40:56
“三体联动”构建应对反倾销的会计功能衔接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