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 静
墨子思想在社会主义中国的继承与发展
◎马 静
中华文化上下五千年,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孔子之“礼”,揭开了以伏尔泰为代表的理性主义哲学启蒙运动的序幕;老子之“道”,带来了黑格尔唯心主义辩证法的启迪;墨子造纸鸢之“术”,使得西方器械制造业见长。墨子的“兼爱,非攻”不仅传递给西方国家平等博爱的观念,也教导着中华儿女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相爱,没有亲、疏、远、近的区别。
(一)兼爱——不分高低,彼此相爱
“兼爱”是墨子最著名的思想,在他的思想中处于核心地位。墨子的“兼爱”,是把“爱”社会化,这种社会化指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相爱, 没有亲、疏、远、近的区别。“兼”有“兼顾”“相互”的意思。墨子的“兼爱”,是一种平等的,不分高低的彼此相爱。战国初期,诸侯争霸,自相残杀。墨子认为,解决这一战争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兼爱”。
子墨子言曰:“今诸侯独知爱其国,不爱人之国,是以不惮举其国以攻人之国。今家主独爱其家,而不爱人之家,是以不惮举其家以篡人之家。”(《墨子·兼爱》)墨子认为,当时战争的根源是由于天下之人皆不相爱,因此“强必执弱,富必辱贫,贵必敖贱,诈必欺愚。” 由此墨子得出结论“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也。” 面对这样的社会问题,墨子鼓励大家“君臣相爱,则惠忠;父子相爱,则慈孝;兄弟相爱,则和调。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辱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凡是天下的祸患、掠夺与怨恨可以让他们不发生,就是因为人们产生了相爱之心。
儒家主张“仁者爱人”,也是提倡“爱”的,但是儒家的爱是有等级差别的。墨子的“爱”却消除了等级差别,全然无私的爱才能消除战争之苦,实现理想的和谐世界。墨子的这种理想为人类发展史上增添了崭新的一笔。
(二)墨子“兼爱”思想在社会主义的继承与发展
1.“兼爱”与“群众路线”和“为人民服务”思想一脉相承
墨子的“兼爱”是人民相互的、平等的博爱,在当时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在近代中国,这种“兼爱”思想也被伟人提及,那就是伟大的领袖毛主席。
毛泽东思想中提出,坚持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还提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就是将人民利益、他人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之上的崇高追求。无论是群众路线,还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都是引导爱的范围要扩展到广大人民群众,不要只爱自己,更要懂得爱别人,这与墨子的“君臣相爱,父子相爱,兄弟相爱,天下之人皆相爱”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2.“兼爱”与“三个代表”思想不谋而合
“三个代表”要求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最广大”这一范围,明确了党的代表是没有阶级差别的,是包括了所有爱国统一战线阶级和阶层在内的。墨子的“兼爱”思想——人们无差别的平等的爱,也是包含了广大人民在内的。无差别,消除了阶级差异,大家都是平等地相爱,这与2000年后江泽民提出的“三个代表”不谋而合,中国的无产阶级始终坚定地扛起这面“兼爱”的大旗。
(一)非攻——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
从“兼爱”观念出发,在政治思想上,墨子极力主张“非攻”。所谓非攻,简单说就是反对侵略战争,但墨子也并不反对所有战争,他坚持自卫的正义战争。墨子生活的春秋战国时期,战乱频繁,兵连祸接。子墨子曰“民有三患: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墨子·非乐》)他认为,战争是民之三患的根源。墨子不仅从他的理论基石——兼爱出发,更从当时的社会现实出发,愤怒地论述了攻国之不义。“至杀不辜人也,拖其衣裘,取戈剑者,其不义又甚入人栏厩取人马牛。此何故也?以其污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矣,罪益厚。”(《墨子·非攻》)墨子运用比喻的方法,把攻国之人与“窃桃李者”,“攘犬豕鸡豚者”,“取人牛马者”比较,论证了攻国之人行为更甚,罪益厚。
《墨子·公输》记载,楚国雇佣了一个叫做公输般的机械发明家,打算进攻宋国。墨子闻讯赶到,劝阻楚王发兵。在楚王面前,公输般演习他准备用以进攻宋国的新式武器,墨子则表演他准备用于防御进攻的防御武器。公输般采用了九种攻城的机械,都被墨子防御武器挡住了。最后,楚国放弃了攻打宋国。
在战争年代,墨子冷静地站在时代之外来审视时代的人物,他看到了这个时代的积弊中,最重要的便是战争。所以从他的立场坚决反对侵略战争,也是应有之义。墨子的“非攻”思想,扛起了中国人民爱好和平的旗帜。同时墨子的“非攻”思想还蕴含着处理国家间关系的准则。墨子认为国与国之间应该相互爱护,互利互惠,不要损害别国的利益。这寄寓了墨子消弥战乱、实现和平、建立和谐世界的崇高理想。
(二)“非攻” 奠定了中国人民维护世界和平的基础
中国人民一向酷爱和平,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1953年,中国政府同印度进行谈判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中国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础和完整体现。“平等” 体现了国家之间没有等级差别,“互利”表达了国家之间爱的相互性,这都是墨子“兼爱”思想的延伸。“和平共处”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渴望建立世界和谐,反对战争的强烈愿望,是墨子“非攻”思想在现代社会的映射。
(三)“非攻”为我国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立指引了方向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在这种情况下,如何鼓励全球和区域合作向发展中国家倾斜,最大限度解决南北之间和地区内部发展失衡问题,为世界经济全面可持续增长提供新动力,成为时代的要求。
2013年,习近平同志正式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中国以周边为首要方向,着力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为国际社会特别是亚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重要的新型公共产品。他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发表的主旨演讲强调,中国将深入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不断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持续发展,为“一带一路”注入强大动力,为世界发展带来新的机遇。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已经找到适合自身国情的发展道路,并将不断用自己的实践点亮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之路的火炬。
墨子“非攻”的理想虽然在诸侯征战时代难以实现,但是憧憬和平的美好愿望,却在人类苍茫的历史长河中熠熠闪烁。中国共产党将它继续传承,在今天发扬光大,并成为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的道路。
(一)节用——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墨子质疑儒家繁文缛节的合理性和实用性,并力求简化。墨子认为,典章制度和礼乐都是贵族专用的,在普通百姓眼里,这些都是奢侈物,没有实用性。繁文缛节的直接结果就是铺张浪费,因为其规定不同等级的人需要在车马、服饰上有所体现,因此,地位高的人自然走向了奢侈。针对这样的现象,墨子提出了“节用”的主张。在他的思想中,人类所有的消费,都应该是最为自然的状态,如食能果腹,衣可御寒,足矣,若再前一步发展,便是无意实用的浪费。
“圣人为政一国,一国可倍也。其倍之,非外取地也。因其国家,去其无用,足以倍之。”(《墨子·节用》)在远古时代,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人类创造出来的生活物资较少。因此,“节用”在一定程度上来看便是创造社会价值。墨子认为“其为衣裘何以为?冬以圉寒,夏以圉暑。其为宫室何以为?冬以圉风寒,夏以圉暑雨。其为舟车何以为?车以行陵陆,舟以行川谷,以通四方之利。”(《墨子·节用》)所造之物,如果不能增加其本性,便可以去之。“凡其为此物也,无不加用而为者,是故用财不费,民德不劳,其兴利多矣。”
墨子以“节用”为核心的经济思想主张,其含义为一切经济活动都应该以节约为原则,以惠民为目的。在墨子所处的时代,“节用”主张显得非常重要,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人类能创造出的生活物资十分有限。提倡节约,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在为社会创造价值。而这一主张,是最有永恒意义,在每个时代都有可行性。
(二)“节用”为我国生态问题提供了解决路径
建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党提出要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这里首先把节约资源放到首位。要求在全社会、全领域、全过程都要加强节约,大幅度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格局、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在现代化建设中,要合理谋划国土空间开发,尽可能集中集约利用国土空间,减少对自然生态空间的占用。
(三)“节用”有利于发扬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
墨子“节用”思想不仅在社会生产力低下时是一种增值的途径,事实上它具有跨时代意义,发扬艰苦朴素,反对铺张浪费,是每个时代都应该遵循的准则。如今我们不仅在保护生态环境方面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坚持“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在人民生活方面,仍然提倡发扬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随着我国现代化水平提高,综合国力增强,人民生活逐步富裕起来。在这种情况下,更不能挥霍财富,贪图享乐。这样不仅不利于身心健康,也有损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我们要看到中国依然存在城乡差距增大,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等问题,墨子的“节用”思想就是要教育今天的人们,要保持艰苦朴素的优秀品德,保证社会主义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
孔孟言之美,如一丝春风,和煦而温暖;韩非言之美,如盛夏骤雨,强劲而有力;老庄言之美,如一片秋叶,淡泊而悠远;墨子言之美,如宁静冬雪,沉静而寂寞。《墨子》虽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沉睡了两千多年,却在长时间的黑暗中沉淀、深思,它在中国古典文化中留下了灿烂的一笔。
作者单位:河北经贸大学 05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