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晋 言
有感于习近平同志的“情义观”
□ 晋 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春节团拜会上强调,中华民族历来重情义、尚大义。真情,需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领,需要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来滋养。真情,是不虚、不私、不妄之情。真情不虚就是要忠诚老实、诚恳待人,真情不私就是要砥砺品德、刚正无私,真情不妄就是要光明磊落、坦坦荡荡。唯有如此,亲情、友情、爱情、同志之情才能高尚恒久,才能有益于自己,有益于亲人、友人、所爱之人、同志之人,也才能铸就守望相助,天下同心的人间大爱。我们要让真情大义像春风一样吹遍神州大地、吹进千家万户,给每一个中华儿女带来温暖。
“草木曼发,春山可望。”在新春佳节来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他在讲话中回顾过去、展望未来,饱含真情、催人奋进,特别是其中关于情与义的关系,对我们每一个人,尤其是领导干部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习近平同志的“情义观”,发人深思,激人奋进。
俗话说的好:情义值千金。重情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我们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联系的润滑剂。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共产党员的感情问题,说到底是党性问题,既讲对人民之情,也讲同志和亲友之情,但必须情不可越法、情不可越规、情不可越德。尤其是主政一方的主要领导干部,手握人民赋予的权力,若是不能理智地控制自己的情感,为情感所奴役,践踏纪律,谋私利、徇私情,其结果必将是害及自身、殃及家人、祸及百姓。
纵观近年来查处的腐败案件,大都离不开一个“情”字,亲情、友情、爱情,成了悬在领导干部头顶的三把利剑,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将领导干部带入犯罪的深渊。有的领导干部只讲所谓的感情、义气,不讲党的原则、纪律,甚至把人情看得高于一切,把人情凌驾于人民利益和党纪国法之上。有的亲情错位,对家属、亲友和身边工作人员提出的不合理要求,明知不对,却碍于情面,不加反对;对他们损害国家和集体利益的行为,听之任之,不加管束;对他们利用自己的权利和影响经商谋利,熟视无睹,不加制止,甚至怂恿庇护。有的友情错位,交友不慎,过分地重感情,讲义气,被所谓的“朋友”利用,成为了谋取私利的工具,甚至充当黑社会的“保护伞”,败坏了党和政府的形象,遭到人民的唾弃;有的爱情错位,养情人、“包二奶”,或为满足情人的畸形物欲,或为营造与情人的安乐窝,搞权钱交易、权色交易、出卖灵魂。
世间万物,道是无情却有情。兄弟情、朋友情也好,恋人情、父子情也罢,倘若损害了党和人民的利益,触犯了纪律的底线;倘若放弃了世界观人生观的改造,迷恋金钱和享受,陷入扭曲的“亲情”、“友情”和所谓的“爱情”泥潭,不能自拔;倘若把握不住用情的度,倾心于情,“关心”亲戚,“照顾”朋友,“庇护”家人,痴迷“红尘”,沉醉“情网”,“情义”就会扭曲,就会变味,最终会变成“苦情”,其结果必然是必为情所困,为情所害!
在这方面,前人早已经为我们树立了典范。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后曾拒绝给妻舅杨开智谋职,焦裕禄不让妻子儿女烤火,把柴草送到农户家里;孔繁森卖血救助失学儿童;牛玉儒婉言谢绝别人为几位下岗亲人安排工作……这些人和事,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什么是共产党人真正的情义观。今天,习近平同志强调的“情义观”再次启示我们,亲情、友情、爱情,应是纯洁而又高尚的情义。规矩是钢,情义如水;规矩在前,不废情义。每位领导干部都应清醒地意识到,跨越了权力的情义并非真情,而是借“情”之名,图“利”之实。每位领导干部都应切实树立正确的情义观,做到不为人情所扰,不为亲情所困,不为友情所累,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用理智驾驭感情,用党性约束言行,正确用权,让权力造福人民。
(责编:张灵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