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教学改革探索

2017-11-24 04:22姚胜永,乔博帅,高力强
教育教学论坛 2017年46期
关键词:高等教育探索教学改革

姚胜永,乔博帅,高力强

摘要: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对社会各个方面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如何抓住“互联网+”的发展契机,对探索我国高等院校教学改革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就“互联网+”背景下的高校教学改革进行了探索,从当前高等院校教学现状出发,分析了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与“互联网+”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对高校教学现状特点进行针对性的分析,提出了面向“互联网+”的教学改革策略。

关键词:“互联网+”;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46-0266-02

引言:近年来,我国大力提倡深化改革,建设创新型的国家,而创新的源头在于人才。高等院校作为向社会直接输送人才的摇篮,其改革显得尤为重要。随着新科技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我国已逐渐步入“互联网+”时代,这对当今高校教学的改革也有着巨大的影响。我国高校教学改革应该紧紧抓住“互联网+”的时代机遇,探索高校教学改革之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人才保障。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就提出了“互联网+”与教育结合的改革观点,从国家层面为教育改革提供了政策支持。本文针对当前高校教学的现状,提出以“互联网+”为支撑,探索适应“互联网+”时代的新型教学方法,为高校的教学改革与发展提供借鉴。

1.当前高等院校教学现状。虽然高等教育与互联网的结合早已出现,如多媒体教学,但目前仍存在许多问题,表现如下:各类高校的教学资源有巨大差异,资源共享化程度不高;大多数高等院校还是以“唯老师,唯教材”的形式教学,这很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难以形成师生间的良性互动;对学生需求和学习行为特点了解甚少,很难“因材施教”;过于侧重基础知识的灌输,而忽略了前沿科研与实践等方面的传授,不能使培养人才与服务社会形成良性互动。以上问题成为制约中国高校教学改革与发展的壁垒。

2.“互联网+”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1)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发展: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产品的迅速普及,为“互联网+教育”模式的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尤其进入“互联网+”时代后,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与内容更加多元化,但高校传统的教学模式灵活性、实时性不足等,难以满足当今大学生对多元化知识的需求,难以契合“互联网+”时代的发展。

(2)“互联网+”将重塑传统教学模式。随着“互联网+”教学的发展,孕育了各种新型教学模式如MOOC系统、微课堂、翻转课堂等,给传统教学模式带来了冲击。“互联网+”教学模式不只是形式新颖,更是以算法、数据挖掘、知识库等为基础并集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为一体的智能化教学系统。它不仅会革新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还会对教学理念、教学思维、人才培养方式等产生深远影响,将重塑高校的教学方式。

3.面向“互联网+”的教学改革策略。从我国高校“互联网+教育”的现状来看,“互联网+”高校教学改革已具备充足的条件,也十分必要。本文笔者对探索“互联网+”高校教学改革发展提出如下策略。

(1)发展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互联网+教育”模式将颠覆传统教学,形成一种教学互动的新模式。与传统的教师讲授方式不同,它利用了互联网辅助教学的优点,满足了学生的各种需求,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模式如体验式学习、协作式学习及混合式学习等,其中最具特点的是4A(Anytime,Anywhere,Anybody,Anyway)学习模式,这将改变传统的以课堂教学为主的特点,也会改变几千年来以教师为中心的授课模式。

(2)加强教学改革与服务社会的互动机制。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教学功能经历了从单一的人才培养到集人才培养、科研和服务社会于一体的多元化的阶段。大多数高校只注重对学生进行传统知识的教学,不注重社会发展对新型人才的需求,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难以提高,不能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来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高校既可通过服务社会、为社会培养创新型人才来扩大自身的社会影响力,有助于高校获取更多资源,如就业信息及社会对当前大学生的需求特点等,又可通过对就业动态信息的分析、跟踪、反馈,来指导高校的教学改革,形成良性互动机制,使高校教学改革与社会需要相适应。

(3)提高教学灵活化与便捷化。“互联网+”教学模式应以时下热点话题为引导,设置生动活泼的授课内容,来摆脱“唯老师,唯教材”的教学模式,去激发高校学生的学习兴趣,正如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有兴趣地学习,会事半功倍。

就便捷化而言,随着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设备的高度普及,大学生更热衷于利用这些设备去浏览、获取信息。基于此,通过“互联网+”技术将教师的移动终端、学校教学平台与学生的移动终端设备结合,为学生创造一个随时随地获取知识与老师交流的平台,引导学生更好地利用碎片化时间去自主学习,从而节省课堂教学时间,能大大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

(4)构建教学资源共享化。基于“互联网+”并结合优质教学资源构建跨区域、跨学校的教学共享服务平台,能更充分地利用优质教学资源,也能解决优势教育资源分配不均、不同教学地区差异大、教育不公平等问题,也有利于与国际一流大学交流,优势互补,借鉴优秀教学经验为我国高校教学改革提供重要参考,为我国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奠定重要基础。

(5)教学改革的展望与前景。在“互联网+”时代,高校教学改革面临着各种挑战与机遇,但国家为“互联网+”的教育模式提供了各种政策支持与资助。高等教育工作者与管理者应该紧紧抓住时代机遇,真正将“互联网+”模式融入课堂、课下各个环节,使教学形式更加生动活泼,充分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实现课上课下师生间的双向良性互动。在未来,高校“互联网+”教学改革将会向着更加信息化、智能化、国际化的方向发展,这有助于我国建设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学科,有利于培养一大批创新型的人才,为中国的科技、经济、文化等社会各方面的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對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温建平,张国锋.信息化背景下对我国高等教育现存问题的再思考[J].教育研究,2012,10(03):47-52.

[2]杨东平.试论我国教育范式的转变[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0(04):1-9.

[3]朱国仁.新世纪国际教育改革发展动向及启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0,5(03):36-46.

[4]刘莹,任是,李崇荣等.建设先进网络基础设施支撑教育信息化发展和应用[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3,2(04):482-490.

[5]解继丽.“互联网+”引领教育改革新趋势[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5,(02):85-108.

[6]林业.“互联网+”时代教育教学改革的原因和突破口[J].新课程(下),2015,(07):59.

[7]殷学强.“互联网+”引领教育改革新趋势[J].中国新通信,2015,(20):111-112.

[8]王世龙,孙玮,王辉.试论高校的社会服务功能与内涵式发展的互动提升机制[J].学术论坛,2013,(12):218-221.

[9]马万顺,薄瑞蕾,马志强.高校服务社会功能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3,(24):18-20.

[10]樊而峻.高校的社会功能[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6,(04):20-23.

[11]安海霞.利用互联网优势提高教学效益——浅谈互联网时代的教育改革[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5,(10):94-96.

猜你喜欢
高等教育探索教学改革
基于Flash+XML技术的护理技能虚拟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
房地产项目策划课程案例教学探索与实施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高等教育教学中的重与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