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永生
摘要:本文针对95后大学生的思想特点,提出利用课前课后30分钟,增进师生感情、提高学生对学科的认知、解决课堂教学和课后作业中遇到的难题、指导大学生参加科技创新训练的教学方法,经过近年的实践发现,这种教学方法有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大学生;教学方法;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46-0166-03
一、前言
自2013年秋季开始,新入学的大学生基本都属于95后。所谓95后大学生,身上具有明显的时代特点[1-3]。他们是在网络时代成长的,他们的人际交往、沟通、消费方式都与以前不一样,很多学生都有自己的网上社交账户,喜欢在网上发布意见。由于家庭条件改善,独生子女在物质配备上也比之前的学生丰富:几乎都有手机、电脑、平板。95后大学生不崇拜偶像,不愿听说教。愿意接受新事物,动手能力不够;有创新的意识,缺少创新实践;头脑中存储的信息量较大,计算能力、辨别能力较弱。教师要针对学生的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目前的课堂教育模式对学生人格教育、心理教育、生活教育关注不够。专业课教学上,如果只靠课堂上的有限学时,往往教学效果较差[4]。为提高专业课教学效果,很多老师结合课程特点,设计了较好的教学方法[5-6],也一定程度上达到了目标。
本文探讨利用课前或者课后30分钟,增进师生感情、提高学生对学科的认知、解决课堂教学和课后作业中遇到的难题、指导大学生参加科技创新训练,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利用课前课后30分钟提高教学效果
一般的大学教学安排为上午4小节,下午4小节,主讲教师的每次课包括两小节,我们的方法是:如果上1-2小节课,那么早到半小时;如果上3-4小节课,晚走半小时。学校规定,老师至少要提前5分钟进课堂,这5分钟只能用来打开投影仪、打开电脑、打开本次课的PPT,没有与学生课前沟通的时间,就直接进入了课堂教学,如果所讲授的专业课内容比较繁杂、数理逻辑推導比较多,课堂效果就大打折扣。《复杂结构井开发与开采》等课程就遇到这种现象,几次课之后,部分学生跟不上教学节奏,上课迟到、课上睡觉甚至旷课的现象都时有发生。虽然每星期都安排一次课外答疑时间,经常是在整个答疑时间里,一个学生也没出现。只有到考试前答疑,才会有较多学生来问问题。主讲老师在课堂上做了要求,辅导员每次开会都强调学风,但是问题却始终存在。
《复杂结构井开发与开采》、《海洋油气开采工程》等课程课时不多,但是与工程实际联系非常紧密,例如复杂结构井开发与开采是从油藏工程、钻完井工程、开采工艺和增产措施四个方面介绍复杂结构井特有的分析、设计、作业、管理等方法,掌握复杂结构井开发与开采的特点、工程上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以及油藏工程的主要分析方法等,可以使学生在综合、巩固所学石油工程专业课知识的同时,了解和掌握复杂结构井最新的技术前沿。如果学生能结合课程学习参与一些科技创新活动,会有很大收获。实际上,学生的积极性不一定很高。这与学生对学科认知程度不够,选修课程只为了拿学分有很大关系。
在教学中发现,即使学风较差的班里,也有部分同学早早就来到教室,主讲教师改变教学方法,坚持早到课堂或者晚离开课堂,如果是1-2小节的课,就提前30分钟到课堂;如果是3-4节的课就晚走30分钟。在这30分钟里,主要是与学生互动:第一,看学生在干什么,不论是否与本次课内容有关,都给学生以鼓励;第二,就教学中的难点,主动与同学讨论;第三,引导同学就某个实际问题深入分析;第四,顺便了解同学家乡情况、家庭情况,记住同学名字。对95后大学生,当老师主动与他交流,当老师能记住他的名字时,他能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尊重,课堂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会大大增加,学习效果自然也提高了,对课程中的问题和工程实际问题探究的兴趣也增加了。一部分早到的同学,在与老师互动中学到了知识,带动了本宿舍、本班级其他同学,早到课堂的同学人数在不断增加。
如果课程安排在上午或者下午的3-4小节,课前没有互动时间,可以利用课后的时间,中午下课或者下午下课后的就餐高峰时间里,很多大学的食堂里非常拥挤,一部分同学主动选择错峰就餐,下课了并不马上离开教室,而是等高峰时间过去之后再去用餐。老师不马上离开教室,而是走到学生中间,可以完成规定答疑时间的工作。逐渐地,同学也习惯了主讲教师的做法,遇到问题,马上利用课后时间来答疑。
每章两次课,早到或者晚走,表面上耽误了主讲教师一小时左右的时间,但是原来规定的答疑时间应该解决的问题已经提前解决了,实际上也节省了老师的时间,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教学效果分析
近两年在《采气工程》、《海洋油气开采工程》、《复杂结构井开发与开采》等课程教学过程中,主讲教师均坚持利用课前或者课后30分钟,三门课程教学结束时,海洋油气工程专业两个班级的同学,主讲老师基本都记住了他们的名字,教学效果也不断提高。在科技创新和报考研究生等事情上,老师与学生又有了进一步交流。为分析教学效果,主讲老师安排助教每次课统计和记录学生迟到缺席人数、缺课人数、不听课人数、参与互动人数等,分析2014级海洋油气工程专业课堂教学效果(见表一和表二):
与《复杂结构井开发与开采》一样,《采气工程》也是一门选修课,每学期8周课,32学时,该课程以油藏工程和采油工程为基础理论背景,着重介绍气藏开采的理论,使已有的油藏开发开采知识扩大到气藏。从表一和表二对比分析看,迟到人数和缺课人数变化不大,但是经过两个学期,学生对学科认知情况、对老师的教学基本认可,不听课人数大大下降,积极参与互动人数的比例逐步增加,参见图1和图2。
2016年4月,结合课程教学参加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同学有两组,2017年申请参加大学生科技创新并请主讲老师作为指导老师的同学有四组,其中《复杂裂缝网络油藏产能评价方法研究》、《单分支水平井在煤层气中的模型分析》、《储层压力敏感效应对孔隙分布影响研究》、《低渗油油藏水驱动用评价方法》等题目就是课程教学的延伸,对培养学生能力有极大的帮助。
四、小结
本文针对95后大学生的思想特点,提出利用课前课后30分钟,增进师生感情、提高学生对学科的认知、解决课堂教学和课后作业中遇到的难题、指导大学生参加科技创新训练的教学方法,通过对近年教学实践和两门课程教学情况的数据对比分析发现,对于95后大学生来讲,这是一种较好的教学方法。虽然课前、课后主讲教师要投入一定的时间,但是总体上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李晓霞.95后大学生思想特点现状探究[J].山西青年,2016,(02).
[2]周青鸟.“95后”大学生的学习特点及其对专职任课教师工作的启示[J].教育教学论坛,2014,(08):119-120.
[3]孙峰平.新媒体环境下95后大学生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行为特点研究及教育策略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6,(17).
[4]贺翀.互联网+思维下“95后”大学生教育管理策略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6,(02).
[5]韩国庆,李宗田.采油工程综合技术与案例分析教学效果分析[J].科教导刊,2014,(04).
[6]齐宁,巴海君,曲占庆.专业课程教学方法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J].石油教育,2008,(04):6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