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院校初级指挥人才培养改革探析

2017-11-24 01:22贾绍文,霍立平
教育教学论坛 2017年46期
关键词:探析人才培养改革

贾绍文,霍立平

摘要: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深入推进初级指挥人才培养改革应从顶层设计、内容体系、教学模式、教员队伍和教学条件等多个方面着力改进,不断提高指挥人才培養质量。

关键词:指挥人才;人才培养;改革;探析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46-0139-02

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深入推进初级指挥人才培养改革应从顶层设计、内容体系、教学模式、教员队伍和教学条件等多个方面着力改进,不断提高指挥人才培养质量。

一、依据培训任务,大力优化初级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

指挥人才是一个特殊的人才群体,其能力素质有着特殊的要求。要瞄准部队岗位任职需要突出“四性”,打牢“三个基础”。“四性”就是知识结构的复合性、思维方式的创新性、指挥气质的养成性和任职能力的实践性;“三个基础”就是要打牢岗位任职必备的专业技术基础、军人终身发展的科学文化基础、优秀指挥员的军政素质基础。要围绕适应信息化战争和军事训练转变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理清未来任职岗位对初级指挥人才在信息素养、联合素质、组训能力等方面的特殊要求,科学确立“合训”、“分流”阶段人才培养的目标规格,确定初级指挥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标准。要着眼培养部队战斗力建设急需的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大力培育与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生成密切相关的学科,不断加强基础学科和传统学科的信息化改造,努力使学科专业建设适应部队体制编制、武器装备、作战任务发展变化对岗位任职能力提出的新要求。

二、着眼目标要求,系统构建与形势任务相适应的教学内容体系

培育优秀指挥人才,要依据指挥人才的培养目标,本着“主线更突出、主题更鲜明、内容更聚焦”的原则,把握好课程内容的理论层次性和实践应用性。一要着眼初级指挥人才成长需要开设培训课程。在开设课程时,不应只考虑院校有什么样的教员、有什么样的教材、能开什么样的课程,而应首先想到部队有什么样的装备,学员到部队任职需要什么样的能力,形成这些能力需要掌握哪些知识。二要围绕岗位任职能力培养精选教学内容。遵循指挥人才培养规律优化课程结构,探索和完善“模块式组课、菜单式选课”的新型课程结构;尽快改变教员编教材、讲教材,学员背教材、考教材的传统做法,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创新,逐步形成教员学员互相提出问题、一起研究问题、合力解决问题、共同更新教学内容的生动局面。三要有效衔接岗位培养与专职培训。院校学习和部队实践要突出各自的重点,科学设计院校学习与部队任职的时长和间隔,使之相互衔接与融合,所学即所用、所用即所学,避免出现因片面追求“全能培养”而导致的不精不强。

三、注重质量效益,不断推进教学模式创新

要根据军事训练与考核大纲对初级指挥军官的要求,从装备操作技能和分队作战指挥能力等方面入手,梳理出任职岗位的核心技能,找准任职培训与部队岗位需求的关联点,开展分专业技能训练、专业技能考核与达标、专业技术能手等级评定和比武竞赛等渐进式专业训练模式,全面强化学员任职必需的核心能力。要加强对实际问题的研究,通过部队战备训练、管理教育实际案例的分析研究,引导学员对日常生活、工作、学习、训练过程中的各种问题能及时发现、及时解决、及时汇报,增强主动意识,提高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进一步推进知识向能力转化,逐步推行开放式的实验教学,加大专业操作和综合演练的强度、难度,多组织实装、实兵、实弹训练和带战术背景的专业训练,增强学员的岗位适应能力。要从增强和提高学员的军事体能、基层管理能力、基层政治工作能力和学术研究能力等四个方面,把开展非课程教学实践活动作为增强学员能力素质的重要渠道,着力培养学员的组织管理能力,强化综合素质。要利用部队装备优势,每年有计划地组织学员到有关部队学习新装备,了解部队装备训练、管理情况;积极参与部队重大演习活动,定期安排专家教授、教学骨干到部队参与重大演习活动的组织,将课堂教学延伸到部队训练场和演习场。

四、加强科学统筹,努力提高教学条件建设水平

良好的教学条件是推进初级指挥人才培养改革的物质基础。要按照贴近实战、服务教学、综合集成、互联互通的要求,重点加强作战实验室、模拟训练中心、专业教室和训练场地等教学基础设施建设,积极研发新型武器装备模拟训练器材,推进专业教学模拟化,形成系统配套、功能完善的实践教学条件。要着眼为初级指挥人才开展自主学习提供便利条件,加快数字化校园建设,加速构建信息化教育技术平台,加大教学信息资源建设力度,重点加强数字化图书馆、网络课程、电教教材和多媒体库建设,建立和完善各种专业网站和数据库,形成开放、互动、共享的信息资源应用模式。要高度重视软件建设,积极开发引进先进的教学软件和技术系统,在普及多媒体教学基础上大力推动计算机辅助教学、仿真实验教学和模拟教学。要着力抓好教学“隐性”保障。“隐性”保障看似没有教学楼、实验室、训练场等“显性”建设地位重要,操作起来也很费精力,但却有利于学员能力的形成,有利于指挥人才培养,是教学保障工作的薄弱环节,必须下大力抓紧抓好。

五、适应转型需要,全力打造符合教学创新需要的教员队伍

推进初级指挥人才培养改革的关键在于教员队伍的成功转型。要倡导教员积极学习信息知识,熟练掌握信息系统,主动研究信息化条件下一体化联合作战的战法训法,增加教员知识结构的“信息量”。要加大教员到部队代职和调研的力度,使没有部队实践经历的教员及时“补课”,离开部队时间较长的定期“回炉”,通过代职锻炼、专题调研和参与部队重点课题研究与重大演习活动等,丰富教员的部队实践经历,提高教员知识结构的“含军量”。要大力推动教员队伍结构重组。一方面,院校在加强教员培养提高的同时,积极挖掘院校、部队和机关的人才资源,做好师资信息收集和建库工作;另一方面,大力引进军事专家型、专业技术型拔尖人才,积极培养岗位复合型教员,适当聘任部队优秀指挥员和地方专家学者作为兼职教员,逐步淘汰知识陈旧、阅历单一、教学水平偏低的教员,努力对现有教员队伍结构进行优化组合,促使其走上良性发展轨道。

六、加强交流合作,提高联合培养质量与效益

发挥院校“理论中心”和部队“实践课堂”的优势、全方位展开合作是联合培养初级指挥人才的重要环节。一要找准联合培养的定位点。院校教学重在强调教学的基础性、理论性,以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为主,培养初级军官坚实的理论基础、系统的知识体系和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重点结合本部队所担负的作战任务、预定作战对象、预设战场、编制装备等特定条件进行训练,是院校教育的继续和发展。二要摸清联合培养的合作点。院校组织毕业学员专业技能考评、综合演习、联合考核、科研成果推广和装备管理等活动,可邀请部队的同志参与指导;学员的毕业论文(设计),可结合部队训练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开展研究,由部队同志参与指导。三要突出联合培养的交叉点。在专业教学中,院校可以依托院校武器平台的综合演练,按照部队演习方式,对学员进行编组训练,使学员具备初步的组训指挥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院校可组织学员到部队当兵锻炼和代职实习,把培养学员第一任职能力放在首位,让学员广泛地了解部队、院校,亲自体验普通士兵的思想感情,和干部战士交朋友,大胆地履行岗位职责,在实践中提高能力素质。

参考文献:

[1]王永彪,苏梁波.任职教育院校转型中面临的问题与思考[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7,(02):118-120.

[2]姜鑫焱.军队院校任职教育的探究[J].才智,2009,(25):239.

猜你喜欢
探析人才培养改革
改革之路
VR阅读探析
改革备忘
改革创新(二)
HTTPS探析
瞧,那些改革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