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启源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笔、墨、砚、纸与中国文化息息相关,贵阳境内的山中就有几座称之为文笔山、砚台山、香墨山、笔架山等充满中国传统文化趣味的山。
贵阳是一座群山环绕的城市,旧时城市房屋低矮,可以说是出门见山,开窗见山。虽然贵阳的山没有省内外的一些名山大川那样出名,但正如《陋室铭》中的那句名言:“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由于贵阳的群山林木茂盛,植被完好,加之山上众多的喀斯特溶洞,于是一些山峰便成了寺庙道观的首选之地,成为佛教、道教中人崇拜及游人休闲的地方。明代以来,贵阳的一些志书和文史资料均记载了贵阳境内大山的文化底蕴,留下了许多传说故事、诗词楹联。2009 年在北京举办了一个叫“大山之风”的书画展,展现了筑城的大山文化。为了让贵阳百姓对筑城的大山文化有所了解,笔者特将从志书、文史资料中搜集到的部分贵阳城南大山文化予以展示,以飨读者。
那些沉淀着“三国”历史文化的山
讲到“三国”历史文化,国人无不知晓。许多地方的山川地名都沉淀着“三国”的歷史文化底蕴,贵阳也不例外。境内的铜鼓山、观风山、藏甲岩三座山,就折射出当年诸葛武候率军南征七擒孟获,其部途经贵阳留下的传说故事和诗词楹联。
贵阳城东部有一山名铜鼓山(又名栖霞山,俗称铜鼓岩、水口寺山),位于东山之后,明谢三秀谓之“东山忱”。传说诸葛武候当年率军南征七擒孟获,将缴获的铜鼓藏于此山的溶洞之中而得山名。此山曾以“铜鼓遗爱”列为“贵阳八景”之一。据明万历《贵州通志》郭子章《黔记·山水志》载:“城东二里,有铜鼓山,高百余仞,山半崆峒,常有声如铜鼓。相传为诸葛武候藏铜鼓处,景云‘铜鼓遗爱即此。”另在《贵阳府志》载有郭子章“铜鼓山”诗:“嵬峨孤岭耸于东,罗甸犹高汉相功。崖谷深藏铜鼓在,天河一洗甲兵空。坤维顿尽三分业,非络犹怀百代雄,闻道几回阴雨夕,余音仿佛挂崆峒。”今铜鼓山其址为仙人洞道观所在地,1984年始,贵阳市政府拨款100万余,全面修复殿宇楼阁等古建筑,拓宽了通往山顶的石阶小路,增设了护拦。1994年秋,仙人洞对外开放,修葺开放后的仙人洞,奇险幽深,风景如画。现为贵阳市文物保护单位。
城东南的南明河湾之处有一名观风山的山(又名观风台,观象台),此山在今观水路南侧,旧为贵阳名胜古迹之一。相传当年诸葛亮征南时,其部将马忠曾驻兵于此山观测风象。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贵州巡抚毕三才建亭其上,以镇水口(南明河出水口),观风山(台)大约此后而得名。登台远眺,南明河两岸风景一览无余。其址以“风台踏草”之名曾列为清代“贵阳八景”之一。清郡人阮仲明留下了《题观台风》联语:“河上此高台,樽酒谈兵,汉武乡驻师而还,尘世金戈伤往事;曲中闻折柳,斜阳满树,鄂文瑞凯歌之后,谁家玉笛暗飞声?”联语叹古记今,描写了观风台的美景。20世纪90年代后,贵州省委机关在山上修建了凉亭,上山步道等设施,今已成为筑城市民登临游览、晨练之地。观风台现为贵阳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在今海关大楼、贵阳市规划局办公大楼处,原是座名为藏甲岩(又名貯甲山)的岩山,山上永祥寺下有一溶洞,俗称孔明洞、鬼王洞。《贵州名胜志》说此洞为诸葛亮南征时,其下有个叫王志的部将,英武过人而貌丑,军中称呼鬼头,官至校尉,擒雍阎过此,藏盔甲于洞中,故称洞为藏甲洞,称岩山为藏甲岩。据明万历年间编印的《贵州通志》所载:藏甲岩以“藏甲遗踪”列为“贵阳十景”之一。
藏甲岩传说穿凿附会,古人早已清楚,然而传说深入民间,却给贵阳增添了一个神秘动人的故事。自古以来,墨客骚人对藏甲岩题咏甚多。清人吴振棫诗曰:“武候藏甲人争诧,太白闻莺事亦奇。休怪齐车多黔语,古来清史有传疑。”1987年,藏甲岩在贵阳旧城改造中被铲为平地,建成了海关大楼、贵阳市规划局办公大楼及楼后的宿舍,在人们的视线中消失。
那些曾喻为“文房四宝”的山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笔、墨、砚、纸与中国文化息息相关,贵阳境内的山中就有几座称之为文笔山、砚台山、香墨山、笔架山等充满中国传统文化趣味的山。旧时,人们到南岳山上游览,可看到南厂大坝(今省军区大操场)西面由解放路转云盘路一线有几座挨在一起的山,其中一座形如一支毛笔笔峰的山,被文人墨客们称之为文笔峰(又名文笔山)。据明弘治《贵州图经新志·山川》载:“文笔峰,在治城二里许,孤峰突出霄汉,铦锐如笔,拱向郡学,而钟灵毓秀,未必无所户也。”郭子章《黔记》对此记述较详:“(城南)一里有文笔峰,孤挺如笔,为郡暑宾山,即景云‘南崿峥嵘;峰左又笔架山。”清康熙《贵州通志》所载更胜一筹:“文笔峰,在城南,孤如笔,卓云如表,为郡土人文之兆。”明都御史孔镛诗曰:“碧峰肖笔端,相对黉宫立。秀钟本地灵,济济英才出。”巡抚刘大直诗曰:“颖峰天半插户鳌,射斗书云五色毫。六艺三才吾道在,漫将翰墨移风骚。”文笔峰曾以“南峰脱颖”列为清代“贵阳八景”之一。
文笔峰左侧有一座三峰连为一体的山,形如笔架,被人称之为笔架山。清楹联大家刘韫良“笔架山”联云:“讶珊瑚搜寻千株,恰赏心赠彼徐陵,仙管枝枝高衬起;喜玛瑙输来万斛,定妙手需侬刘勰,神斤缕缕细雕成。”
在今解放路空军招待所后有座称之为“猫猫坡”、“老虎山”的山,山形如墨砚,被人喻称砚台山、香墨山。也留下了刘韫良的楹联,联云:“观奇才永弃岩阿,偏化工错费心机,铁笑六州空铸尔;嗟真赏难邀尘界,漫找紧浪夸手笔,墨怜千古惯磨人。”由于国人所讲的“文房四宝”系指笔墨砚纸,于是旧时的文人墨客们展开了丰富的想象,有的把蓝天喻称为纸,或将南厂大坝喻为纸,使之符合“文房四宝的涵意,便成为古人所作”“平原当案天作纸,笺展青天一幅宽”之句的概括。旧时南岳山西峰上能看到南厂大坝周边这样几座山形如笔、如笔架、如墨砚的山,实为鲜见。
然而,随着城市的发展,在这些被称之为“文房四宝”山的周边建起了许多高楼大厦,站在南岳山上,再也看不到昔日“文房四宝”的真容了。
(作者单位:南明区委党史研究室)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