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济川
摘要:高等学校教学质量越来越受到政府、高校以及社会公众的普遍关注。本文对现有的高等学校教学质量评估机制进行了分析,指出当前中国的高等学校教学质量评估机制在提升教学的基础地位、明确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提升师资队伍上取得了显著成绩。然而,现有教学质量评估机制也存在有显著的缺陷,针对这些不足提出了具体对策建议。
关键词:高等学校;教学质量评估;改革路径;公众参与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46-0019-02
一、引言
教学评估是保证与提升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和有效工具。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趋势,高等教育质量成为世界各国教育部门和公众所关心的热点[1]。为保障和有效提升高校教学质量,20世纪80年代起各发达国家高校普遍实施了教育质量评估。与此同时,教学质量也作为一个重要指标被纳入各种世界大学排名。例如,在《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副刊)的“THE世界大学排名”评价指标中,教学质量指标的权重为30%[2]。这些教学质量评估对于提升高等教育质量、促进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的国际化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自上世纪80年代起也逐步开始建立高校教学质量评估机制。在1985年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高等学校教学质量评估被正式提出[1]。20世纪90年代之后,中国先后进行了合格评估、优秀评估、随机性水平评估等试点评估,并在2003年正式建立起高等学校教学评估制度,并被确立为教学基本制度之一[3]。
二、中国高等学校教学质量评估的成效
随着高等学校教学质量评估工作的不断推进,中国确立了本科教育在高等学校中的基础地位。伴随几轮本科教学质量评估的实施,高等学校的办学经费不断增加。高等学校教学质量评估推动了政府和学校对办学经费投入的增加,高等学校在内部经费分配上逐步向教学倾斜。一方面,促进了各级政府逐年加大对学校办学经费的投入。例如,2015年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为36129.19亿元,比2006年的9815.31亿元增长了268.09%。其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为29221.45亿元,比2006年的6348.36元增长360.30%[5]。同时,高等学校教学质量评估的推进,使得高校教师更加重视本科教学,教授、副教授给本科生上课的比例显著增加[6]。高等学校教学质量评估进一步明确了高等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高等学校教学质量评估制度的建立,推动了高等学校进一步总结办学历程,理顺办学思路,凝炼办学特色。随着高校竞争的日益激烈,高等学校只有在社会发展中准确定位,才能在竞争中取得优势。
三、中国高等学校教学质量评估的主要问题
高等学校教学质量评估主体单一。高等学校教学质量评估机制应该是高等学校自身作为质量评估和质量保障的主体[4]。然而,在当前的高等学校教学质量评估中,评估的主体依然是政府部门。这是一种典型的政府对高校的评估,其特点是具有较强的权威性。但是,高校作为评估主体的权力并未落实,评估主体仍然是各级政府。即使在评估中有部分内容涉及同行专家、高校师生以及用人单位对教学质量的评价,但这些利益相关者在整个教学质量评估中并不占有主导地位,不是评估的主体。当前的教学质量评估制度仍然充满着浓厚的行政色彩,而利益相关者参与程度不高。而事實上,高等学校教学质量评估不应该仅仅是一种价值判断,而且也应该是一种价值的共建[6]。政府、公众和学生都应参与到教学质量评估过程中,共同成为价值判断与价值构建的主体。因而,将所有的利益相关者全部纳入教学质量评估机制也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高等学校教学质量评估指标不合理。目前,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评估中对所有参评高校都采用了同样的评估标准,并没有根据学校层次和类型的差异而调整评估指标。中国高校体系中既有综合性高等学校,也存在有很多行业特色型高等学校。这些高校形成和发展于中国特定的历史时期,具有明显的行业背景、专才型的人才培养理念以及相对集中的学科分布。同时,由于历史原因,中国的高校还分为中央部属高等学校和地方所属高等学校。而当前采用同一评估标准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学科结构的参评高校进行评估,可能会在这些参评高校中引发不恰当的竞争,最终使得教学质量评估的过程和结论偏离了评估目标和初衷。高等学校教学质量评估结果不科学。在当前高等学校教学质量评估中,仅仅简单地对参评高校采用优、良、合格、不合格进行评分。而另一方面,高等学校的最终评估结果大多为优秀,且优秀率逐年上升。例如,2003年度本科教学质量评估结果表明47.6%的参评高校为优秀,2004年度上升为55.6%,2005年度进一步增加至57.3%,2006年度优秀率为75.2%,2007年度为80.8%,2008年度更是上升到了81.6%[6]。如此之高的优秀率与我国高校教学质量的现状相背离,其所得结论会引起公众质疑,与高等教育发展的实际不相符合。而导致这种过高优秀率的主要原因在于部分高等学校存在弄虚作假的行为。为了在教学质量评估过程中获得优秀,部分高等学校采用“运动式”的方法突击教学质量,在评估结束后又恢复原状。这种行为往往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最终却并未实现教学质量评估的最初目的,而且这种急功近利的行为也有损学校声誉。
四、完善高等学校教学质量评估的对策建议
增加第三方评估,实现多主体评估。高等学校教学质量评估应该主动适应高等学校治理结构变化以及中国的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尊重和扩大高等学校的自主权。在未来的高等学校教学质量评估中,应充分引入市场机制,政府通过购买第三方评估机构的服务,实现对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的科学评估和分析。这些第三方评估机构可以是各种类型的协会、非政府组织、企业等,通过采集和分析各种教学数据,可以提出科学的教学质量评价报告。这种第三方评估机构可以使得评价结果更加客观、公正,数据准确且可信。由于这些评价机构受到社会监督而非官方所有,以大批同行专家为主体,具有较强的公众权威性、客观公正性、科学民主性[7],其评价结果更容易受到高校及社会公众的重视与关注。
建立全国性的高等学校教学质量数据库,保持高等学校的教学质量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科学性。教育主管部门可以逐步建立起全国性的高等学校教学质量数据库,使得教育主管部门、第三方评估机构以及社会公众可以随时掌握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的动态信息。通过建立这样的数据库,为科学合理的教学质量评估提供了技术支持,而且也为社会公众参与教学质量评估提供了途径。因此,要不断完善高等学校教学质量数据库,并向社会公众公开有关的数据信息,使得社会公众能有效地掌握高等学校教学的运行状况,实现社会公众的有效监督。
参考文献:
[1]刘振天.我国新一轮高校本科教学评估总体设计与制度创新[J].高等教育研究,2012,(3):23-28.
[2]万姝,王佳佳.大学排名与高校教学地位之殇[J].当代教育科学,2015,(19):40-43.
[3]刘振天.高校教学评估何以回归教学生活本身[J].高等教育研究,2013,(4):60-66.
[4]白逸仙.走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评估模式——以中国《本科教学质量报告》与美国NSSE为比较对象[J].中国高教研究,2014,(11):64-68.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国教育统计年鉴[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
[6]刘献君,于杨,张俊超,等.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的成效、问题与改进对策[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2):11-11.
[7]孙丽莎,阎军.美国MIT的教学评估办法与特色综合研究——对我国高校教师教学评价体系构建的启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11):3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