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隐喻和概念转喻的对比研究

2017-11-24 10:20袁路佳
青年文学家 2017年32期
关键词:概念隐喻词汇

摘 要:在认知语言学中,概念隐喻和概念转喻不再仅仅是语言修辞手段,而是人类基本的认知方式。词汇作为语言的基本构成部分,也不可避免地受到隐喻和转喻思维的影响。本文将先从理论上分析比较概念隐喻和概念转喻的异同,再通过它们在词汇中的应用比较两者的差异。

关键词:概念隐喻;概念转喻;词汇

作者简介:袁路佳(1994-),女,汉族,河南省南阳市人,新疆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32--02

一、引言

对大多数人而言,隐喻和转喻作为修辞手段,多用于诗歌写作,达到美化句子的效果,与思想和行为毫无关联。但实际上,隐喻和转喻无处不在,体现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隐喻和转喻都是人类基本的认知方式,在我们的认知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1]。随着隐喻和转喻思维的深入普及,它们也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词汇教学上,并且产生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学生通过隐喻和转喻思维习得英语词汇,能够更加较容易地掌握词汇中的引申含义,清楚地了解英语习语中所蕴含的文化知识,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英语水平。

二、概念隐喻理论与概念转喻理论

(一)概念隐喻理论

隐喻从根本上来说是概念性的,往往通过具体的概念去理解抽象的概念[1]。Lakoff明确指出“隐喻是两个概念域之间的映射”,是从源域(source domain)到目标域(target domain)的映射[2]。例如:Theres a road that leads to happiness. 这个句子运用了“恋爱是旅行”这一概念隐喻。在这个概念隐喻中,旅行是源域,恋爱是目标域。在旅行的过程中,可能有歡笑,也可能有泪水,恋爱中同样也有酸甜苦辣。可见,在隐喻中有一种从源域到目标域的跨域映射。

隐喻映射有以下几个特点:(1)隐喻映射是单向的,是从源域向目标域的映射,而不能从目标域向源域映射。因为在生活中,我们一般是用具体的、能够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去理解抽象的事物。例如,我们通常会用通过“建筑物”来理解“理论”,而不会通过“理论”来理解“建筑物”。(2)隐喻映射是部分的。源域只把跟目标域相似的那部分特征投射到目标域。(3)隐喻映射遵循“恒定原则”(Invariance Principle)。(4)隐喻映射的基础是人体的经验。它不是任意的,而是基于人们的日常生活经验及知识[2]。这一特点也反映出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例如,中国人一般会把恋人比作“鸳鸯”、“蝴蝶”,而西方国家就没有这样的隐喻。因为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梁祝化蝶这样的历史典故,西方国家却没有。不同的文化背景中,人体的经验也会有所不同,因此隐喻系统就可能会存在差异。

(二)概念转喻理论

转喻一直以来也被认为是一种修辞手段。其实它同隐喻一样也是一种认知方式,其本质是用某一事物来指代邻近事物。在人类使用语言和认知过程中,概念转喻比概念隐喻更基本。因此概念转喻的研究正在升温。

概念转喻是在同一领域内用某一实体去指代另一实体。[3] 转喻的本质是同一领域矩阵内的领域突显。例如:“鲁迅很难读。” 这个句子中鲁迅这个人以及他的文学作品构成了“鲁迅”这个概念的领域矩阵。用认知上比较突显的鲁迅这个作家指代其文学作品,突显了“鲁迅的文学作品” 这个领域。我们说鲁迅难读并不是说这个人难读,而是说他的作品难读。再例如:Big nose is coming. 这句话中用“大鼻子”指代了这个人,因为大鼻子是他的显著特征,在关于他的领域矩阵中得到了凸显。

概念转喻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同一领域内整体和部分的转喻;第二类是同一领域内部分与部分的转喻。第一大类主要可分为7小类:① 事物与部分之间的转喻 例:The car needs washing. 这里car作为整体转指车身部位。② 标量转喻 例:How old are you? 这里用年龄标量的上限old转指年龄标量整体。③ 构成转喻 例:他拿着5克拉的钻戒向女友求了婚。这里用整个“钻戒”转指其中的“钻石”材料。④ 事件转喻 例:Mary speaks French. 这里用“说法语”表达玛丽懂法语这门语言整个事件。⑤ 范畴和成员之间的转喻 例如用“aspirin”转指“止痛片”。⑥ 范畴及其特征之间的转喻 例如用“娇娆”转指“美女”。⑦ 缩减转喻 例如用“UN”代替“United Nations”。第二大类主要可分为9小类:① 行为转喻 例:We summered at the seashore. 这里用时间转指“度过夏天”这一行为。② 感知转喻 例:There goes my knee. 这里用身体的部分“膝盖”转指“疼痛感”。③ 因果转喻 例:She was upset. 这句表示“某一事物或事件使她难过”。④ 生产转喻 例: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这句中“杜康”使古代酿酒名师之名,转指“好酒”。⑤ 控制转喻 例:The Ford has arrived. 这里用受控物“福特汽车”转指驾驶者。⑥ 所属转喻 例:He married money. 这里用所属物“钱”转指所属者。⑦ 容器转喻 例:壶开了。这里用容器“壶”转指壶里面的“水”。⑧ 地点转喻 例:Cambridge published his book. 这里用地名Cambridge 转指Cambridge Press。⑨ 符号和指称转喻 例:“牛”字的字形和概念可转指“牛”这一事物。

(三)概念隐喻与概念转喻的区别与联系

联系:概念隐喻和概念转喻最初都被认为是一种修辞手段,随着科学的进步与完善,进而上升到了认知领域,被认为是人类的认知方式。转喻是隐喻的基础,许多隐喻的经验基础本质上是转喻性的。它们之间互相联系,不可分割,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区别:隐喻是两个不同认知域之间的投射,是从源域到目标域的映射。而转喻的本质是同一认知领域矩阵内的领域突显,用部分代替整体或整体的其他部分。前者涉及两个认知域,且源域跟目标域之间存在相似的特征,如“理论是建筑物(THEORIES ARE BUILDINGS)”这一概念隐喻中源域“建筑物”和目标域“理论”之间都有着扎实、牢固等相似的特征,因此才会发生映射让我们通过“建筑物”这一具体事物更好的描述、理解抽象的“理论”。后者只涉及一个认知域,源域跟目标域之间不一定存在相似的特征,但他们之间一定存在某种关系(所属关系、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等)。如“He marries money.”中“他的妻子”和“钱”存在着所属的关系;“Big nose is coming.”中“他”和“大鼻子”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概念隐喻中,源域和目標域是两个独立的实体,他们有各自的特征,只是两者相似的那部分发生了映射,因此没有其中一个我们也可以理解另一个的意思。而在概念转喻中,源域和目标域存在着某种关系,它们是不可分割的,否则将无法把这两者联系在一起。

三、概念隐喻理论与概念转喻理论在词汇中的应用

(一)概念隐喻理论在词汇中的应用

概念隐喻理论在词汇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多义词的理解,二是习语的理解。多义词一般包括本义和引申义。词语的引申义大多与人们的日常经验是相关的,人们通过自己的体验赋予了一个词多种意思,从而也就产生了多义词[4]。因此,多义词就是隐喻在词汇中的其中一种体现。

隐喻在词汇中的另一种体现就是习语。例如:“心”这个词的本义是人的某种器官,在英语的习语里我们经常会说put your heart into something,表示全心投入到某件事上,认真对待某事。在这里“心”所表达的抽象概念是通过其原意来表述的,这就是“心”这个词的隐喻用法。在学习习语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把词汇的具体概念和抽象概念结合起来,这样可以更加高效的掌握习语的用法。

(二)概念转喻理论在词汇中的应用

概念转喻理论在词汇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词义的扩大、缩小,以及词类转换。

词义的扩大: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词出现了词义扩大的现象。如“hand”这个词原本指的是人身体的一部分,但后来出现了类似farm-hands(农工)这样的表达,这是因为许多农民的工作需要手工来完成,而 “手”又是农工比较突出的特点,于是“hand”用于farm-hands表示“农工”的意思。在这里“hand”的词义就扩大了,这个词的转喻用法是用部分代替了整体。

词义的缩小:China won this match. / What a lovely creature. 这两个句子中China和creature都是用整体代替了部分,词义缩小了。“China” 本来指中国整个国家,而在这里只是指中国队;“creature” 原本指所有有生命的物体,而这里仅指人。

词类转换:转喻在词类转换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它使名词、动词以及形容词之间相互转换。例如:He walked in the room. / He went for a walk. 这两句中walk由动词转为名词,体现了以“动作代动作结果”的转喻用法;My English is not very good. / He makes a contribution to the good of his country. 这两句中good 由形容词转为名词,这体现了转喻的认知过程。

(三)概念隐喻理论与概念转喻理论在词汇中的应用比较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概念隐喻理论在词汇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多义词和习语这两方面;而概念转喻理论在词汇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词义的扩大、缩小、词类转换以及词性之间的派生这几方面。虽然略有不同,实际上它们在词汇中的应用都是建立在人类对某事物的多种体验上,而且这些体验都是有关联的。不管是多义词还是词义的扩大缩小,都是人们对事物的经验基础在发生变化从而产生了词汇的变化。因此,概念隐喻理论与概念转喻理论从本质上讲是相互影响、相互关联的。

四、结语

概念隐喻理论和概念转喻理论既有区别,也有联系,它们在词汇教学方面也给了教师许多启发。老师应该通过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实际例子来分析词汇中所包含的概念隐喻和概念转喻,让学生们可以根据日常的生活经验来联想词汇的多种含义,做到举一反三,更加高效准确地掌握词汇,提高英语水平。

参考文献:

[1]Lakoff, G. & M. J. Metophors We Live By [M]. Chiceago: Chicago University Press, 1980.

[2]Lakoff, G. The Contemporary of Metaphor [A]. In Dirk Geeraerts (ed.) Cognitive Linguistics: Basic Readings [C]. Berlin & New York: Mouton de Gruyter, 1993.

[3]Lakoff, G. & M. Turner. More Than Cool Reason: A Field Guide to Poetic Metaphor [M]. Chiceago: Chicago University Press, 1989

[4]刘玉梅, 沈志和. 认知词汇学[J]. 外语学刊, 2010 (5).

猜你喜欢
概念隐喻词汇
本刊可直接用缩写的常用词汇
一些常用词汇可直接用缩写
本刊可直接用缩写的常用词汇
一些常用词汇可直接用缩写
中美政治演讲中隐喻对比分析
汉语证券类报道中概念隐喻的认知分析
浅析概念隐喻的运行机制
概念隐喻在构建语篇连贯中的作用探析
多模态隐喻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认知构建
中国日报英语经济新闻标题中的隐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