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国翠
从25岁就开始找对象,一直找到33岁,仍未收获爱情的果实。在长达8年的时间里,她都经历了什么?在大龄未婚人群越来越多的今天,到底什么才是导致人们婚姻难题的障碍?
“你爸白养你了,竟然嫁不出去”
初次见王萌的时候,我觉得她是个得体又斯文的姑娘。但坐近一看,发现她异常憔悴,头发干枯,眼睛下面有不轻的泪沟和鱼尾纹,皮肤也黯淡无光,眼神里满是求助和忧愁。
“压力很大”这4个字似乎就像粘在她身上了一样,挥之不去。
果然,刚开始咨询没多久,王萌就开始哭起来:“李老师,我觉得我这辈子都嫁不出去了!为什么别人结婚那么容易,到我这里就那么难,我怎么这么命苦?”从25岁开始,王萌就一直忙着相亲、谈恋爱,如今8年过去了,看着周围的同学、同事一个个都走进了婚姻,而自己还孤身一人,她觉得命运太不公平,竟然让自己情路如此坎坷。
过了30岁,来自外界的压力越来越大,大家都用异样的眼光来看她,有时甚至拿这个事开玩笑。因为情路坎坷,王萌越来越无心工作,如今事业发展也不尽如人意。来自感情和工作的双重压力,让她越来越无力喘息。
过年的时候回老家,一个熟人竟然在聚会时拿这件事开玩笑,说她是“终极圣女”,让她感到十分的愤怒和窘迫,她没好气地说了声:“关你什么事!”这个熟人可能觉得面子挂不住,开口便说:“你爸真白养你这个女儿了,长到那么大,竟然嫁不出去!”
“现在,我的脸上就像贴了一个大大的‘丑字,没脸见人。”王萌说,这件事给她造成了极大的伤害。自从那次之后,除了过年之外,她再没回过老家。
“我觉得我已经成了某种异类,尽管我知道这是因为老家的人思想保守,但是那种不尊重你的眼光像刺一样,让你不知道怎么面对,我只能逃避,尽量让自己不面对这些闲言碎语。”
恋爱,到底为谁而谈
王萌曾是家里的骄傲,她的学习成绩一度碾压各路亲戚的孩子,她是研究生,在老家,别人都曾用羡慕和欣赏的眼光看她。而这些也曾是父母炫耀的资本,但她现在33岁未嫁的现实让一切都打了水漂。
自从过了27岁,王萌的父母就开始愁眉苦脸,动用了所有的关系让女儿去相亲,但这些相亲经历并没有给王萌带来理想的爱情和婚姻。不是男方让人看不对眼,实在无法凑合,就是在王萌刚要妥协的关头,人家突然不领情,一拍两散。
可是在王萌的父母看来,这种“挑挑拣拣”的行为简直罪大恶极。他们总是指责她眼光太高,妈妈几乎每次打电话都会跟她大吵一架,话题也是“最近谈朋友了吗”“最近相亲了吗”……“这已经成了我家一道无解的难题。每次吵完架,一方面,我对妈妈充满了憎恨,她如此不理解我,只知道索要结果和指责我无能,觉得我不如别人家的孩子好;另一方面,我看到妈妈日渐增多的白发,为我的婚姻大事操心而睡不好、吃不好,我又觉得自己十分不孝……”
“你不结婚,我们都感觉没面子,你也要为父母想一想。”
“不要再挑了,差不多就行了,你就是眼光太高了。”
“承认自己没那个命吧。”
“你是女孩,至少要找一个比咱家庭条件好的。”
25岁时,王萌有一个感情很好的男朋友,但是父母并不是很满意,觉得那个男孩家境太差。因为父母的阻拦,这段感情不了了之。后来,那个男孩很快结了婚,剩下王萌一个人在婚姻的大海上漂浮。
27歲之后,父母原本高傲的态度逐渐转变,27岁未嫁,亲戚的询问和试探越来越多,父母也越来越抬不起头。29岁之后,王萌和父母之间的矛盾达到顶峰。这3年,王萌一直睡眠不好,她的父母也长期徘徊在焦虑抑郁的边缘。她和妈妈多次发生激烈争吵,有几次王萌忍不住歇斯底里,大声喊:“不要提结婚了!再提我就去死!”
一直抓着头发的王萌抬起头来:“李老师,恋爱的一次次失败其实只是轻伤,我最受不了的是父母的指责和失望。就好像我做错了事,或者我天生有问题,这让我悲愤又羞愧。感觉自己的任务没完成,让他们白费心血了。”
那在这8年的相亲过程中,就真的没有碰到过合适的人吗?
其实,在27岁那年出现的关泽是王萌觉得最适合自己的人了,但是那场恋爱只谈了7个月就告吹了。“我总是患得患失,害怕跟他谈没有结果,沉没成本太高,再加上那时候他刚毕业,什么都没有,我感觉他不是我父母认为的理想伴侣。”王萌总结说,是因为自己心态不好,总是处在一种恨嫁的状态中,让对方压力很大,最终逃掉了。
“你到底是为自己谈恋爱,还是为父母谈恋爱?”我不由得问道。
王萌垂下眼睛,叹了口气:“其实,我觉得自己更像是在找一个奇迹,一个各方面都令人满意的奇迹。”
但奇迹的出现需要耐心,这是王萌和她父母这8年来一直忽略的东西。
婚姻,本来不是个神奇标签
说到底,不是结婚这件事压倒了王萌,而是恨嫁的焦虑心态和对婚姻的不合理认知让她一度走不进婚姻。而这也是她整个原生家庭遇到的障碍,咨询到这时,我开始进行分析:
“一开始,你听从了父母的意见,把物质条件看得很重,错过了很多真心真意的缘分;后来又盲目恨嫁,受困于外界的闲言碎语,让自己的生活陷入压力的漩涡。你‘为结婚而结婚的焦急心态曾经吓跑了很多人,也正因为这种心态,让你在长达8年的时间里都没有好好静下心来谈过一场恋爱,更无闲学习跟异性相处的能力和对异性的基本认识。”
“不尊重自己的感觉,是你最大误区。你以为自己认同了父母的观点,在乎的是条件,但是这些年相亲失败的经历告诉你,其实你在乎的是自己的感觉和沟通交流,更在乎的是爱。然而只是当时父母施加的声音太大了,以至于你也渐渐看不清自己的心,然后在疲沓的相亲中,日渐麻木。”
王萌点点头,忽然想起一件往事:“我记得刚上初中的时候,爸爸身边的同事都给孩子报了各种各样的补习班。我妈不甘落后,也风风火火地拉着我在3个补习班的名单上签了字,把我的周末塞得满满的。其实她也不知道我哪一科学得好,就是不想让我落下。我呢,虽然觉得难熬,但又不敢不听话。结果一个学期下来,我的成绩反倒比开学时候下滑了10名!”妈妈也急得不行,把王萌成绩低的那几科也报了补习班。持续了两个月后,王萌彻底崩溃了,她开始逃课、开小差,直到哭着闹着把所有的补习班取消了为止。
然而,如此不快的“逼迫式”学习体验在她高中、大学直至考研时也多次上演,到毕业工作之后,它转化为另一种形式—逼婚。
王萌一直像在完成一个紧急任务一样马不停蹄地赶路,却丧失了恋爱结婚最需要的美好心态—对感情和婚姻的向往,而非对单身的恐惧。
“实话说,你的父母也没有树立正确的爱情观,他们在人际关系的处理上不够成熟。把你嫁个什么样的人当作了一项资本,并以此博取自己在跟周围较量中的面子,也许他们是为你好,但他们很好强,而且这种好强不是通过自己的其他努力去实现,而是把筹码压在了女儿的婚姻上。这样过重的筹码,不该你来扛。”我补充道。
其实,像王萌父母这样的人有很多,他们这样的行为也受控于整个大环境。比如周围人对大龄未婚人群的负面评价,自以为是的指指点点和缺乏尊重的所谓关心,这些对“嫁不出的姑娘”的歧视是很多家庭压力的根源。
说到底,是因为我们的社会对结婚这件事赋予了太多神奇的标签,让结婚脱离了私人事件的性质,而成了具有太多社会含义的事情。但婚姻只是获得满足感和安全感的一种途径,它到来的早或晚并不能对一个人一生的幸福产生太大的影响,更不该成为衡量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准。这一点,太多的父母和焦虑的单身男女都没意识到。
在指出这些问题之后,我与王萌的咨询持续了半年。在这期间,除去一些认知干预和家庭干预外,我更多做的是倾听和陪伴。即使是这样,也已经对王萌起了莫大的帮助。与我倾吐负面情绪后静下心来,不再被焦虑围困的王萌渐渐恢复了活力。在这半年里,她再不会为恨嫁而荒废事业,她开始了游泳、健身,又重新拾起了多年不弹的古筝。她开始热衷于参加自己真正喜欢的聚会,而不仅仅是围绕着相亲展开的活动。
王萌的父母在与我详谈两次后也决定全力配合,相互监督,停止对女儿的不停催促,多给女儿积极鼓励,信任她有足够的能力找到自己的意中人,而绝非仅仅一个“条件满足者”。
有趣的是,当王萌不再对嫁人过分焦虑时,她的追求者却渐渐多了起来。不知道未来她会选择怎样的伴侣,但我想她一定愈发了解了一句话的含义:
“什么事情都不能急。你若盛开,清风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