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井百业的另类营生

2017-11-24 21:39李怀宇
书城 2017年11期
关键词:画报绘画

李怀宇

王稼句的《坊间艺影》着力于中国民间艺术的研究。“坊间”者,本指街市。街市上,居货山积,行人水流,列肆招牌,灿若云锦,这是城市繁荣的表征。此书将“坊间”拈来,无非就想框一个范围,那就是借着版刻、石印、铜刻、瓷绘等作为话题,谈谈市井百业的另类营生。王稼句平日里喜欢读点闲书,如戏文小说、野史杂著、日记书信、画册碑帖之类,很多时候的读,更是漫不经心,似乎在消遣平淡的日子。王稼句的兴趣点是在妇女、儿童、风俗、名物上,因为关心前人的日常生活,对民间美术发生兴趣,也是自然的事。这本小集的内容,就是生活和美术的混搭。

读图时代,文图并茂更能吸引读者。《坊间艺影》在王稼句的一手好文章之外,增加了数十张彩印的精美配图。细读此书,会发现图使文增色在中国自有渊源。王稼句研究发现:真正中国人自己的画报,并且相对密切联系时事,以图版配合新闻报道的,当数创刊于光绪十年的《点石斋画报》。当年《点石斋画报》中出彩的,是那些风俗画和以租界里市井细民为题材的社会新闻画。鲁迅在《上海文艺之一瞥》里说:“在这以前,早已出现了一种画报,名目就叫《点石斋画报》,是吴友如主笔的,神仙人物,内外新闻,无所不画,但对于外国事情,他很不明白,例如画战舰罢,是一只商船,而舱面上摆着野战炮;画决斗则两个穿礼服的军人在客厅里拔长刀相击,至于将花瓶也打落跌碎。然而他画‘老鸨虐妓,‘流氓拆梢之类,却实在画得很好的,我想,这是因为他看得太多的缘故;就是在现在,我们在上海也常常看到和他所画一般的脸孔。这画报的势力,当时是很大的,流行各省,算是要知道‘时务—这名称在那时就如现在之所谓‘新学—的人们的耳目。”而包天笑在《钏影楼回忆录·面试》里说:“我在十二三岁的时候,上海出有一种石印的《点石斋画报》,我最喜欢看了。本来儿童最喜欢看画,而这个画报,即是成人也喜欢看的。”以此观之,研究旧时的民间美术,对今日生活也多启发。

王稼句在《江湖》一文中说:“近年来,喜欢读点图文书,不仅是左图右史,宜于直观,其中还有不薄的趣味,这当然是指图文结合得比较完美的,如新近买的《江湖百业图》正续两册,就让我非常舒心地读了半天。”江湖者,含义极多,这里说的是依靠各种技艺和行帮谋生糊口的又一面人生。将江湖行业作为系列绘画的,并不太多,至清代这个题材才稍具规模。王稼句说:“读读这些旧时江湖行业的图画,很让人增长见识。历史上,普通百姓的劳作,很少有人去作记录的,即使记录了,如竹枝词,如俚曲,如通俗小说、野史笔记,也只是文字,文字是很难穷尽细微的,如店铺的陈设、招幌,人物的服饰,器具的形制,等等。在摄影技术发明之前,这些绘画为读者提供了最真切、最写实的社会生活图景,特别是当这一切成为久远往事的时候,它的意义就格外地丰富起来了。”这江湖百业之图,王稼句重视文与图结合:“诗文与绘画照应而相得益彰,丹青与文采谐美而风韵别殊,称得上是珠联璧合。独有其画,仅画而已,独有其诗文,也仅诗文而已,放在一起,读画品诗赏文,就真觉得缺一不可了。”

对文与图同样重视,并非只是王稼句的个人偏爱。他在《绣像与小说》谈到陈平原的《看图说书》,引以为知己。绣像本来是指刺绣的佛像或人像,因其华丽精美,明清书坊就将小说、戏曲印本里的插图也称为绣像。“绣像”作为插图的概念进入版刻,则在明嘉靖以后。从这个“绣”字,正可看出书坊对图书质量的不断追求。陈平原在《看图说书》的小引里,谈到图与文的关系:“其实,欣赏图像,不只限于識字不多的儿童,连博古通今的硕学鸿儒,也都可能挑灯夜读,拍案叫绝。我这里说的,是中国人久远的读书传统:左图右史。硕学鸿儒之‘看图,其眼光与趣味,当然比只是借机‘说话的小学生要高远幽深得多。但究其根底,其实也有接近处,那就是相信图像和文字之间可以互相诠释。抽象的语言表达不清楚的,直观的图像让你一目了然;反过来,单纯的图像无法讲述曲折的故事或阐发精微的哲理,这时便轮到文字‘大放光芒了。道理其实很简单。”这一番论述,王稼句定然心有戚戚。

王稼句关注吴友如的《海上百美图》和丁悚的《百美图外集》:“作为历史图像,这样的‘新美人图与月份牌、摄影等其他写实图像一起,构成了清末民初上海妇女生活的长卷。”吴友如生活在光绪年间的上海,对那里的情状非常熟悉,其作品也曾引起鲁迅的关注。吴友如卒后十八年,拿张爱玲《更衣记》里的话来说,“民国初建立,有一时期似乎各方面都有浮面的清明气象”,即以时装来说,“也显出空前的天真、轻快、愉悦”。民国初年,妇女生活的各方面已新风蔚然,丁悚的《百美图外集》就从一个侧面作了时代的记录。丁悚的儿子丁聪,从小耳濡目染,终成为专以漫画擅名的大家。王稼句留意到吴友如与丁悚作品中反映了妇女地位的变化。近代妇女解放是从“废缠足、兴女学”开始的,与吴友如的《海上百美图》比较,丁悚这本画册里,女子全是天足了。当时妇女解放运动的倡导者认为,“废缠足”仅仅解放了妇女的身体,她们还需要有知识有文化,故纷纷提倡“兴女学”,梁启超《变法通议》就认为天下急务甚多,“然吾推极天下积弱之本,则必自妇人不学始”。丁悚这套图里,女子读书的题材虽有好多幅,但都在书斋之内、庭园之中,题诗与绘画内容也十分吻合。

近年笺纸颇受文化人的喜爱。王稼句也不例外,而他“最喜欢的,还是印上花草蔬果、山水人物、小说戏文、铜玉古器的花笺,虽是咫尺小景,却意态无穷。遥想上世纪三十年代,鲁迅、郑西谛广事收罗花笺,辑印《北平笺谱》,又重印《十竹斋笺谱》,真是让人神往的风雅事”。鲁迅《北平笺谱序》就说:“此虽短书,所识者小,而一时一地,绘画刻镂盛衰之事,颇寓于中;纵非中国木刻史之丰碑,庶几小品艺术之旧苑;亦将为后之览古者所偶涉欤。”在王稼句看来:“笺纸的实用功能久已淡化,如今已很少有人来用它写信或抄诗,偶尔有之,大凡也是沾染了一点昔年人物的情趣。但作为闲来的欣赏,固然也趣味悠长。旧时月色,有时也真堪忆念。”如今文化人在笺纸上写字,似又渐成风气。

王稼句品评李涵的风俗画,从中阐发出一番微言大义:“风俗乃是相沿积久的风气习俗,《诗序·大序》有所谓‘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之说,可见它重要的文化意义。风俗在文化体系中,处于具体的、外在的、凝固的文化层面,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民族性,代表着传统和文化的惯力,它的传承性大于变异性,突出的是强制性、集体性和全民性,而不是自由性、个体性和阶级性。风俗与主导文化和精英文化不同,它的实质虽然比较初浅,层面比较低级,但表现得形式多样、种类繁多、生动鲜活。《礼记·曲礼上》说:‘礼从宜,使从俗。即使是精英文化的自由创造和独立表达,它的框架和源泉仍然是风俗。因此可以这样说,没有风俗,就没有文化史。风俗是文化的载体和母本,它涉及广泛的社会生活内容,特别在饮食、服饰、居室、舟车、婚姻、丧葬、节令、歌舞、巫觋、占卜、信仰、时尚、语言等方面有清晰的反映。”而这些社会生活中的细节,多入王稼句的法眼,也成了他观察历史变化的第一手史料。

细看《坊间艺影》,凡专门就某一民间美术现象进行分析的文章,何尝不是一个学术课题?王稼句具有学人的情怀,下笔却无学术的框框。他在《西洋景琐谈》中介绍:西洋景,又称西洋镜,因为它是由西方传入,最早的景片内容,或是西方宗教题材,或是西方山川风景、街市建筑、人物故事,即使后来国人自己制作景箱,采用的凸面镜也还是舶来的,故以“西洋”两字冠之。它又被称为“西湖景”。另外,不少地方称西洋景为“洋片”,苏州则称为“洋画”,京津一带又俗呼为“拉大片”或“拉大画儿”。鲁迅在《作文秘诀》里说:“一幅画片,平淡无奇,装在匣子里,挖一个洞,化为西洋景,人们就张着嘴热心的要看了。”王稼句说:“这几句话揭示了西洋景的奥秘,它只是利用光学原理,给观众特殊的视觉体验,至于看些什么内容,那是并不重要的。随着科技进步,摄影代替了刻版笔绘的景片,影像更真切了,等到电影出现,西洋景就再也站不住脚,很快被历史的风尘淹没了。”

《坊间艺影》中篇幅最长的是《论“姑苏版”》一文,王稼句寻得多幅珍贵的图片来配合文字的论述。这是一篇关于康熙至乾隆年间苏州年画的严谨的研究文章,读来却是兴味盎然。当年由于受西方美术影响,大量出现运用远近透视、光影明暗等技法绘刻的作品,它们以装饰用途为主,开张较大,题材新颖,具有鲜明独特的时代特征。这种具有特殊风格的年画名为“姑苏版”。王稼句特别留意到美术的西风东渐:西方绘画与中国传统绘画大相径庭,远近透视,光影明暗,在平面上表现出物体的立体感,它的写實逼真,栩栩如生,国人初见,感到新奇、惊异,甚至震撼。光影明暗的道理,不但是客观规律的反映,并且符合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阴阳学说,故容易被传统绘画理论所接受。至于透视法,传统绘画也未尝不讲究,但随着西方绘画的传播,国人更作深入而科学的思考。

王稼句生活的苏州,早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之称。苏州社会向以奢侈著称,张瀚《松窗梦语》卷七说,苏州地方“人情以放荡为快,世风以侈靡相高,虽逾制犯禁,不知忌也”。明清时期,苏州既是全国的经济文化中心,又山川明丽、市廛繁华、园亭精雅、风气奢靡,正像《红楼梦》第一回说的那样,“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自然为天下人所向往。苏州既是时尚城市,对西洋美术品这一新鲜事物,不但普遍接受,并且还作为民间游艺展现的内容之一,主要形式有幻灯和西洋景。乾隆五十八年,沈复游历广州,他在《浮生六记》卷四“浪游记快”中说:“十三洋行在幽兰门之西,结构与洋画同。”可知他的观察经验,乃从西洋景而来。正是在这一文化土壤上,成就了“姑苏版”。然而,“姑苏版”的消亡,与参用西法绘画的消亡,几乎同时。王稼句认为“姑苏版”另有其价值:作为一个独特而又完整的文化现象,见证了西方美术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的过程。“这就为中西文化交流史、版画史研究提供了实证。而戴逸《简明清史》说的‘西洋的画法对清代的影响是不大的;王伯敏《中国美术通史》说的西画技法‘只在宫墙内开花,没有在当时整个中国画坛上结果,不久即归消沉,其影响甚微等论断,也就不攻自破了。”

王稼句的论述,有学养而无学究气。他在本书后记中说:“谁说三家村老塾师的读书快乐,一定在翰林学士之下呢,至少也是各有情形的。”《坊间艺影》文字妙趣横生,配图赏心悦目,闲读之间,自有会心的读书快乐。

猜你喜欢
画报绘画
《黄土地》画报
山东画报2020年2、3期合刊
青蛙看画报
娃娃画报体育用品认知挂图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春的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