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云南产业发展新动能(下)

2017-11-24 20:31纪嫣然
青年与社会 2017年33期
关键词:云南

纪嫣然

为破解制约新动能成长和传统动能改造提升的体制机制障碍、强化制度创新和培育壮大经济发展新动能、加快新旧动能接续转换,近日,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出台了《云南省创新管理优化服务培育壮大经济发展新动能加快新旧动能接续转换实施方案》(以下称《实施方案》)。《实施方案》從提高行政审批服务效能、提高创业创新服务效率、建立公平开放的市场准入制度、完善数据资源开放共享制度、创新新技术新业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模式、优化金融支持体系等17个方面提出了具体做法。本期特别策划紧扣新常态下经济发展新特征,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要求,聚焦产业发展新动能,对云南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培育生长等方面进行深度报道。

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的红河交响

秋高气爽,果实累累。9月,红河大地徐徐展开的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画卷色彩斑斓。

迎着花香果香稻香,进蒙自下元阳、走开远到弥勒、去泸西……从一片片石榴、鲜花、葡萄、芒果、蔬菜基地,到雨后春笋般的新型经营主体,再到充满生机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处处回响着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发展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创新、奋进、实干”的主旋律。着眼结构调整、聚焦创新经营主体、发力全产业链打造的红河高原特色现代农业,正在步入新天地。

灼人的发展热浪里,红河州北部已建成水果、蔬菜、优质稻等万亩连片的规模产业带24个,南部山区千亩以上集中连片的特色产业基地67个。到2016年,全州水果、蔬菜、优质稻、中药材产量居全省第一,肉类总产量居全省第二,粮食产量、花卉面积居全省第三……红河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在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迎来新的发展期。

既是问题倒逼 更是主动抉择

“位于北回归线附近的红河州,有常年春早、夏长、秋爽、冬短、无霜期长等突出的农业资源优势。近些年来,依托独特的气候资源优势,红河州粮果菜花等高原特色产业发展日有所进,农业农村经济连年登上新台阶。但高原特色农业产品规模小、产业小散杂弱、产品缺乏竞争力,农民增收后劲不足等‘硬伤依然明显。”州农业局局长苏雁鸿说,“很显然,红河州农业在农产品市场需求升级的当下,遇到了爬坡过坎的考验。”

如何以农业供给侧改革为主线,调优产业结构,调绿生产方式,调高农业效益,是红河农业求发展的必答题。

红河农业产业如何转型升级?红河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怎样才能再上台阶?破题,既需要勇气和胆识,更需要创新发展的意识和能力。

弄清自身的优势、劣势与短板,红河州科学研判,坚持问题导向找差距,在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上找问题、寻思路,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补短板、找答案。

农业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前提是要有能够彰显现代农业发展的产业格局和总体架构;适应不断变化和快速升级的市场需求,必须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没有落后的产业,只有落后的产品。

依托资源禀赋,贴近市场需求,打高原牌,走特色路。红河州以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南部山区综合开发和红河谷经济开发开放带建设为抓手,瞄准连片成带、板块联动、南北统筹,规划全州调优产业结构新蓝图。围绕蓝图不断优化产业区域布局,加强体制机制、农业科技、支持保护创新发展,提高农产品品质和效益、提升农产品竞争力,让农业实现从“量”到“质”的跃升,从“特”到“优”的迈进。

正如火如荼建设的现代农业示范区,打破行政区划,立足海拔气候差异,分区域布局优势特色产业,并同时推进智慧水利、信息技术、循环农业等新技术在示范区的融合,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已初显示范效应。与此同时,南部山区综合开发区“六个百万亩优势产业群”和“四大特色产业群”建设,红河谷经济开发开放带早熟水果、冬早蔬菜、优质中药材等产业基地建设日新月异。

走进初秋的现代花卉产业园、现代农业示范园,充满“智慧”的科技大棚里,各色鲜花缤纷绽放,嫩绿的菜苗破土而出。此时,南部山区、河谷深处,特色蔬菜、生物药业、畜牧养殖、优质水稻、特色花卉等适销对路的优势特色农产品落地开花结果,透着勃勃生机。布局科学、产品优化、适销对路、管理规范、高效集约的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在红河大地初现雏形。

既要调整升级 更要创新发展

红河高原特色农业正向纵深推进,回望来路,苏雁鸿感慨:“深化改革,创新体制机制,可以说是红河高原特色农业快速发展的第一推动力。”

是的,规划部署有了,谁是调优产品结构、调好生产方式、调顺产业体系的“领头羊”?

靠单打独斗的农户,走粗放经营的老路,显然不可能调出规模、调出品质,更调不出效益、优势和品牌。

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突破口和着力点,红河州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现代农业,在点滴突破中上演出幕幕精彩。

眼看自家20多亩石榴9月中旬就可采摘,蒙自市新安所镇大新寨村委会村民王祥每天都要往合作社跑。“我的石榴都是由合作社统一销售,去年卖石榴加上入股合作社分红,大概有20来万元的纯收入。要是靠自己单打独斗,肯定达不到这样的水平。”王祥兴奋地说。

沿着水泥路,穿过丛林般的石榴地,来到王祥所说的合作社。“蒙自市蒙生石榴产销专业合作社”等招牌十分显眼。

“成立合作社的目的,就是要让分散的农户有组织、有规模、有品牌的闯市场。”合作社理事长张跃伟说,通过统一技术、统一标准、统一品牌、统一销售的生产经营模式,带来了质量稳定、供给稳定、价格稳定、市场稳定。合作社成立至今,入社农户从最初70户发展到现在的1200多户有2万多亩石榴,年营业额达3000多万元。

再过个把月,石榴就要下树了。今年合作社的“大动作”就是做大线上销售。从2014年初次“触电”的200万元到2016年的1500万元,蒙生石榴的在线销售收入份额越来越大,张跃伟正谋划与电商的深度合作。endprint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显示的生命力,坚定着红河以培育发展新型经营主体引领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的信心和决心。

然而,在新型经营主体培育中,如何有序、稳妥地推进土地流转,破解“有商无地”难题;新型经营主体与农民的利益联结如何更紧密,广大农民群众如何才能不被现代农业所抛弃,并分享到发展现代农业的红利,成为红河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成败的关键。

以不让农民吃亏为核心,大胆探索培育新型经营主体的多种实现形式。红河州以“依法、自愿、有偿”为原则,引导农户采取转包、出租、互换、入股、转让等方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在激活土地要素的同时,让农民始终是现代农业产业链中的一环,在多种经营主体中成为“地主”、工人和股东。被联结在新型经营主体中的农民,通过土地租金递增、返回务工、订单保底、加盟合营、入股返利等机制,踏上致富路。

在泸西县金马镇,金爵红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党支部+合作社+龙头企业+基地+社员”的模式带动农民增收。“合作社目前流转9400亩土地,形成育苗、蔬菜、鲜花、冷库包装加工4个基地,辐射带动2500户农户,每年就地转移劳动力10万余人次,年创收9000多万元,为农民增收1800多万元。”说起合作社,致富带头人、合作社办公室主任马猛丽很骄傲。

开远高效现代农业园所在地的羊街乡黑泥地社区,在党总支的带领下,农户以土地入股的方式成立农业开发股份有限公司和劳务服务公司,由公司把土地流转给园区并组织农户入园务工。“过去一年苦到头挣不到几个钱,现在把土地流转给公司收地租,在公司打工拿工资,加上入股分红,一年能有4万多元的收入。”在园区天华花卉企业打工的农民岳泥敏想不到,种了几十年包谷,如今会靠流转土地加入现代农业产业链实现致富梦。

这样的致富梦,在红河数不胜数。截至2016年,红河州省级龙头企业已达到58户,州级龙头企业185户,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龙头企业1户,1亿元以上企业18户,规模以上企业151户。累计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3733个,培育认定家庭农场573个,种养大户6269户。随着经营主体与千万农户紧密利益联结机制的形成,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共流转土地81万亩,带动55万农户增收20.96亿元。

既拓展新空间 更注入新动能

土地不可能无限扩张,资源始终有限。但思路有多开阔,天地就有多广阔。

红河州以“农业+”为农业的未来拓展空间格局。

“农业+工业”延长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让农民分享更多利益;“农业+新型城镇化”“农业+旅游”的横向拓展,凸显农业的生态环境保护、观光休闲游和文化传承等功能;“农业+互联网”的新兴业态,激发出农业创新发展的新活力。

放眼希望的红河大地,彌勒、泸西、建水3个食品加工园生产已初具规模,绿春、红河、开远、蒙自等食品加工园区正在加快建设;

弥勒太平湖小镇、东风韵小镇和元阳哈尼梯田小镇等一批特色小镇,已变身新景点;

正升级发展的“农业+旅游”,让万千农民收获了想不到的致富喜悦。弥勒市西三镇蚂蚁村委会的可邑村,一个深藏大山中的彝族聚居村寨,如今大名远扬。68岁的村民毕桂越怎么也想不到,世代生活的村寨会变成景区,农家小院会变成抢手客房,平时吃的用的会通过一根细细的网线摇身成为特色商品卖到全国各地。村民们除了农民的身份还多了老板、景区服务员等身份……“想不到的太多了,现在的日子过得比什么时候都滋润、都充实。”

对于元阳县新街镇土锅寨村的钱里四来说,几年的“农业+旅游”不仅让她习惯了在世代耕作的梯田和居住的土屋里迎来送往各地游客。让她没想到的是,祖祖辈辈一直吃的红米和鸭蛋,通过精深加工能买出高价,并成为抢手货,而且仅此一项,每年能为她带来将近万元的收入。

“农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农房变客房”,整合发展的星星之火,正在红河大地成燎原之势……红河州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六次产业”格局渐渐形成。

红河畅想农业产业全环节升级、全链条增值的现代农业交响曲正越奏越响。

先进装备制造业的云南突围

昆明滇中新区中铁电建重型装备制造有限公司盾构总装车间,一台镌刻着彩云之南LOGO的巨无霸装备气势雄浑,巨大的刀盘上,绚丽色彩绘就的一只孔雀振翅欲飞。

作为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的代表之一,盾构装备制造业在云南的扎根发展,使高端装备制造技术所带来的产业聚集效应正在显现。“昆明盾构昆明造”结出的硕果,令人振奋。

从自动化物流装备到大型铁路养护机械,从汽车制造到智能化电子设备……在全国装备制造业的阵容中,云南制造陆续亮相。

紧紧抓住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机遇,发力“中国制造2025”,一场以高端装备制造业为主攻方向的探索、创新、攻坚,正如浩荡海潮席卷、洗礼着云岭大地。

云南,这块曾经制造过多个“中国第一”、培育过工业“五朵金花”、被誉为共和国工业摇篮之一的热土上,一场装备制造业的新突围正在展开。

蓄积能量云南板块日趋亮眼

2万平方米的生产车间分布着160多个加工中心,工业机械手精准定位、上料。在云南云内动力集团有限公司乘用柴油车事业部,智能制造已经覆盖了生产线上的6个单元,今年底将实现90%的全自动化生产。

南天信息,已发展成为国内金融信息化领先企业、最强金融软件和解决方案提供商,公司研发生产的银行智能柜台和产品智慧领取机全国领先。

昆明船舶集团自动化物流和机场通用设备填补多个国内空白。

北方夜视集团具有我国唯一的一条能批量生产一代、二代、高性能微光像增强器的生产线,拥有我国最先进的纤维光学元件、微通道板生产线。

我国首款全国产化安全手机——以晴X5,8月29日在人民大会堂正式发布。下一步,该款产品将在红河以晴集团产业园区投入批量生产……endprint

从昆明市经开区、高新区、滇中新区到红河综合保税区、大理经开区……在我省各个重点产业园区,记者看到,先进装备制造业已成为全省推进创新驱动发展、中国制造2025、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阵地。

努力打造代表中国制造水平的先进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云南正朝着这一目标迈进。

“经过多年努力‘打基础,云南装备制造业形成了一定的产业基础,具备了突围发展的条件。”省工信委副主任浦丽合说。

2016年全省先进装备制造业的成绩单印证了这一点。全年,全省规模以上先进装备制造业企业410户,较上年新增42户。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32.63亿元,同比增长24.2%;实现增加值215.93亿元,同比增长40.3%,比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速高34个百分点。完成投资210.5亿元,同比增长20.6%。这一系列数据表明:装备制造业正加快步入云南工业支柱产业行列。

多年的积极培育,我省汽车及新能源汽车、发电及输变电设备、数控机床、重化矿冶专用设备、农林机械等方面,对东南亚地区已形成了比较优势。大型铁路养护机械、自动化物流装备、铁路牵引变压器、柴油发动机、高效节能电机、红外及微光夜视系统、金融电子、远程医疗设备等少数高端装备和电子产品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锂离子电池已形成完整产业链。

在全国装备制造业名企的名单上,来自云南的身影日益活跃。

作为中国行业龙头企业,中国铁建高新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已成为亚洲第一、世界第二铁路大型养护机械开发、制造及服务供应商。

以时骏汽车为主打品牌的云南铂骏集团,已成为西南地区规模较大、国内智能化制造水平较高的专业商用汽车生产制造企业,产销量居全国同行业前列。

云南云内动力集团有限公司成为国内最大的多缸小缸径柴油发动机生产商,同时也是全国发动机行业产品谱系最健全的企业……

聚沙成塔,聚水成流。多年砥砺前行,持续蓄积能量,在中国高端制造业的榜单上,云南板块风景渐好。

上下联动产业突围形成大气候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装备制造业作为国家的战略性产业和工业崛起的标志,更是制造业的脊梁和核心竞争力所在。

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云南经济的跨越发展,必须立足于加快构建“两型三化”的现代产业新体系。高端装备制造业作为我省“十三五”期间重点布局的八大产业之一,产业政策和措施持续配套。

2016年以来,我省先后出台《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中国制造2025的实施意见〉》《云南省先进装备制造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明确要求,按照开放型、创新型和高端化、信息化、绿色化的要求,以快速做大产业规模和提质增效为目标,以园区集聚发展为载体,以招商引资和项目实施为重点,以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为手段,着力打造良好发展环境,努力提升创新水平,做优存量,做大增量,重点发展汽车及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电子设备制造业,加快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积极发展智能制造业,促进传统装备产品向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发展。

产业发展既有总体规划的统领引导,更需重点行业规划和政策措施的支撑支持。在重点产业发展基金总体框架下,规模为50亿元至100亿元人民币的云南省先进装备制造业产业投资基金正在组建,将有力支持先进装备制造业龙头企业和优质项目建设。

一系列政策措施的推动下,全省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的顶层设计日益完善清晰。

产业的崛起,一靠决策层的远见和决断,高位推动,谋篇布局;二需各级政府和部门的积极作为;三要有一批企业和企业家的开拓奋进——这是来自东部发达地区的经验启示,亦是各界的共识。

放眼全省,抓项目、兴产业,奋战正酣。

在以晴红河产业园区,占地面积40000多平方米的厂房内,盖板、液晶屏显示模组、集成电路板、手机、平板电脑、电视机等生产线正在紧张有序运行。预计该园区今年产值可达15亿美元。

2015年11月18日,以晴集团正式签约落户红河。按照约定,红河州需在2016年4月底前,为其配套高洁净度厂房。

“招商引资不易,履约兑现,是留住企业的关键。”红河州委书记姚国华说。为确保项目进度,红河州建立了会议协调、负面清单、并聯审批、互不前置的工作机制,压缩审批时间,各相关单位,加班加点,确保项目进程。

2016年4月底,厂房如期交付,当年7月31日,以晴红河产业园区正式投产,当年产值达9.06亿美元。创造了当年签约、当年开建、当年投产的“红河速度”。

在富民县,云南富信通讯科技有限公司也是一个“抢”来的项目。对于西南地区的布局,投资方深圳富信集团曾一度在云南和贵州之间徘徊。投资方犹豫不决之时,富民县拿出了充分的诚意。多次拜访、多次洽谈,最终于今年3月项目正式签约落地,8月份正式投产。今年内产值预计可达20亿元,今后每年以30%的速度递增,预计到2022年产值可达165亿元。

“当地政府的服务意识深深打动了我们,让我们对投资富民有了信心。”该公司总经理吕画楠说。

上下联动,合力攻坚,以高起点承接东部产业转移。随着大批重点企业的落户,上下游配套产业逐步完善。

在红河州,随着以晴、惠科等企业的入驻,电子信息制造的产业链初具规模。

在大理市,伴随云南铂骏集团凤仪生产制造基地的发展,与之配套的上登汽车零部件产业园、祥云汽车零部件铸造加工基地、鹤庆铝制品加工及客车制造产业园建设有序推进,产业集群效应正逐步显现。

突围之路上,云南一步一个脚印,踏实迈进。

整合优势打造云南制造升级版

“选择落户云南,一方面基于云南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对于盾构装备的需求。另一方面,我们十分看好云南独特区位优势,着力在云南打造中铁电建重型装备制造面向南亚、东南亚的重要基地。”中铁电建重型装备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长刘金祥说。endprint

处于全国交通的末梢,基础设施落后,曾经长期以来掣肘云南产业发展。然而,乘着“一带一路”、孟中印缅经济走廊、长江经济带建设等发展东风,云南正从西南末梢走向开放前沿。

“面向北京我们是最后一排,面向东南亚我们是第一排。”云南铂骏集团总裁、云南力帆骏马车辆有限公司总经理马李斌生动形象地概括了“一带一路”建设为企业发展带来的机遇。

随着云南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的推进,加之全省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为全省新一代电子信息设备、电力设备、汽车制造、农业机械等装备制造业不断提供新的市场需求,还为开展区域间产品、技术、标准等深化合作创造了良好条件。

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加上长期培育的产业基础,云南高端装备制造业迎来了“弯道超车”的难得机遇。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创新是新旧动能转换的核心动力。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云南装备制造企业必须敢于创新,勇做行业领袖,掌握独特的看家本领,才能获得竞争力和比较优势——采访中,不少企业家这样说。

“到2020年,云内动力发动机的技术水平可以媲美外资品牌。”从2011年发动机销售收入21亿元,今年有望突破60亿元,在该公司董事长杨波看来,企业得以快速发展的秘诀在于高度重视产品的研发,以高性价比的产品引导市场需求,提高供给质量。

云南铂骏集团通过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服务创新,进行产能结构优化,实现仓储智能化、车辆装配自动化、3D技术应用及管控的数据化、信息化,深度对接“中国制造2025”和“工业4.0”,打造高品质的时骏品牌整车制造平台。同时着力通过四大生产工艺技术提升与创新,加强3D打印技术以及科技元素在研发中的应用,提升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实现精品智造。

把智能制造作为“中国制造2025”主攻方向,目前,我省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制造业创新机制正逐步形成,支撑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各类互联网平台形成架构,科技成果产业化,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的创新能力显著提升,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和产出效益提高,云南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升级版初具规模。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着力点,全力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云南从“制造”挺进“智造”。

现代锡工业的云南追求

一次来自生产一线的记录,记录世界最大锡工业企业发展的现在。

一次来自矿山车间的探寻,探寻云南锡产业在世界同行业中的真实地位。

从采选现场、冶炼车间到研发中心、深加工基地,记者用心倾听云南锡工业正在从世界最大向世界最强迈进的足音。

从“最大”到“最强”的清醒自觉

云南锡业集团(控股)有限责任公司(下称:云锡集团)办公大楼的苏式风格,印证着这个企业的历史底蕴,“云锡已经有134年历史,是云南工业文明的摇篮,也是中国锡工业的发源地。”云锡集团党委常委、锡业股份董事长汤发平静而简练地向记者讲述云锡工业厚重的历史地位。

“云锡已连续12年精锡产量居世界第一,产品产量对世界锡价有较大影响,如果云锡集团锡生产系统检修两个月,全球锡市场就会产生波动。”汤发更愿意讲云南锡产业在世界锡行业中的影响力和地位,“云南精锡产量占了国内的一半还多一点,占世界锡产量20%以上。”

国际锡业协会(ITRI)统计显示,去年世界精锡产量超过35万吨,中国精锡产量就达16.5万吨,世界前10大精锡生产商,有3家来自云南,云锡集团更是以7.6万吨的产量(包括海外代工量)遥遥领先于同行。“云南锡产业的一举一动,能直接影响到国际锡市格局。”ITRI执行主席、总裁大卫·毕夏普如是说。

经过30年的努力,云锡集团在云南建立起了世界一流的锡矿采选一体化工艺,世界最大也是最先进的锡冶炼工厂,世界最大的锡材及锡化工生产基地。

云锡冶炼分公司不仅是世界最大的锡冶炼工厂,还是全国锡冶炼的技术母体,全国锡冶炼的主要技术大都是从这里延伸出去的。近年来,云锡集团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将澳大利亚引入的澳斯麦特冶炼工艺转化为国际领先水平的锡冶炼技术。云锡冶炼分公司副经理杨成林说,一座奥斯麦特炉就能把之前7座反射炉的活计全干完,“我们从奥斯麦特炉上转化的新技术新工艺,目前已经返销到奥斯,现在已成为锡冶炼技术的出口企业。”杨成林告诉记者,技术输出有一种特别的成就感。

在锡的采选冶方面,云锡还开发出了砂矿水采水运、锡矿泥重选、电热机械结晶机、真空炉为核心的火法精炼等先进生产技术与工艺;研制出全液压全断面天井钻机、中国漆面搖床、离心选矿机等与锡相关的一大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采选装备。到目前为止,云锡已有40多项先进技术、相关设备及产品出口到英国、荷兰、马来西亚、泰国、巴西、玻利维亚、秘鲁等主要产锡国。

在很多方面已经是世界行业“老大”的云锡集团,却一直不敢懈怠,学习创新的步伐一年紧似一年,“云锡在一些领域、有一些技术领先同行,但并不意味着我们最强。”汤发说,云锡从未以世界锡行业“老大”的地位自居,相反,更多的是压力,“只有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创新,云锡才能实现跨越,朝着世界一流的目标前行。”

从“最长”到“最优”的不懈奋进(三级)

这种发自肺腑的砥砺之音,在云锡集团任何一个地方都听得见。作为已拥有世界最长最完整锡产业链的云锡集团,戒骄的背后,是对做世界最强最精锡工业产业链的不懈追求。

“云锡集团不仅是目前世界规模最大的锡生产企业,而且拥有世界上从锡矿资源勘探、储备、采选到锡冶炼,再到锡深加工的最长锡产业链,到目前为止,我们还看不到完整产业链能超越云锡的同行。”面对国际锡协市场部经理彼得·凯特尔的评价,云锡人没有陶醉,有的只是向更高目标的奋进。

云锡化工材料分公司,一个世界最大、品类最全的锡化工产品生产基地,在这里,记者听到的、看到的都是如何通过创新升级产品,如何开发新用途的锡化工产品,“与巴斯夫、陶氏、杜邦这些国际化工巨头在锡化工细分领域很多顶尖技术和产品相比,我们差距还很远,只有不断努力方能赶上他们。”云锡化工材料分公司经理魏兵深感责任重大。他表示,虽然云锡已经拥有全球最大的硫酸亚锡生产能力,全国最大的硫醇甲基锡产能以及国内唯一的丁基锡生产线,但在锡化工的很多细分产品,云锡锡化工产品还处于中上游水平,一些锡化工应用领域还待开发,做精锡化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endprint

位于昆明经开区信息产业片区的云南锡业锡材有限公司,同样是世界最大的锡材生产企业,每年锡材产量近3万吨,其锡材产品远销美国、德国这样的全球顶级市场,但公司总经理白海龙还是不客气地指出,云锡锡材产品要赶上世界先进,突破被日、韩等国垄断的ITO靶材技术等先进技术,还需持续加强科技攻关力度。“全球近一半锡用于焊料,随着汽车电子、航空航天、人工智能、焊料化工对锡材要求的不断提升,锡材在精细化、微型化及多功能化等创新领域将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白海龙说。

为追求世界一流,实现从世界最大锡工业企业跃升为世界最强锡产业链生产商的夙愿,云锡集团将重心移向科技创新。“科技是企业发展的命根子,是支撑产业发展的先驱。”云锡集团研发中心主任彭巨擘博士说,云锡集团对科技创新的重视史无前例。云锡集团已设立了每年2000万元的科技创新研发基金,目前已经撬动实施16项创新基金项目,并探索建立符合科技企业实际的考核评价体系,试行股权和分红激励等中长期激励模式。

云南锡产业以云锡集团为平台,整合云锡内部科技研发、服务、产业化资源,初步实现了锡的科技研发板块、科技服务板块、科技产业板块的深度融合和协调发展,成功设立了锡基新材料等两个研发中心和承接科研成果产业化的3个产业化基地,形成了科技研发、成果转化、新产品孵化、人才培养、开放合作五位一体的创新综合体,这个创新体系在很短的时间内已成功研发14个新产品,部分产品已实现量产销售。云锡的科研体系通过加大与日本长谷川研究所等国际机构、企业在助焊膏技术、超锡焊锡丝代工等方面的合作力度,云锡锡材、锡化工产品得到提质提级。

在位于蒙自市红河工业园区的云锡化工材料分公司,产品提质提级的实例并不少。该公司副经理杨丽介绍,此前云锡开发的二氧化锡只能用于陶瓷釉料方面,经过几年努力升级后,云锡生产的二氧化锡可以用于液晶屏的生產制造。云锡锡化工产品提质提级以及新产品开发正在加大力度进行,“在新产品研发及应用技术上,我们正在开展甲基锡复配型产品研究、辛酸亚锡产品中试研究及产品推广研究、甲基锡替代丁基锡应用研究和产品开发等6项重点项目攻关。”杨丽说,“十三五”期间,云锡锡化工将重点布局实施塑料助剂系列化研发与产业化建设、无机锡生产升级改造及产业化建设等多个项目,并计划在美国设立有机锡研发基地。

已经在全国建立销售网络,并将销售触角伸向德国和美国的云南锡业锡材公司,正在大规模技术改造,为其最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高新技术企业,成为世界一流锡材公司做准备。“我们的锡半球从人工浇筑到机械浇筑,未来就是智能化浇筑。”白海龙说,“十三五”期间,云锡将把锡材生产车间打造成智能工厂,推动锡材产品从中低端迈向高端,努力打造成为世界一流锡基新材料产业化基地。

成为世界最强锡产业链企业,是云锡集团的奋斗目标,更是云南锡工业的决心所在。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云锡集团提出了科研的“十百千万亿工程”:建设10支具有较强实力的科技创新团队、培养10名行业内有较大影响力的科技领军人才、获得10项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励、转化(引进)10项重大技术成果;推进100项重大科技项目、培养100名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1000名中青年科技骨干人才、云锡公司层面每年科技投入不低于1000万元;培训1万名基层职业技能、技术人员;每年科技进步创造的经济效益超过1亿元。endprint

猜你喜欢
云南
云南图片库
云南图片库
云南茶,1200年的发现
云南最后的秋境
云南邀您来“吸氧”
云南是你避暑的最佳选择
云南潦浒柴烧陶煴
云南行
一图读懂云南两新党建
我是云南一朵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