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的圣旨
小创:古装片里太监宣读圣旨的时候,首先都会念一句“奉天承运,皇帝诏曰”。那么,在圣旨里,皇帝到底“曰”了些什么呢?
在中国古代,帝令并不都称为“圣旨”,称“命”“令”“政”等,直到宋朝,皇帝和大臣们才
通称帝令为“圣旨”。最早在圣旨开头使用“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八个字的是明太祖朱元璋,而这八个字正确的断句应该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圣旨如何防伪?
圣旨所用的布料均为上好的蚕丝制成的绫锦织品,上面的图案多为祥云瑞鹤,圣旨两端翻飞的银色巨龙就是圣旨的“防伪标志”。
有些圣旨的绢布上印满了祥云图案,就像现在的防伪水印一样,而且所有的圣旨的第一个字必须印在右上角第一朵祥云上。
清朝溥仪时代,圣旨已经变成了“指叙令”,“制诰之宝”玉玺则换成了“司法部印”。透过灯光,你会发现指叙令上还暗藏着“满洲帝国”四个字的水印防伪标志。
双语圣旨
在汉族统治中国的朝代,圣旨中所使用的文字只有汉文。而元朝、清朝就会出现双语圣旨甚至多语圣旨。定州出土的元朝圣旨石碑,便是用八思巴文、汉文雕刻在碑体两面。
清朝的圣旨大多使用满文和汉文,汉文一般从最右端往左写,满文是从最左端往右写,两种文字合于圣旨中间,并在圣旨中间写上日期,再盖上一个红印——“制诰之宝”或“敕命之宝”。圣旨中,不同文字所表述的内容是一致的。哈哈,看来清朝的皇帝要是不掌握两种语言都不好意思下圣旨了!
白话圣旨
圣旨中的用词并不都是十分严谨、恰当的,偶尔还有一些大白话的圣旨,比如朱元璋拟的圣旨。朱元璋是农民出身,当了皇帝之后他依旧用白话发布圣旨,他的白话圣旨很有趣。有一回,某群岛有倭寇侵犯,地方官吏便上奏朱元璋。朱元璋拟了一道圣旨:“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告诉百姓们,准备好刀子,这帮家伙来了,杀了再说。钦此。”
虽说圣旨千姿百态,但都是帝王权力的象征,极具权威。
(文、图选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