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西北大后方在抗战中的作用

2017-11-24 23:09王丹丹
长江丛刊 2017年22期
关键词:大后方西北地区国民政府

王丹丹

论西北大后方在抗战中的作用

王丹丹

“西北大后方”是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支援抗日前线的重要后方战略基地。在抗战八年间,西北大后方为抗日前线补给了物资与兵员、输送了武器与国际援华物资、安置了大量内迁人员,为抗战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抗战 西北大后方 作用

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开始,以四川为中心的中国西部地区开始成为抗战的大后方,支撑中国的对日作战。长期以来,有关“抗战大后方”的地域范围普遍被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核心地区(四川、重庆);第二,拓展地区(西南的云贵、广西与西北的陕甘宁等地);第三,外围地区(除以上地区外的其他国统区域)。因此,学界对西南大后方的研究非常丰富,而对西北大后方的研究则鲜见成果。因此,笔者以抗战时期的西北大后方为着眼点,探究这一时期西北大后方在抗战中发挥的作用。

1931年9月18日,日本入侵中国东北地区,开始对中国的局部侵略。此后,又挑起“一·二八”事变,中日之战再难避免。有鉴于此,蒋介石及国民政府开始寻求一个安全的战略基地,并初步决定“以西北作最后的长期的抵抗根据地”。①此后,国民政府开始了对西北后方根据地的建设。1933年,国民政府设立全国经济委员会、西京筹备委员会,并于西安设置西北办事处,着重建设西北的水利、交通业务。这些经营不仅促进了西北地区的发展,也使西北成为抗战全面爆发后的重要后方战略基地,在抗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人员、物资支援

抗战全面爆发后,西北地区虽然受到日本空军的残暴轰炸,但是普遍未遭到日本陆军的直接蹂躏。因此,地处中国抗战大后方的西北各省成为了中国正面战场兵源、物资的重要补给基地。据统计,抗战八年间陕西应征兵员达到115.6217万人,甘肃应征入伍的青壮年为41.82万人。②除应征兵员外,西北大后方还为抗战提供了大量志愿兵、民工及农夫。他们不仅保卫了抗战大后方的安全,同时也为华北、中原等地补充了战斗人员,为抗战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物资方面,虽然西北地区经济落后,资源匮乏,但是西北民众依然为抗战筹集了大量物资。土地贫瘠的甘肃每年献纳军粮、军马数以万计。自然条件相对较好的陕西征用骡马达190.7982万匹。仅1940至1941年,征购军麦就达到423.2844万包,全省人均纳粮1.564石,远超全国平均的0.574石。除此之外,西北大后方还为前线提供了药品、酒精、棉纱等医务用品,被装、肥皂、牙膏等生活用品,以及煤炭、石油等工业用品。

二、抗战物资的输送

在抗战期间,西北大后方不仅是前线的战略物资补给基地,也是国际援助物资的中转站。其中,陕西北部的黄河沿线一直处于抗击日军侵略的前线,陕西军民在保卫河防的同时,还要做好后方与前线的中转工作。一方面,西北各省的地方部队需经陕西进入抗战前线,也有诸多抗战部队需要在陕西补充、修整,另一方面,来自西北地区的物资及部分国际援助武器都需要由陕西输往前线。

另外,西北在对外交往中也独具优势,特别是新疆地区有通往苏联、印度、阿富汗等国的国际交通线,在输送国际援华物资到抗日前线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37年8月,中苏两国签订了《苏中互不侵犯条约》,苏方表示支持中国抗日,因此中苏国际交通线变得尤为重要。此后,国民政府开始从苏联购买武器,之后将其通过新疆运往抗日前线。仅1937至1938年,通过新疆输送的来自苏联的抗战物资就达到6000吨,其中包括飞机、坦克、轻重机枪、炸弹、炮弹以及全套的飞机备用零件等。③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切断了我国西南的国际运输线,西北物资输送的作用更为显著。

三、安置西迁人员

随着战火在华北等地的肆虐,许多爱国企业家为保存实力、支援抗战,纷纷将工厂迁往内地。其中,迁至陕西的工厂达到42个,器材1.5万吨,技工432人。这些企业的内迁一方面促进了西北社会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带动更多民众涌入西北大后方。与此同时,为使中国的高等教育免遭摧残,国民政府对国立重点大学作出了内迁安排。其中,位于平津的三所重点大学北洋工学院、北平师范大学、北平大学迁至西安,组成西安临时大学,后改名为国立西北联合大学。此外,部分其他地区的高校也进一步西迁。据统计,抗战时期迁入西北地区的人员约300万,这对于承受能力有限的大西北来说无疑是一份沉重的负担。但是,各类人员的迁入,特别是高级技工、教员等投身于各行业也促进了西北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使西北的落后面貌得以改善,进一步增强了西北大后方吸纳、安置迁入民众,支援抗战的能力。

注释:

①汪兆铭.在洛举行国难会议之意义革命文献第38辑[G].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79.

②王克江.甘肃文史资料选辑(25辑):抗日战争时期的甘肃兵役[C]兰州: 甘肃人民出版社,1987.

③李嘉谷.抗战时期苏联援华飞机等军火物资数量问题的探讨[J].近代史研究,1993(6).

[1]宋仲福.西北通史(第五卷)[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5.

[2]马振犊,等.抗战时期西北开发档案史料汇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3]周勇.关于中国抗战大后方研究的几个基本问题[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1(6).

[4]潘洵.论抗战大后方战略地位的形成与演变[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8(2).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

猜你喜欢
大后方西北地区国民政府
决策权动态流转:国民政府初期华侨教育师资政策考察及当代启示
西北地区支护桩施工技术应用概述
空间环境因素对西北地区电离层空间特征影响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生物治理理念研究
寒露
大后方民众抗日救亡掠影展开幕
西北地区商业模式设计与实施探索
多重利益分歧与广东免征洋米税风潮
滇缅铁路与抗战精神
纪实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