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镇中的土洋文化与图像

2017-11-24 23:50蔡颖莉
小品文选刊 2017年18期
关键词:景观出版社摄影

蔡颖莉

(四川美术学院 重庆 400000)

中国城镇中的土洋文化与图像

蔡颖莉

(四川美术学院 重庆 400000)

近年来,景观摄影在中国成为一个热点并持续发酵,从90年代后期受影响的贝歇夫妇类型学摄影,到2000年之后的新地形摄影景观,大批摄影艺术家在向着社会风景的出发点创作,在国内各大摄影节中的“景观摄影“变为”摄影景观”。中国当代摄影史无非是重走了西方摄影史。在近六七年以来,各种新媒介、新科技及新的摄影方式逐渐取代了社会景观摄影热,人们的视点和注意力开始转移。由于“社会景观”一词涉及范围广泛,针对景观摄影中大量的作品之中抽取出“土洋”一词。土洋是中西合璧一词衍生出的新词,在改革开放之后,经济复苏,但其指向发生了实质性的更变,从相得益彰的词性到城镇化发展的荒诞趣味现象。

中国城镇化;土洋文化;摄影

中国城镇中为什么会出现所谓的“土洋”图像?对城市景观摄影艺术家如何利用这种“土洋”图像进行创作。在这种题材众多的情况下如何找到创新之处?由于个体经验和成长背景深受这种“土洋”文化影响,在中国社会文化经济等各种发展变革中,在国人素质不断提升的上升时期和“土洋”文化逐渐消退的中间时期,如何去发现并创作它?换而言之,国人文化素质、时代性审美目前所体现的“与时俱进”也只不过是虚假外衣,其本质仍然不变的是一个国家社会阶层的真实面貌。如何去敏锐的抓住这种社会动向?

将土洋图像的拥有者(指所有自然物,如人,建筑,城镇区域等)的角度中来看,这种荒诞趣味体现出图像的超前性和滞后性两种情况:前者的超前性体现在城镇化发展中由乡村发展到城市道路中受各种文化传播的影响夹杂着各种外来符号,城镇大众审美和价值取向受到了各种文化杂糅的影响。大众为响应时代号召,融入时代浪潮中,在审美取向中有意识和无意识的进行选择,固然变成将自己本有的身份形象抹去强势加入时尚潮流元素,在渴望时尚潮流的同时又无法摆脱自己的身份在城镇中的面貌,变成半洋半土的视觉体验。后者是是城市之中区域性的强烈落差,在繁华的商业街区则势必存在着城市贫民窟的现象,在以城市低保区域的市民为主体对象,存在于同一空间则有着完全相反的审美情趣和价值取向,如同一个超现实的折叠空间,信息更新换代慢,则有另类的复古视觉,这种生活视觉则有着强烈的滞后性,有着杜尚学说的反论,同时也是土洋图像的体现。

在改革开放后大批有预见性的国内外艺术家注意到中国城镇中土洋文化的存在并进行了大量的创作。例如贾樟柯电影作品《三峡好人》、《山河故人》;李一凡纪录片《乡村档案》,加拿大纪录片《人造风景》中内外导演艺术家等。单从摄影作品来讲,国外从德国摄影师Michael Wolf(迈克尔·沃夫)二十年记录“真实的中国肖像”、“中国人的凳子”、“中国的假艺术”等,在97-98年的中国城镇“被忽视的时髦”。法国摄影师Tim Franco在重庆拍摄的《Vertical Communism》展示重庆当地的政治和文化力量是如何影响城市面貌,以及普通老百姓在重庆迅速地走向现代化的道路上受到了何种影响。

国内在现代化社会景观创作的摄影师中居多,最早从1997开始罗永进拍摄的迪斯尼乐园中的各种奇异新民房、古老的碉楼、象征权力的新衙门,以及各式古怪的加油站。他用这种社会学田野调查的抽样方式,呈现出曾经封闭的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后出现的各种荒谬的人造景观,来反映国人的品味、心理、欲望和文化水平。在此之后,韩磊、冯立将这种城镇、城市这种荒谬极大化,有着强烈的超现实视觉冲击。严明、骆丹则在这种景观中将视觉诗意化,从严明的《大国志》中体察感知当下的人及处境,作为一个现代人看待整个时代的精神意识状态,将魔幻现实主义诗意化。骆丹在《318国道》中作为中国最长的国道,呈现一个国家在经历巨大变动掺杂的荒诞和怪诞的一丝现实,《南方 北方》看似是生活方式的区别,实则是中国人的观念、追求和精神内核在拜金的社会风尚带来的荒谬感。

无论从国外看待中国景观还是中国摄影师拍摄自己的土地都实际代入了真实与虚构的图像,从这种视觉体验带来的“土洋”表象来看待整个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带来的影响。

在景观摄影创作主要来源于贝歇夫妇的类型学摄影及新地形摄影,与此相关的的理论研究大多数来源于让·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将“消费社会”“后工业社会”“后现代社会中所存在的消费问题建立在人与物之间,人与集体和世界之间的主动模式。此外居伊德波的《景观社会》中提出景观是物化的世界观,在马克思提出的“商品拜物教”,资本主义社会把人和人的关系变成物与物的关系上建立出象与象的关系,并提出景象不是形象的集合,而是形象为中介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的本质。这是当下现代化建设之下景观呈现的必然性。

此外在景观概念中有着半土半洋的视觉体验而带来的荒诞性,居伊德波的“分离”在继承了马克思提出的“异化”概念以及卢卡奇的“物化”概念,他所提出的分离现象本身就是世界统一体的组成部分,整个社会实践分裂成现实和形象两个方面,分离化加入形象化即是形象是不真实的,形象实为幻象。简而言之就是现代社会的形象化实为现代社会的幻象化。在这个基础上,布莱希特演剧方法推祟“间离方法”,又称“陌生化方法”,是他提出的一个新的美学概念,又是一种新的演剧理论和方法.它的基本含义是利用艺术方法把平常的事物变得不平常,揭示事物的因果关系,暴露事物的矛盾性质,使人们认识改变现实的可能性。

[1] 《消费社会》[法]让·波德里亚 出版社: 南京大学出版社 译者: 刘成富 / 全志钢

[2] 《景观社会》居依·德波 出版社: 南京大学出版社 译者: 王昭风

[3] 《明室》作者: (法)罗兰.巴特 出版社: 文化艺术出版社副标题:摄影纵横谈译者: 赵克非

[4] 《与布莱希特的对话》本雅明 译者连晗生《上海文化》2013年07期

[5] 《大国志》作者: 严明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

[6] 《思想的眼镜—布列松论摄影》[法]亨利·卡蒂埃·布列松 中国摄影出版社

[7] 《摄影思想史》林路著 浙江摄影出版社

[8] 《世界摄影史》 (美)内奥米·罗森布拉姆 著 田彩霞 吴晓凌 译

G80

:A

:1672-5832(2017)09-0056-01

猜你喜欢
景观出版社摄影
景观别墅
景观软装在地产景观的应用及市场前景
我等待……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景观平面图》
今日華人出版社有限公司
石油工业出版社
WZW—bewell摄影月赛
最美的摄影
摄影42℃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