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蔡律
新常态下重庆建设功能性金融中心的机遇与挑战
文︳蔡律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发展动力持续转换,发展方式稳步转变,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新动能加快孕育和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重庆积极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区位优势突出,在“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西部大开发等重大战略中承担重要使命,在国家区域发展和对外开放格局中具有独特而重要的作用。
2009年,国务院出台文件将重庆的发展定位于长江上游金融中心。2017年1月出台的《重庆市建设国内重要功能性金融中心“十三五”规划》,确立了打造国内重要功能性金融中心的战略目标,计划到2020年,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10%。
从重庆过去的发展来看,通过建设城乡统筹发展的国家中心城市,获批中国(重庆)自由贸易试验区,实施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打造内陆开放高地和西部创新中心,战略机遇汇集,改革开放创新加快,都为建设国内重要功能性金融中心提供了强劲动力,拓展了发展空间。
但是,从目前来看,重庆打造国内重要金融中心仍面临一些问题:
一是重庆金融总量规模不够大。重庆市金融产业规模和增加值总量还不大,集聚辐射能力不强,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数量不多,缺少全国性总部和国家级金融市场。
二是发展优势不突出。金融创新的能力还须加强,在区域乃至全国具备重要影响力的机构、市场和产品不多,金融业的独特优势和竞争力有待进一步培育。
三是业态发展不均衡。证券市场利用不够,保险保障不全面,资金多投资难、企业多融资难的“两多两难”问题有待解决。
四是金融人才不足。缺少创新型、复合型金融人才,特别是高端金融领军人才紧缺。
五是金融风险防控面临新的压力。当前,金融体系、业务、产品更加复杂,各类经济、社会、金融风险交织,潜在金融风险防控难度不断增加。
此外,重庆市总体上仍处于欠发达阶段、属于欠发达地区的市情和“十三五”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都对金融机构转变经营模式、改善服务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区域金融改革发展步伐加快,使重庆市面临资源、政策等方面的激烈竞争,也将进一步考验地方政府管理金融的能力和水平。
要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重点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
——突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要服务实体,产融结合。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着力增加金融有效供给,改进服务方式,改善服务质量,提升金融服务效能。提高金融工具创新和运用水平,加大金融对转方式调结构的支持力度,全方位强化对经济转型、产业升级、社会治理、民生服务等重点领域的服务,形成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良性互动、共赢发展新局面。
——明确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要健全金融风险监测、评估、预警和处置体系,防范金融市场主体风险、社会领域金融风险等各类金融风险交织。把握信用、杠杆、风险的平衡,实施全方位金融监管,完善监管手段和方法,提高金融机构抗风险能力,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功能性金融中心重点在金融改革、金融开放和金融创新上,传统区域性金融中心重在强调广泛的、不特定的业务和产品创新,而功能性金融中心则强调创新应符合功能性金融中心特定的资源配置。金融机构是金融功能实现的平台和载体,建设功能性金融中心更要求围绕功能性金融中心的核心功能,打造金融机构集群,健全商业性金融、开发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合作性金融分工合理及相互补充的金融机构体系。
(作者系重庆市现代开放型经济研究院金融研究所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