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记者 郭 静
宜居宜游垴上村
□ 本刊记者 郭 静
阳泉的好多地名里面都带有一个“垴”字,比如“柏树垴”“高二垴”“平坦垴”等。垴,是个方言,是“小山头”的意思。可以想象,“垴”多的地方,沟也多,是不那么平整的地方。
垴上村是阳泉市盂县仙人乡的一个村庄,全村348人,130户,是一个典型的太行山古村落。小村居民依山而建居屋,高低错落,独具风格。让人很自然地想起那个有着“小布达拉宫”之称、同样为阳泉古村落的大汖村。
大汖村也在盂县,垴上村距离那里只有几十公里。据当地人介绍,大汖村现在只有十几人居住,而盂县像这样的的村庄很多,有个村里甚至只剩了一个人,典型的“一个人守着一个村”。
千年古村落,在盂县是个集群现象。
大汖村因为缺水,已成为一个不宜居的地方,而垴上村却不然,不仅宜游,而且宜居。
宜居理由:
这里不缺水。他们投资20万元,修建了蓄水池,引后山的泉水到村,解决了吃水困难的问题。
这里生活环境美。交通便利,整村道路硬化,村容整洁;文化广场、农家书屋、健身器材全部配套;公共洗澡间、卫生所、“居家养老、日间照料”养老中心、烈士陵园让村民生活提档升级;牌楼、路灯、金属护栏让小村置身于一片很有安全感的文化气息中。
这里有党的坚强领导。村中小广场展板上醒目的“增强‘四个意识’ 践行‘五大理念’”让小村充满了活力和凝聚力;停车场墙上“我是党员我带头,做三个榜样”(在家庭做传承家庭美德、建设良好家风的好榜样;在单位做履职尽责、勇于无私奉献的好榜样;在社会做崇尚文明公约、弘扬社会正能量的好榜样)、倡导“四好三光荣”(存好心、说好话、办好事、做好人;劳动者光荣、守法者光荣、诚信者光荣)的标语激发着全村党员干部和群众干事创业的精气神;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主任郭海兵公开的履职承诺书让村民更加信任他们的“领头雁”;刷在墙上的鲜红的“中国梦”“梦想成真”让村民们活得更加清醒,也让来此的游人深深感慨:党的触角在末梢神经这样坚强有力!
宜居的理由还有很多,比如绿树成荫、比如民风淳朴等等。村庄靠北的那棵巨大的核桃树,村内盘
根错节的龙凤古柏,它们也许是这里最久的居民,陪伴护佑着一方子民从一个落后闭塞的山村走向开放与幸福美好的未来……走在村里,远远地会有人对你喊话,提醒你在看不见路的地方其实可以通向村庄的任何一个地方。
宜游的理由就更加充足了。
垴上村历史文化悠久,最早形成于东汉初,明、清县志均有记载:“台上村”因村庄坐落山圪台上得名,后改名为垴上村。现存古民居有明、清修建的石窑洞和石墙青砖瓦房,依坡而建,层层叠叠,错落有致;村中街巷多以鹅卵石和石板铺砌,曲径通幽,古朴自然;院里院外果蔬飘香;村前石人山巍峨壮丽,村后大垴山婀娜多姿。整个村庄质朴秀丽、优雅宁静。村内还有很多已近耄耋的武术、社火、戏曲艺人,他们精湛的技艺已不多见。垴上村人文景观和民俗活动交相辉映,相得益彰,文化内涵丰富。
此外,垴上村的“仙人红薯”也是远近闻名。每年国庆节到重阳节期间举办的“红薯文化节”更是吸引四面八方的游客来此体验最美乡情。在红薯地头参与评薯王,品各种红薯美食(拔丝红薯、长寿团、红薯面鱼、烤红薯、焐红薯等十几种吃法),还可以发挥聪明才智,为“仙人红薯”设计宣传词,赢取最美宣传词大奖(被选为最好的,每年赠送60斤红薯,被选用的,奖励红薯两箱)。可以体验挖红薯的乐趣,还可以夜宿农家,体验乡村民宿,感受农耕文化之乐。
仙人乡党委书记闫东红介绍:“咱们省新旧两轮五个全覆盖基本上解决了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垴上村的发展是乡村旅游加农业特色产业,所有耕地都种了核桃树,核桃树地套种‘仙人红薯’。去年,当地红薯种植200亩,销售量达到60万斤,每斤红薯按1元计算,创造的产值达60万元。”
一种集休闲观光、农家乐、农耕文化为一体的新型乡村旅游休闲产业带富了一方,有人写了打油诗由衷地赞叹垴上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主任郭海兵:“盂县垴上郭海兵,打造旅游第一村。教育基地有特色,推碾磨面学农耕。”
郭海兵说,垴上村不仅是他事业的承载地,也是他人生的落脚点。他会把自己的一生永远奉献给垴上村……
眼下正是种植红薯的季节,垴上村正在进行“红薯苗免费送农家活动”,已为全村90余户农民送去约150亩红薯地所需的50万株红薯苗。
春种秋收,值得期许。
在村里随意走走,记住了这么几个院落。这些古老的院落不仅承载了小村久远的历史,而且像一部部活生生的教科书,由表及里揭开了小村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高房院。明代石砌窑洞,窑洞门窗分碹并有一定间距,拱门拱窗小巧别致,坚固有加。因门窗窄小而驱寒避暑,冬暖夏凉,有着明代建筑鲜明的特点。高房院为二层组合院,其前楼毁于日军暴行,现在仅存后楼,楼内有木梯通向二楼,木梯造型别致。看上去坚固耐用。院落不大,荒草萋萋,如今仅剩两台石磨无声地守候着、见证着岁月的沧桑巨变。石阶缝里一株茂盛的地黄开满了花朵,千年以来,也许它从未离开这里,一岁一枯荣,岁岁展新颜,从历史深处走来,开出了生命的感动。
槐树院。明代建筑,最早为土窑洞,是郭氏始祖郭祯公居所。垴上村居住的是郭姓人,这个村庄是郭姓人世代繁衍生息的地方。突然有一种亲近感,笔者也姓郭,我这是来到宗亲的地盘了啊!一笔写不出两个“郭”字,同一个“郭”字面前,归属感油然而生。继续探访下去的兴趣顿增。
李鸿畴路居院。明代建筑,二进院石砌窑洞。清代盂县县令李鸿畴微服私访曾住在这里调解处理过一件“地户”案,因而得此名。李鸿畴还为垴上村的龙凤迎客柏写过一篇《双厓古柏记》载于《盂县县志》,这位县令还赠送垴上村郭锦盛人生格言字幅六句。垴上村人便把他视作村里的贵人,念念不忘。
郭培元故居。清代建筑,一进院石砌窑洞,是盂县抗战烈士郭培元故居。郭培元生于1908年,1925年毕业于县立第二高等小学。后随父学医。1937年“七七事变”后,辍医从教。1938年1月,日军侵占盂城后,参加抗日工作,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盂县抗日民主政府三区助理员和十三区区长等职。1939年12月不幸被捕,1941年春被日军杀害,时年33岁。他被杀害后,日本人将他的头颅悬挂在县城小南门城墙上示众,激发起抗日军民对敌人暴行的切齿痛恨。和平年代,烈士走远了,但烈士的英雄形象永远活在人民心里。
郭永斌故居。郭永斌是盂县一位名医,在妇科学术上处方立法都有独到之处。出生于垴上村,数十年为村民治病,直到1963年逝世,享年63岁。
……
一个小小的村庄,一些久远破败的院落,从远处看是一幅绝美的画,凑近了却闻得到曾经岁月里血雨腥风的味道,小小的村庄盛满了人性的善恶和节义,一路走来,绵延不绝。
村中的照壁墙上写着一个大大的、鲜红的繁体“乐”字,一只小狗不紧不慢地尾随着我们,跟我们一同驻足于这个照壁墙前面,照壁墙前面几只散养的鸡在啄食……
这个大大的“乐”字,应该是安居乐业的“乐”,是怡然自乐的“乐”,是平安快乐的“乐”,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乐”……是祖祖辈辈垴上村人乐天知命的秉性。
垴上村,一个去过就不能忘怀的、宜居且宜游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