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整本好书 塑精神颜值

2017-11-23 02:42朱小平
课程教育研究 2017年42期
关键词:汪曾祺散文母亲

朱小平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42-0072-03

纵观近几年中考,对学生的阅读考查,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名著导读相关内容,而是向纵深发展,名著片段尤其一些细节内容更是成为追捧对象。与此同时,拓展阅读面、全面提升阅读能力更是对初中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基于此,八年级上学期借学校读书节的东风,我所在的班级开展了一系列读书活动。在名著读不断的基础上,每月推荐一部重要作家作品,鼓励并引导学生运用多种形式进行阅读。比较成功的如四月份推荐的《汪曾祺散文精选》,结合今年“世界读书日”主旨宣言,侧重从“亲子阅读”和“相关阅读与延伸阅读”两方面进行指导,展示汇报会收到了出其不意的效果。

一、亲子阅读

认识汪曾祺,源于其入选中学课本的美文《端午的鸭蛋》。学习此文,适值端午前后,作为南京人,端午的习俗与身为江苏高邮的汪老如出一辙。为此,我让孩子们每人带一只煮熟的咸鸭蛋,课上欣赏感知,课后“吱——”声此起彼伏,更兴奋的是午餐还可以给自己加一份美味。那咸鸭蛋中尝出的生活情趣让孩子们意犹未尽,这么接地气的作家学生是发自内心的喜爱,也让我滋生出拉近学生与作家距离的念头。既然孩子们如此喜爱这篇文章,与他们享有同样习俗的父母呢?让他们也走近汪曾祺又何妨?于是《汪曾祺散文精选》便成为推荐首选。因为汪曾祺的散文语言如同水中磨洗过的白石子,干净圆润清清爽爽。不仅如此,作品中大量的文字也都与初中所学课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就这样,我的“亲子阅读”诞生了!

(一)准备自己购买书本

(二)活动过程

1.带着任务阅读

按四个板块“草木春秋”、“舌尖韵味”、“岁月留痕”和“品悟人生”,将全班分成4个小组,自由组合,人人参与,各小组长负责组织阅读讨论,并以课件等形式进行全班展示。

主持人:

各位同学,大家下午好!很荣幸可以为大家主持这次读书汇报会。

有人说,身体和心灵,总有一个在路上。

有人说,当才华撑不起梦想时,就去读书。

还有人说,你现在的气质里,藏着你走过的路、读过的书和爱过的人。

可见读书是何等的重要!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白岩松在《鲁豫有约》节目中曾深情演讲,畅谈阅读人生。他说:只有阅读,才会有诗和远方!可见,书香陪伴的人生,精神颜值爆棚,它会让你遇见更好的自己!

(备注:下面仅以“舌尖韵味”小组成果为例,其余三组略)

主持人:民以食為天。自古以来,舌尖上的享受是人们每天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同学们一定对那些年《舌尖上的中国》有印象吧!在这本散文中也有对美食的介绍,那么作者又会用怎样的笔触来描写美食?让我们期待第二小组的汇报。

该小组由《舌尖上的中国》里每个重要地方的美食展开,以《昆明菜》中鸡的吃法为例、以《豆腐》中香椿拌豆腐为例介绍了作家的文笔、语言特点:如同话家常一样侃侃而谈,语言流畅,如行云流水般,一气呵成;内容丰富多彩,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并由此得出结论:平淡是汪先生的风格,不仅是文学风格,也是个人生活风格。并以作者请其他作家吃饭亲自做家常菜以及女儿汪朝工厂的同事来,汪给人家开了门,朝里屋一声喊:“汪朝,找你的!”之后就再也不露面了等鲜活的故事来佐证。以作家陈国凯与铁凝初次见汪老的故事来佐证汪曾祺经常以亲切友爱的方式与人见面打招呼,而且这种表达的方式,无一例外地让每个人的内心都感觉温暖如春来佐证汪先生的文章充满了幽默与趣味,而他与人交往中的幽默机智,更显出了他做人的魅力。最后重温美文(具体篇目略),作结:深夜独守青灯,展卷赏读,煮字解馋,原来文章除了坐而论道一路外,竟还有这样收放自如的文字,酸甜苦辣咸臭麻烫,是色香味俱佳的上品。吃,当然是人生存的基本需求,更是一门学问,其中的奥妙,非浅尝辄止、浮光掠影者所能取得。吃是多么美好!生活是多么美好!

2.指定篇目请家长参与

考虑到家长工作的繁忙,仅要求家长和孩子们一起阅读了p235《我的父亲》、p248《多年父子成兄弟》或p241《我的母亲》,并请家长从自身角度写阅读感受。

这一环节的设置,不仅让我了解了什么是真正的亲子阅读,(所谓的“亲子阅读”就是以书为媒介,以阅读为纽带,让孩子和家长共同分享多种形式的阅读过程。)而且让我懂得了亲子共读的重要性。通过共读,可以为父母创造与孩子沟通的机会,分享读书的感动和乐趣;通过共读,父母与孩子可以共同学习、共同成长;通过共读,还可以带给孩子智慧、热情、希望、勇气和信心。下面节选部分家长的阅读感受共享:

其一:汪曾祺散文《我的母亲》读后感

汪老的散文风格质朴,语言简练、真实自然,文章没有结构的苦心经营,也不追求主题的玄妙深奥,娓娓道来,如话家常。初次接触汪老的文章,就是那本偶然间带回家的《老味道》了,那种跃然纸上的传神又朴实的语言风格,不禁让孩子对其中的美食念念不忘,还记住了汪曾祺这个作家的名字。

这一次,孩子邀请我一起看汪老的散文《我的母亲》,汪老有三位母亲,生母在他三岁时就病故,他没什么印象,但了解到母亲是读过书的。第一位继母很喜欢汪曾祺,在文中也流露出作者对她的深厚感情。对第二位继母则是“很尊敬”,全文读来充满了幸福感。

和孩子一起读完这篇文章,我们不由提到了我的母亲(孩子的外婆)。小时候上学时,母亲每天坚持给我准备早饭,就像我现在给孩子做早餐一样。……天下的母亲都是一样的,这种爱会在一代代间流转轮回。提到这些,我的眼眶不禁有些湿润了。孩子张开双臂抱了抱我。是汪老的这篇文章,让我和孩子对母亲这个称呼有了一次更深的自我反省和认识,让彼此的心灵都受了一次真正的洗礼。

其二:读《汪曾祺散文》有感

散文,平时看得少。此次,陪公子读书,静心拜读《汪曾祺散文精选》,确实有趣。汪公行文,质朴中有奇峰,平淡处见真情。三日读罢,仿行走于山河之处,似阅尽苦乐人生。印象最深的是《多年父子成兄弟》一文。记得多年前《读者》曾经转载过,当时看后曾眼前一亮。新颖的立意,真实的描述,为饱受父亲严管下的我挑亮了一盏明灯。许是无心,或是有意,如今我真有了“兄弟”。文中带领一群孩子在田野中撒欢的“孩子头”,如今成了领着一群孩子打球打游戏的“首领”。只不过,汪公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下,文化潜质逐一呈现,而我家的“土豆”(班级孩子和老师对该生的昵称)仍然沉睡土中。春天,早些来吧!……

其三:润物细无声

——读汪曾祺的《我的母亲》有感

……文中描述孩子在成长中的糗事,当然每个母亲都能遇到,但往往免不了要发脾气,大声训斥,甚至还有拳脚相加。而作者的这个继母,面对屎拉在裤子里的事情则是默不作声,连眉头都没有皱一下,赶紧帮他换洗干净。她的动作如同春雨般润物细无声,抚慰了一个孩子因犯事而羞愧、惊恐的心。这样的母爱连我们亲妈都望尘莫及!直到作者晚年,每想到母爱,它仍会穿越时空,仍如涓涓细流,流进了自己的心田。可见母爱对人的一生是多么重要!……目前,我的孩子正处于作者汪曾祺当时的人生阶段,我一定要向他的继母学习。为了让他对英语有兴趣,我坚持让他看英文版的电影,听英文歌曲,甚至自己也在背单词,时不时在家或是外面适合时机用英文对话。互相纠正发音或是单词。在这一起学习的过程中,我学会了忍耐,学到了说话的技巧,如何与孩子相处,以怎样的一种姿态交往。每每当他能够把一篇生硬的文章背下时,他都会说:“妈妈,你好有耐心哦!因为您的耐心,没有让我失去信心。谢谢!”当我听到这句话时,我自己也蛮感动的,原来付出得到的收获是这样的幸福!感谢汪曾祺的《我的母亲》!

感谢汪曾祺先生,让我们的家长在教育孩子成长的同时自己也受教益,彼此的人生愈发丰盈。

二、相关阅读与延伸阅读

所谓“相关阅读”,就是和你正在读的这篇文章有关系的稿件,在内容是相似的,或许说的是同一件事情或同一种现象。而你在读文章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个新的东西或者是知识,你想了解,并找的相关的资料进行阅读,这就是延伸阅读。为此,《汪曾祺散文精选》在亲子阅读的基础上,本人还尝试了以上这两种阅读方法。

(一)准备工作:继续阅读未完成部分

(二)活动过程

1.每人再次进行相关阅读,以手抄报形式从多个角度对所读内容加以呈现。这一形式弥补了亲子阅读过程中因分组个人没读完的内容,而手抄报的形式可以做到图文并茂,增加阅读情趣。事实证明这一活动不仅佳作频现,还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可谓一举多得。(具体内容略)

2.找出作品中与该书内容或所学课文有联系的部分,在练笔本上加以摘抄并从多个角度进行延伸阅读。这一形式更好地锻炼了学生的思维扩散能力,加深了学生对作品的内容及艺术风格等方面感性或理性的认识。

活动成果比较突出的有:

众名家点评——

學生时代西南联大教授、友人对他的评价:

闻一多:你的报告写的比汪曾祺还好。(这报告是汪曾祺代笔写的)

王了一:自是君身有仙骨,剪裁妙处不须论。(存疑)

皮名举:阁下之地图美术价值甚高,科学价值全无。(画马其顿地图)

沈从文:他的小说写的比我好。

朱自清:他连我的课都不来上。(拒绝汪曾祺做他的助教)

朱德熙:曾祺将来肯定是个了不起的作家。

工作后:

老舍:北京作协有两个人写文章写的好,一个是汪曾祺。

黄永玉:我的画只有他最懂。他在我心里的分量太重,很难下笔。

江青:汪曾祺可以控制使用。

多角度比较联想发散思维——

从散文景物描写里体现儿童乐趣联想到《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有关“百草园是我的乐园”的相关内容。

从人物言行所反映的性格或品质、写作方法等方面联想到牛汉的《我的第一本书》、胡适的《我的母亲》及鲁迅的《藤野先生》等课文的异同。

学生范文

相同点:汪曾祺的几任母亲与胡适的母亲一样都十分关心孩子,从一点一滴的生活细节流露出真实的母爱。两位母亲都有着比较特殊的经历,一个当继母,一个丈夫死了,他们都需要看别人脸色过日子,她们也都很坚强,不畏流言。

不同点:汪曾祺的母亲性格都比较温柔贤惠,对孩子也只是关心,并没有批评或过多的教育他,也从来不会打他。而胡适的母亲性格可没汪曾祺母亲的性格好,她对孩子管教十分严厉。当犯大错时还会打自己的孩子。但教导有方,从来不当外人面讲,都是回家后再教育,并且言传身教,使孩子更好地成长。做事也十分有条理,每天早上起来先做什么后做什么都安排好。而且懂得“吾日三省吾身”,懂得反省总结。

从民风民俗角度联想到沈从文的《云南的歌会》一文。

学生范文

“川丑都有书卷气,李文杰告诉我,进科班学丑,先得学三年小生,这是非常有道理的。川丑不像京剧小丑那样粗俗,如北京人所说的“胳肢人”或上海人所说的“硬滑稽”,往往是闲中作色,轻轻一笔,使人越想越觉得好笑。”(《四川杂忆》)这段话是写四川的特色——川剧。这让我联想到了这学期的课文《云南的歌会》,两篇文章都是写当地的特色与风俗的,都蕴含着浓郁的民俗文化气息,表达了作者对当地民俗的喜爱与赞美。通过作者细腻的描写,那精彩的川剧表演,那美妙的云南歌会仿佛都呈现在我的眼前,使我大开眼界。

从作者情感、文章主旨角度联想到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与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学生范文

《湘行二记》也是我印象很深的两篇文章,原因是与学过的《桃花源记》《岳阳楼记》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汪曾祺写的《桃花源记》开篇便说他原有一位朋友想要与之同来,但听说现实中并没有真的桃花源,便没来。但“我”却认为中国却有几处桃花源,但一定要选出一个,那定是湖南的桃花县,因为桃源就属武陵,而且这里有一条小溪,直通沅江,且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也这么说:“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还有文中写的道:“下午下山,去钻了‘秦人洞,洞口倒是有点像《桃花源记》中所写的那样,‘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初极狭,才通人。”可是“走了几步,豁然开朗了,但并不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作者写道:“因此不少人来看了,都觉得失望,说是‘不像。这些同志真是天真。他们大概还想遇见几个避乱的秦人,请到家里,设酒杀鸡来招待他一番,这才满意。”这也侧面写出汪曾祺对他们认为这儿不像桃花源的不满。

除写《桃花源记》,作者在《湘行二记》中还写了《岳阳楼记》。与我们所熟悉的范仲淹写的也大有不同。如现在的岳阳楼已不是滕子京重建的了,中间经过毁坏(被火烧),但人们因相信是滕子京修的,所以保留了旧样。我想这大概是因为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过于深入人心了吧!当然,文中也抒发了作者对范仲淹的敬意,如P153-154中写道的“写这篇《记》的时候,范仲淹不在岳阳……集中起来。”这也写出作者对范仲淹虽未见其景,但胜于见景之真切,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经久思考,直抒胸臆的真实和其独特思考的高度赞扬。《岳阳楼记》里有句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与本文的“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呜呼,立言的价值之重且大矣,可不慎哉!”有异曲同工之妙。两篇都体现了相同的远大的抱负,使我对文章理解得更深刻了。

三、后记

汪曾祺的散文創作平淡中显亲切,热情里含雅韵。读罢文章,仿佛置身于潺潺溪水边,体味出的是作者那一份质朴与闲适,那一份自得其乐。“淡泊宁静”、“随遇而安”是汪曾祺散文所呈现的作家精神生态观的主旋律。有着“右派”经历日后说起居然很得意,就算下放劳作业余生活依然很丰富。并且能把各种日常吃食写得有滋有味。试想:这又何尝不是作者的一种人生态度呢?不管遇到什么坎坷,都不忘记生活的情趣!在他的儿子汪朗看来,这个60岁后大放异彩的“老作家”,始终只是个平平常常、随随便便的“好老头儿”。我想:这样的“好老头儿”,不仅汪家人爱,更是读者的大爱!

品悟作家的作品与人生,观照自己,提升自我精神颜值是我们阅读的宗旨,不仅仅是为了阅读而矫情。从这个角度看,与孩子们一同阅读,《汪曾祺散文精选》真的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

鉴于八年级的学生还未涉及到九年级的内容,所以在延伸阅读这一环节还留有余地,如学生未概括到的有《严子陵钓台》与《与朱元思书》里对桐庐的描写,《湘行二记》的秦人洞与《桃花源记》里对洞口的描写,《泰山片石》与杜甫的《望岳》比较,《湘行二记》与范仲淹的两篇记中的另一篇《严先生祠堂记》的比较。《跑警报》里“低声唱着的呈贡调子”与《云南歌会》里的对歌;《肉食者不鄙》与《曹刿论战》里的“肉食者鄙”的对照,《四川杂忆》里的武侯祠与《出师表》、《隆中对》里的诸葛亮的联系。《厦门》里对舒婷的追忆与舒婷的《致橡树》,以及《老舍先生》与《济南的冬天》,《闻一多先生》与《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的发散联想等等。如今,坐在电脑桌前敲打这些文字,这帮曾经阅读此书的孩子早已在今年的中考前夕给这本书的阅读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明代政治家于谦在《观书》中有诗句云: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这是古人读书的境界。一灯如豆,仅此一人,一卷在手,人与灯、与书、与孤独相伴,忘却世俗凡尘,何等的自由自在!

当代著名文化学者、散文家、理论家余秋雨也曾说过:阅读的最大理由是想摆脱平庸,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迟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扰。

时光流逝,岁月不言。把读书作为日常,是一个人生命之中最好的习惯。所以在有选择性的阅读的同时,我们不妨让学生多阅读,广阅读,坚持天天读。

因为“阅读就是在你的生命春天里头不断地去播种。然后让你的这棵大树,这个木越长越郁郁葱葱,最重要的是不管是一个个体,还是整个民族,都有气质。”

参考文献:

[1]希望散居在全球各地的人们,无论你是年老还是年轻,无论你是贫穷还是富有,无论你是患病还是健康,都能享受阅读带来的乐趣,都能尊重和感谢为人类文明作出巨大贡献的文学、文化、科学思想大师们,都能保护知识产权。——世界读书日的主旨宣言

[2]《汪曾祺之子忆父亲:这个老头有点狂》(《金陵晚报》2017年6月26日大视野)

猜你喜欢
汪曾祺散文母亲
情同父女 亲如一家——汪曾祺与“藏妞”央珍
咸菜慈姑汤
散文两篇
散文两章
纸上的故土难离——雍措散文论
施松卿与汪曾祺 云淡风轻走一生
当年为汪曾祺治印的两位篆刻家
送给母亲的贴心好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