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萍妹
摘要:初中英语具有过渡性。过渡性特征客观地决定了初中英语教学以中文母语为桥梁的教学模式选择,即通过中文的引导使学生在已有的语言素材积累基础上规范语言规则,渐进地建立并内化英语概念。
关键词:初中英语 母语环境 规范化训练
初中英语教学中,讨论比较多的就是我们教学体系中面临的问题,比如,该不该在初中阶段教语法;要不要引入场景教学;学生掌握多少单词合适;如何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要不要参加课外补习或提高班;教学中要不要全英语教学,等等。笔者以为,这些问题的讨论都没有抓住问题的本质,本质在于:
第一:没有弄清何谓“初中英语”;
第二:英语作为一种语言,它的规范性要求是什么;
第三:教学中应该坚持怎样的原则或路径。本文主要围绕以上三点展开论述。
一、初中英语:英语教学的尴尬阶段
初中学生在学习英语时会出现各种错误,比如脱口说出“I are a student”、“you happy what”;无法区别a与one意思和用法,等等。每当我们遇上这类现象时,我们都非常尴尬。
一个以英语为母语的美国学者说了一段意味深长的话,他说:
When we say “I are a student”or“I are student”, it is English, but bad English.
When we say “I am a student”, its good English.
When we say “I am one student”, its not English.
我们能从中悟出点什么?
简单分析可知,第一句存在语法错误,但是母语国家的人们听得懂;第二句是正统的英语,自然是英语,只要有点英语语言基础的人都能听得懂,包括母语国家的人们;第三句,从英语语法结构的角度是没有错误的,相信学过英语但训练程度不高的中国人来说是听得懂的,但是母语国家的人们就听不懂了。
学生小学毕业进入初中后,小娃娃们经过六年的英语训练积累不少的英语素材,他们根据自己对英语的理解,照着中文的模样跃跃欲试、自由发挥,所有才有了“中式英语”。学生犯错不可怕,而且要允许和接受学生犯错。犯错不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尴尬的地方。我们说出的英语我们自己可以领会,可是以英语为母语的人们反而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这是我们在英语教与学过程中犯的错,没有什么可以尴尬的。
以上例子至少传递出四个方面的信息。其一:英文作为一门独立的、有着自身法则和风格的语言,与中文是有区别的,我们学习英文时不能照中文这个葫芦画英文那个瓢。其二:什么才是英语(英语国家的人们表扬中国人英文说得好通常会说“Your English is very English”),中学生有英语概念吗?难道我们教的和学的仅仅是一堆语言符号?其三:教授初中英语要不要讲解英语语法?因为,例子中语法错误的英语也是可行的,而语法正确的反而导致意思表达的困境,这是不是说语法在英语教学中无足轻重?其四:中文是不是我们学好英文的屏障?
初中英语教学如何展开,如何突破中文这个屏障,建立并内化英语概念,使得我们写的说的英语就是英语?这才是我们正真尴尬的地方。
二、初中英语的过度性特征
我们为什么会面临尴尬?因为初中英语是一个特殊阶段的英语,特殊阶段导致了英语教与学的尴尬。
小学阶段的英语教育目标主要是让学生积累英文素材而不必理会语法结构;高中阶段除继续积累英语素材以增加英语存量外,必须基本完成英语全部语法的教与学,此阶段的特征是,学生开始有了部分英语“流量”,即可以自主学习、自主创新,以及对英语概念有了感觉,理论上,此阶段的学生犯语法错误机会得以极大的减少。而初中英语是承上启下阶段的英语,所谓承上,就是已经掌握了不小存量英语的学生进入新的英语学习阶段;所谓启下,就是,经过三年初中英语训练后进入高中阶段学习,故而,初中阶段的英语具有明显的过渡性特征。为了说明问题,在本文的语境下,笔者采用听力测试的办法来描述初中程度的英语的某些特征。选择下列英语句型:
The finger which I dipped into the water is not the one which I put into my mouth.
读出来让学生听。
结果分析:小学毕业的(即六年级学生,或者已经学完第六册英语课本的学生),除特殊情况外,应该是听不懂的;高中生或初中毕业生(或者已经学完第九册英语课本的学生)应该是听得懂的。本文认为,这个懂与不懂之间恰恰就是初中英语教学设计的时域限制。听不懂是正常的,因为小学毕业生受到词汇总量、语法、熟练程度等三个方面的语言约束。对他们来说,不要说是外语学习,就连自己的母语学习还才刚刚开始,对于语言,他们还达不到运用自如的程度,但是,跃跃欲试,大胆创新是这帮娃娃们的心理特征。
初中阶段,小孩子们随着年龄的增长,其理解力、语言素材的积累等都会获得相当的改善,他们初中毕业时听得懂上面的英语是正常的。这表明,初中英语是英语学习的过度阶段,是符合中学生学习心理发展历程规律的。即由单纯的语言素材积累(小学阶段)向语法规则说理(高中阶段)渐进過度的阶段,其基本特征是,学生继续大量背记英语素材而不必理会英语为什么是这个样子的而不是那个样子的,同时,教师必须讲解英语的基本语法规则,以避免或矫正学生在语言训练过程中的错误。
三、方式选择:从中文切入
初中英语的“过渡性”特征是本文坚持初中英语规范化教与学的基本立论。在进一步展开论述之前,有必要先讨论一个语言学习中绕不过去的问题,即,中国学生可不可以在缺乏英语母语环境下将英语学好?endprint
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流行着两种完全相反的观点。其一是,不能。其背后的潜台词是母语环境对外语学习的干扰完全不可克服,彻底地贬损了母语在外语学习中积极的和能动的作用。由于坚持这种观点,许多家长将小孩送往英语国家留学,或者将小孩送往全英文教学环境的学校或地区就读,或者聘请外教一对一地教授英语。且不说这种做法是否充分可行,单就成本而言,这是一项非常昂贵的选择。不可否认,创造有利的语言环境对语言学习自然是有利的,问题在于,已经经过汉语环境浸染的国人即使到了全英文环境,母语对英语的干扰還是不能消除的,除一种情况外,即一出生就至于英语环境中。
其二是,能。似是而非的理由是,如果英语只能在全英语环境下才能学好,那么我国的教育系统就没有必要开设英语课程了。对于英语教学,我们的回答不是能不能的判断,而是对如何才能学好英语这门有用的语言的建议。
虽然如此,问题并非那么简单。对于初中英语,还面临许许多多亟待解决的难题。比如,词汇量和语法层次的界定、如何降低汉语习惯对英语学习的干扰、教学方法的选用等等。关于词汇量和语法层次,教育部已经有了科学合理的大纲,我们照做即可。最大的问题在于汉语对外语学习深刻而长期的干扰,因而成为阻碍学好英语的顽疾。
干扰能不能消除?顽疾能不能治理?能——选择以中文为桥梁的教学模式。
(一)充分尊重初中英语学习的过渡性心理特征
这里的意思是,教授初中英语不能像小学阶段那样只强调语言素材的积累,甚至背记冷僻的单词、艰深的句式。语言素材的积累是一辈子的事情,我们没有必要奢求在一个阶段甚至在教育的早期阶段完成。同时,也不能把初中学生当成高中生甚至成人来教,机械而粗糙地把整套英语规则灌输给心智尚未成熟的年轻娃娃。过渡性这个特征决定了,初中学生既要背记教育部规定的词汇、词组、短语、句型的教学大纲,还要有选择性地小心翼翼如烹小鲜似地教授英语规则。比如在处理because与because of的区别时,不能简单告知“他们都是‘因为的意思;前者是连词后者是介词”就完事了,当然也不能无限地穷极他们的细微差别。
(二)利用汉语作为桥梁教授英语
两种语言虽然存在天壤之别,但语言的精髓是一样的,汉语恰恰是撬开英语学习的不二工具,比如,可以通过汉语来解释英语独特的语言特征。既然我们熟悉汉语,那么经过汉语解释的复杂内容自然可以被学生掌握。教师精细解说而学生勤学苦练,英语规则就会内化为学生的一种本能从而掌握并熟练运用英语。当然,这是一个渐进而漫长的过程,考验的是教师与学生的耐心和信心。
所谓渐进,就是慢慢来,不能一辍而就。例如,be动词是难点。初中刚开始阶段只能先学am、is、are的意思及使用场合,此时教师还不能提及“动词变形”、“限定的”、“非限定的”字眼,因为这会使学生陷入纠结:这么麻烦,英语真难学!还可能导致厌学情绪。
所谓精细,就是要求教师必须预计到学生出错的各种可能,然后细心地解说、训练、纠错。比如对in这个单词的学习,课本的解释为“prep,在……里”,注意力分散是中学生的常态,所以学生只会注意到in是“在……里”的意思,从而,学生在应用中把in当成动词就不足为奇了,对此,教师必须充分预计到学生的这种可能的错误并及时提醒。
(三)强化英汉互译训练
初中甚至高中阶段的学生几乎没有英语概念,占据他们大脑思维的只有中文,潜意识下一切服从于中文习惯和理解,对于他们来说,英语就是一堆符号。解决思维模式迁移,从而建立英语概念的有效途径就是加强英汉互译训练。本文认为,初中阶段的写作训练百害而无一益,因为,写作要求英语思维并把意思以书面的形式表达出来,一是学生做不到,二是学生在进行此类训练时必定先想好中文句式,然后将其翻译成英语,这是两个智力训练过程:由中文翻译成英文,然而,学生自己拟好中文后,他并不知道英文应该如何表达,一番搜肠刮肚后发现自己拟好的中文根本无法译成英文,结果必须从头再来——这是非常痛苦的心理历程!
英汉互译则不同,教师有的放矢地设定中文或英文句式,学生只要在其业已建立的语言知识库存中选出合适的对应即可。这类训练的目的只有一个:通过中文这个桥梁训练学生对英语的感悟,让学生发自内心地感悟到,哦,英语原来是这个样子的!因为,教师对英汉互译训练的点评或纠错完全是个综合的过程,除语音外,几乎涉及英语规则的方方面面,如词性、短语、用法、意义、时态、单词的选用、句型结构、中英文的比较。应该说,英汉互译是英语学习初级或起步阶段(小学英语不是起步阶段,而仅仅是启蒙阶段!)中效率较高的方式。
(四)坚持规范化训练原则
这里提出一个问题:教师如何处置学生英语学习的出错行为?答:及时而严格地纠错。英语语感就深藏于语音、词法、句法这些语言规则当中。内化语言规则并在大脑意识里转化为本能的语言冲动是语言学习的最高境界,对于初学者,只有经过精细的训练才能完成渐进的语言内化过程,而只有规范化才能保证精细。规范化训练要求,只要有错必须及时而严格地纠错,不能马虎、放任,不能不拘小节;所谓严格,不是责骂、惩罚、挖苦,而是,严格尊重英语规则的要求,只要出错,无论大小、何时何地都要纠正,直到错误消除为止,即使是搞笑幽默也不行。
例如,如果学生将“课桌上有本化学书”译成“There is a chemistry book on desk”,教师必须指出desk前面要加定冠词the,并解释定冠词的用法,虽然这是个小错误。
规范化语言教学是减少母语对英语学习干扰的制度性保障。
四、结语
初中英语教与学注定不可能是全英语模式,中文自然是学习英语的桥梁。在教学中要将这个桥梁作用发挥到极致,因而课堂上不必忌讳使用中文教学。但是中文是英语学习的一把双刃剑,使用的恰当可以加速英语水平的提高,有益于内化英语概念,最终掌握英语这门语言;另外一方面,如果使用的不好,不但不能降低中文对英语学习的干扰,反而会强化中文在外语学习中的副作用,英语学习演化成纯符号间的游戏。本文之所以强调初中英语教与学具有过渡性特征,意在表明,初中阶段必须用中文撬开进入英语殿堂的大门,之后阶段的英语学习就要尽量避免使用中文,从而是使学生过渡到使用英语学习英语的阶段。
参考文献:
[1]冯忠良.学习心理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
[2]王尚文.语感论(修订本)[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3]文秋芳.英语学习的成功之路[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4]胡文仲.英语的教与学[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5]李俏.二语习得和外语教学的认知心理学探讨[J].课程·教材·教法,2005,(11).
[6]严彩莉.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前概念[D].首都师范大学,2012.
[7]邬泰亮.浅谈初中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J].中学生英语:外语教学与研究,2014(07).
[8]刘玉军.发挥母语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J].中学教学参考,2016,(01).
[9]钟龙玉.浅谈初中英语写作教学[J].作文成功之路,2017,(0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