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礼赞》教学摭谈

2017-11-23 20:49金胜贵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2017年17期
关键词:哨兵礼赞白杨树

金胜贵

《白杨礼赞》一文是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必选名篇。对此文的教授也有好几个轮回了,多遍阅读与反思之后,笔者对《白杨礼赞》一文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认识,现罗列如下,和大家一起探讨。

一、《白杨礼赞》一文中的修辞运用

1.比喻。文中第二段“当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毯子。”在文章要赞美的主体对象——白杨树出现之前,先描写背景。合格背景首先是地理环境的背景,是望不到边际的黄土高原。而“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毯子”是颜色背景。这两种背景一经作者描绘出来,就给人一种“雄壮”“伟大”的感觉,成功地勾画了一幅辽阔平坦、色彩鲜明的高原图景,为全文展开了一个广阔的背景。文中第三段“甚至只是三五株,一二株,傲然地耸立,像哨兵似的树木……”白杨树的美,不在于它外部形态的耸立,而在于它的精神,是一种像“哨兵似的”“傲然地耸立”的美。虽然这种比喻在和平的年代里并不觉得有什么特殊,但是本文恰恰是写于抗日战争那样一个特殊的年代里,所以“哨兵”的比喻就有其特殊的隐喻作用了,而白杨树的这种美就是“不平凡”的了。

2.对比。文中第七段“但是它却是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但是”一词笔锋一转,变抑为扬,否定的是白杨树的“好女子”的阴柔之美,但肯定的却是白杨树“伟丈夫”的阳刚之美。以此对比,突出了白杨树的与众不同。从外在形象到内在品质,全面而精辟地赞美了白杨树。文中最后一段“让难写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去鄙视这极常见,极易生长的白杨罢,但是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作者写楠木,一是以其“贵族化”与白杨树的“极普遍”形成鲜明的对比,反衬白杨树的“不平凡”;二是引出那些赞美楠木的“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表明作者对党所领导的北方抗日军民的热爱,深化了中心。

3.反问、排比。文章第七段连用四个反问句,像剥春笋一样一层深似一层地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引导读者去思考。第一个“难道”以反问句引导读者思考人和白杨树的练习,引起读者的共鸣,为下文做铺垫;第二个“难道”以反问句肯定白杨树的不平凡品质,肯定白杨树和北方农民之间的联系;第三个“难道”以反问句进一步明确指出白杨树象征着坚强不屈的抗日军民;第四个“难道”以反问句肯定白杨树的精神面貌正是敌后抗日群众的精神和意志。四个反问排比句,由外向内,层层深入,句法同中有异,点破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赞美之情到这里也发展到了顶点。同时,此处也是本文思想内容的精华所在,展现了一种更为阔大、更为深远的境界。

二、《白杨礼赞》一文中的表现手法

1.欲扬先抑。文中第二段“同时你的眼睛也许觉得有点倦怠,你对当前的雄壮或伟大闭了眼,而另一种味儿在你心头潜滋暗长了——单调!”这里,作者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在写了黄土高原的“雄壮”“伟大”之后,笔锋一转,又写了黄土高原的“單调”,构成了文章的波澜,为白杨树的出现做铺垫,说明白杨树创造了景致、点缀了大自然,振奋了人们的精神。文中第七段“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丽,——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横斜逸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书中的好女子”。这是欲扬先抑的手法。

2.渲染。文中第三段“然而刹那间,要是你猛抬眼看见了前面远远地有一排——不,或者甚至只是三五株,一二株,傲然地耸立,像哨兵似的树木的话,那你的恹恹欲睡的情绪又将如何?我那时是惊奇的叫了一声的。”前段中经过了一番地理背景和心理背景的铺垫后,这一段中白杨树终于破势而出。“刹那间”“猛抬眼”,看到了前方像哨兵傲然耸立的几株树木,顿时使人的情绪从“恹恹欲睡”中惊醒过来。读者的视线由高原引向远处的树木,文章也由低潮转向高潮。把突出点放在欣赏者情绪的转变上,为下文点明这就是白杨树做了渲染。以问答句的形式吸引了读者的注意力,目的在于引起读者的共鸣。

3.象征。象征手法的巧妙运用是本文写作上的最大特点。本文中的白杨树既是黄土高原上傲然挺立的白杨树,又是民族精神的化身。作者由对白杨树品格的赞美,通过联想,过渡到对人的礼赞上来。这里的白杨树是人格化了的树,是民族精神的象征。运用象征手法时,象征物和被象征物之间,在特征的表现上应当具有共同之处。如白杨树力争上游的形象,直的干,紧靠向上的枝枝叶叶,朴质的皮,以及倔强挺立的斗争性格,正和党领导下的北方农民的正直、朴质、团结、进取的性格和其在民族解放斗争中的顽强斗争精神一致,运用象征,贴切自然。

三、《白杨礼赞》一文中的结构技巧

1.统领全文。文章开篇第一段“白杨树实在不是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起笔一句,独立成段,起到了统领全文的作用。从内容上来讲,赞美白杨树“不平凡”,点明“礼赞”的原因。从结构上来讲,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是本文的抒情线索,而且点明文章描述的对象——白杨树,定下了全文的感情基调——抒发了作者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之情。

2.首尾呼应。文章结尾处“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再次照应文章开头,又一次直抒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崇敬之情,使文章中心更加鲜明突出。

《白杨礼赞》一文运用象征,托物言志,巧用对比,欲扬先抑,这些表现手法和结构技巧值得我们借鉴、学习和运用。

(作者单位:甘肃省白银市平川区乐雅学校)endprint

猜你喜欢
哨兵礼赞白杨树
听故事
白杨树染绿了夏天
哨兵“后退一步,走”,树立“守规矩”鲜活标杆
脱贫礼赞
礼赞40年
会唱歌的树
哨兵神圣不可侵
校园里的白杨树
欧洲“哨兵”-2A上天放哨
采油树礼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