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臣之路

2017-11-23 13:19毕择端
祖国 2017年19期
关键词:霍光张居正

毕择端

摘要:本文作者从纵向历史观的视角分析了封建管制的演变,重点剖析了以霍光和张居正为代表的著名权臣从出身、入世,到终极人臣再到身败名裂的过程;通过递进式对比,得到了一系列的以官职演变和君臣博弈为主题的独到见解,引人深思。

关键词:霍光 张居正 君臣博弈

一、引子

在灿烂的历史长河中,许多历史人物都留下了属于自己的痕迹,他们或是治国安邦的能臣,或是战功卓著的名将。在这些人中,还有一些特殊的存在,他们凭借自身的能力将自己推上了可与皇权争锋的高度,这些人被称为“权臣”。本文中笔者将以两大著名权臣:霍光和张居正为例,从若干角度分析比较,看封建官制的发展和君臣博弈。

二、出身

霍光是西汉名将霍去病同父异母的兄弟。霍去病得势后,霍光直接进入贵族阶级内部,在霍去病的提携下入京为官,小小年纪已步入仕途,并在工作中得到了皇帝的认同,实现了政治资本的初步积累。反观张居正,则处境大相径庭。张居正出生于嘉靖年间的普通家庭,属于市民阶级,通过学习四书五经以科举入仕,入翰林院成为一名普通的中下级官员。

不同出身导致的不同境遇本质上源于时代的不同。秦汉时期以小农经济为基础,并处在封建制度的初建阶段。霍光崛起的关系网可由霍去病上朔至卫子夫,最终指向汉武帝,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封建制度皇权至上的特点。但也同时折射出了君主专制的不完善性,因为在选官制度上仍有奴隶制时期的残留。以察举制为例,官员的选拔仍有一部分把握在权贵手中,以血缘为纽带,存在极大的不公平性。而到了明朝,经济方面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市民阶级扩大并具有了一定的力量;政治方面,封建制度不断完善也走向成熟。张居正的入仕方式即以市民阶级的一定财力为基础,再凭借自己的才学,通过科举谋得功名。这一现象实质上就是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的加强,科举制将选官方式收归中央,进行统一的考试,作为对于魏晋选官制度的重要突破,它也同时实现了公平化。

由此观之,霍、张二人出身的相同之处在于都借助了当时的官制进入了统治阶级内部,而不同之处在于因为封建制度的发展程度不同,尤其是选官制度的不同导致的二人的权臣之路的起点与发展方式。

三、仕途前期的积累

在仕途与升迁方面,霍光入仕伊始即担任了汉武帝的奉车都尉,“出则奉车,入仕左右。”自此尔后,三十多年一直是汉武帝的贴身近臣。在此期间,其办事严谨,为汉武帝所信任,同时也在错综复杂的宫廷斗争中得到锻炼。其后又受汉武帝所赐周公辅成王图,最后成为汉武帝的托孤重臣。总的来说,霍光前期的政治生涯因为得到了汉武帝的庇护而显得波澜不惊,不知不觉中就进入了权力中枢;而张居正的力量积累则没有那么轻松。张居正入仕之时恰值严嵩专权,而他则是嚴嵩的主要对手徐阶的学生,这就导致他在入仕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都只能默不作声,徐阶斗倒严嵩后不久,张居正入阁,再等几年,嘉靖帝驾崩,隆庆上位,张居正成为内阁次辅,拥有了可观的力量。

二人在入仕这一环节中的差异可诉诸中央官制的演变和君臣的博弈问题。西汉初年的官制主要沿袭秦时的三公九卿制,并在某些官职及其职权上进行调整,霍光接受托孤任务时任大将军大司马就是这样的官职。西汉的官制虽然有一定发展,却仍无法形成一套严密的系统,因而也就无法演化出与之对应的官僚集团,以维持一个稳定的体系。因此,西汉君王往往接触的更多的是一个个官员的个体,而非一个集团。也正因为此,君主在选拔人才方面具有更多的自由度。正是这样的自由度让霍光得到了汉武帝的特别关照。而张居正的处境则不同,经过历朝的不断完善,到了明朝,稳定的官场系统已经形成,与之相伴的官僚集团也出现了,君权受到了无形的限制,因为这个时代很难出现以个人为主体的官僚,而往往是以集团为主体,内阁就是这样的代表,尽管它不是正式的官方机构。这在我看来也是明朝要加强君主专制的原因之一。在这样的环境下,朝堂斗争的胜利者将获得更强大的力量。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虽然霍光的仕途显得很风光,但他获得的力量因君主专制程度本身的软弱而显得摇摇欲坠,不及张居正的力量具有更大的韧性。

四、上位的方式

霍光的权臣之路是前松后紧的,因为表面意义上的上位并不意味着掌握了绝大部分的力量,他只是在接管了幼帝手中的部分皇权后,才开始处理张居正在入仕阶段已处理的部分事宜,即削弱政敌上官桀等人的力量,并借其谋反未遂之机加以诛灭,至此大权独揽。和霍光一样,张居正实现大权独揽的转折点也在托孤。张居正自拟隆庆帝遗诏,并在隆庆帝驾崩后宣读,与司里监秉笔太监冯保联合将时任首辅的高拱挤出权力中心,之后又施手腕,将高拱废为庶人,他自己则一人兼握了票拟权与批红权。

霍光和张居正都是在拥立幼帝的历史机遇中,实现了由一般大臣向权臣的过渡,而大权臣之所以不常有也因为权臣往往需要一个可遇不可求的机缘——幼帝。一般的,在始皇改制后的千年之中,臣的权力受限于君,即臣权由君权赋予并对它负责。也就意味着在皇权可正常实现自我运行时,臣权没有与君权相抗衡的可能。而幼帝的出现改变了这样的情况。鉴于幼帝无法亲理政务,皇权会被削弱,同时其他的权力会承载这样一部分至高的权力,对于霍光来说是臣权,对于张居正来说,还有阉宦之权,故霍、张二人的共同点在于他们都掌握了带有皇权威严的臣权。不同点则在于张居正还借用了宦官的力量。

五、执政历程与君臣关系

权臣在实现了真正的上位后也就开始了巅峰阶段的政治生涯。这段历程同样也是最复杂的,因为此刻权臣需要面对两大问题,即执政问题和君臣关系问题。这两大问题也往往有着极紧密的联系,因为权臣执政往往以铁腕强权手腕为后盾。

以霍光为例,其执政的主要举措即渔民休息,这样的方针与武帝时期的扩张型政策是有极大的差异的,因此要想改革成功就必须借助幼帝的力量对祖宗成法进行冲击;而张居正执政期间的重大举措是全面推行“一条鞭”法,其本质上是对税制税法的成法的改变,同样也需借用幼帝的力量。由此可见,霍、张二人的主要成就都得益于对皇权的假借,也同时意味着只有在权臣与君主之间密切而特殊的君臣关系处在强化状态,即幼帝尚以权臣为重要甚至唯一的支柱时,权臣才能够有所建树。这也同时暗示了权臣的没落的必然性,因为在实行铁腕手段的过程中,权臣的威望会得到不断的提高,但同时必将出现“功高震主”的局面。于是,在权臣执政的后期阶段,随着幼帝这一条件消失,成年君王必然感受到权臣的威胁,权臣的铁腕改革之路也会为之牵制,最后走到尽头,直至权臣死亡,执政结束。

接下来,君主必然对权臣进行清算,以弱化权臣假借皇权对其亲政带来的影响,尤其是对君主的个人权威的影响,而这往往是摆不上台面的理由。于是常将权臣打为奸臣,而这是不准确的。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知识分子已有了“修齐治平”的价值观和人生理想,他们拿权的目的主要是办事,因此,权臣往往不是奸臣,权臣们身后时常出现的翻案风就是极好的证明。霍、张二人就是皇帝收权立威行动中的牺牲品。

霍光死后,族人以谋反罪论诛,张居正死后,家产被抄,家属流放。在这一方面,二人的经历是最为相似的,而溯其根源,则是皇权在君臣博弈中不可撼动的优势地位。

六、结语

权臣之权的核心来源假借于当时不能很好地被皇帝本人驾驭的皇权。这也就意味着在封建帝制基础存在的情况下,权臣之权无法真正的对君权构成威胁。而皇权一旦找到机会就可以回收在外的部分,而对权臣之权进行直接而致命的打击。而鉴于皇权最高的合法性,权臣在面临威胁时永远无法进行有效的反击,也就是说,皇权对于权臣的消灭战注定发生,而失败结局也早已注定。权臣的出现即所谓时势造英雄;而令人扼腕的是,无论如何努力,权臣也注定是时代的棋子。

参考文献:

[1]黄任宇.万历十五年[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

[2]班固.汉书-霍光传[M].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endprint

猜你喜欢
霍光张居正
霍光:废立皇帝的大臣
张居正《论语集注直解》中的察人用人之道探析
张居正感激考官让自己落榜
燕王的信是假的
刘洵的放与收
从张居正看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