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玲燕
【内容摘要】语文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作为重要组成部分的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素养的重要表征。因此,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水平,是推动核心素养落地的途径之一。如何培养?笔者抓住语文微拓展活动,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挖掘语文课程,让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来表情达意,将学生核心素养转化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言语建构与运用微拓展活动
《义务教育语文新课标准》指明:“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头戏,是语文核心素养整体结构的基石,是学生语文运用能力形成、思维品质和审美品质发展、文化传承和理解的基础,是学生个体在言语环境构建过程下得以实现的依靠。
一、语言建构与运用的缺失和微拓展活动的提出
在农村学校的教学中,笔者时常能觉察到学生在说的能力上的薄弱。例如课堂提问,总有学生不积极发言,即使发言,也不能响亮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究其原因,其一学生胆小、怕出错,其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重视听、读、写能力的培养,忽视说这一能力的训练。
那么,以什么为载体让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落地生根开花呢?合理开发语文教学中的微拓展活动,即在每节课步入教学主题前进行不超过5分钟(注:是指语文教学内容前的5分钟,并不是上课铃之前的5分钟)的微型拓展性实践活动,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是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形成的途径之一。
二、微拓展活动的概述
语言建构与运用就是指在丰富语言实践中,学生主动积累、梳理、整合,逐步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特点和运用规律,进而形成个体言语经验,并在实践中正确运用,进行沟通交流的能力。这种一般安排在课的开始阶段的微拓展活动能指导学生进行有效地听说训练,并与阅读、写作有机结合,达成学生语文综合性能力的培养,使得语文素养加以完善。具体操作路径:每次一个小组中的某一位同学发言(2分钟左右),然后其他学生作笔记、简评或写收获启发,最后教师适当总结。
三、微拓展活动实录
“语文学习外延与生活外延相等”,即语文说话内容无处不在,语文学习延伸点无处不有。而在有限的时间内,学生要说得好、说得妙,要感受到说话乐趣,就一定得综合学生的主动参与、情意态度和表达能力,按时间分阶段循序渐进,科学安排。
1.开始阶段(为时一个月):调动学生兴趣,真正实现“敢”说。
农村学生,畏惧上台讲话。此时,基于考查学生的学习态度与习惯,重在鼓励学生自信地表达。笔者采用以小组为单位,每天按小组先背诵诗句篇章、名人名言,再鼓励本组演讲者讲述我的小故事(可以是自己的,也可以是童话成语等故事)。一个月后,学生们听到了“目瞪口呆”“三顾茅庐”“自知之明”“叶公好龙”“杀鸡取卵”“愚人吃盐”“猎狗与狮子”等故事,收获了“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欲速则不达”“道不同,不相为谋”“过犹不及”……这些丰富的点评。一月下来,学生胆子大了,词汇量丰富了,良好的说话习惯养成了,还大大提高了说话简明合理的要求。
2.提高阶段(依序为时一个月):闪现学生智慧,全面激励“愿”说。
在第一个月的训练下,面对原本陌生令人胆怯的讲台,学生能够坦然接受。此时,让学生“置身事内”,展现个性,激发创新意识,让“要我讲”变为“我要讲”。笔者采取由“我的小故事”进入“新闻,我来说”环节(新闻可以是校园中的,可以是社会上发生的;可以是听到的,也可以是亲身经历的)。一个月里,课堂上出现了“孝顺”“酒和开车”“垃圾”“行窃”“烟花与安全”“礼让”“生命”等第一手的鲜活素材(这些“新闻”在他们的写作中也被多次采用),在简评环节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辩论,学会了倾听、表达与交流。一月下来,学生已在不经意间将说话重点转入到了思维的拓展方面,在说话的巧妙度、有效度和生动性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3.创造阶段(依序为时两个月):展示个性,培养“会”说。
这时,学生已具有一般的分析、综合、表达能力,让学生拥有自己的观点、立场,能进行简单证明就成了这阶段的主旋律。笔者顺势结合学校的校本课程,让学生说《弟子规》,要求将说的内容或写于小黑板展示,或自己制作PPT讲解。结果,学生的表现让人感到惊喜:能自己制作PPT;不管长短,能写自己的即时感悟。
有了这基础,笔者又结合名著导读,定下了主题“说名著”,要求说清楚名著的某个情节、推荐的理由,形成纸质稿件,一个月后,将所有稿件订成一本,课后大家评,按推荐指数来优选篇目,打印分发。
这是三个阶段中,最为出彩的一个环节,学生既承担参与了有意义的活动,又在活动中展现考查了自己口语交际的水平,说话技巧和敏捷度进一步得到提升,离叶老“精于思想,富于感情、工于表达”的“会说”者的要求,不远已。
现选取学生的一次感悟:
“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感悟:至于外表穿着,或者饮食不如他人,则不必放在心上,更没有必要忧虑自卑。正如《论语》所说“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记得小学时期,……君子忧道不忧贫。
四、微拓展活动取得的实效
几个学期的实践后,学生在课堂上能说会道、机智应变,教师教学行为也发生变化,微拓展活动生发出以下效应。
1.积极性提高了,课外阅读落实了。自活动开展以来,学生除了阅读教材,还广泛阅读报刊、杂志,共享阅读信息,这样一来,知识更广泛,视野更开阔。同时,掌握了积累资料和做读书笔记的技能,良好的读书习惯养成了,读书益处获得了,有了更多的读书乐趣。
2.胆量增强了,口头表达能力锻炼了。一学期下来,有了勇气和自信心的同学们都能仪态自然地站在讲台上,用洪亮、清晰的声音,流利准确地表达自己的独到见解和感悟,畅所欲言,实现了从试试看到当众施展才华的完美蜕变。
3.观察、分析问题能力增强了,写作、演讲水平提高了。他们能从寻常细事中发现哲理;能从风土人情的社会现实,谈到自己的理想、志趣;能从讲简单的故事、笑话,到文绉绉的成语故事等。这不仅锻炼了他们观察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还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写作及演講的水平。在学生的演讲中频频爆出闪光点,让人大开眼界。
4.语文实践内容丰富了,语文拓展性活动充实了。学生阅读、写作、口语交际、搜集处理信息等语文实践得以充分展示,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听说读写,增加了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同时,解决了语文拓展性活动开展不足的危机,创设多种不同形式的语文学习活动。
5.巧妙呼应2016教育部审定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读本,多层次构建学生语言助学系统。微拓展活动的开展,紧密结合部编教材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重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重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阅读品味;注重搭建适合学生交流的平台,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自主学习能力。
6.有机引导学生通过语文实践,获得语文核心素养。语文学科的独特性在于其有很强的综合实践性,这是不容忽视的特点,随着各地各校课改的不断深入推进,语文学科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素养越来越得到大家的重视,逐步形成了综合实践体系,读和写互动、听和说融合、课内到课外,由文本学习到实践活动乃至写作。
当然,语文素养是一项长期不断的工程,它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可能通过几节专门的训练课来达成。学生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作为一种能力培养,应贯穿在平时的语文课堂教学中。
洪镇涛曾说:“所谓学习语言,主要是通过感受、领悟、积累语言材料(即吸收,其途径是听、读)和运用语言(其途径是说、写)来提高语文能力。”
诚然,笔者在微拓展性语文活动的开发与利用上,还非常稚嫩,也存在许多困惑,但笔者坚信,只要坚持,最后终能走向完美。
(作者单位:浙江省杭州市桐庐县方埠中心学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