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的创业公司都死在了第二年。
团队建设、权力斗争、公司文化、市场变化、竞争对手……
都会成为死亡的催化剂。”
生死关已过。这是新家人团队里大部分人的想法。大型少儿时尚赛事,周末亲子活动,主题冬夏令营……家长群里刷屏般的尽是赞誉和感谢之辞。品牌大型活动打开了《家人》杂志知名度,越来越多商家找上门,希望能为他们定制“有意义”的亲子活动。
绷紧弦忙碌了两年,一朝松懈,之前被忽略的那些小毛病一夜间就变成叶兆红无法再回避的大问题。她感受到公司里正弥漫着傲慢与烦躁的气氛,品牌活动部与原编辑部的小摩擦终于爆发了。
“我们是不是被边缘化了?杂志是不是没有存在的必要了?所以一切都必须让位于活动?”2015年初,3位记者同时提出辞职,“我不是来做活动的。”
不只基层员工,另一位副主编也多次与叶兆红讨论过杂志的出路与内部分工问题。尽管成立了活动部,但每到执行环节,编辑部依然要全员出动;而一年要完成60多场活动的同时还要保证杂志的正常出刊,对不断缩减编制的编辑部来说,难度太高。
“队伍大了不好带啊。”叶兆红焦头烂额的同时,活动部的问题又一波接一波:一位高管以人均高出500元的月薪条件挖走了一整个项目组;几周后,她极力想培养的项目接班人又因方案被毙接受无能,第二天递上了辞职信。
这一年的舆论热点是社会新鮮人90后。“站在公司层面考虑全局?那不是我的事。”和肯拼肯干、愿为集体利益牺牲自己的80后相比,90后更在乎自我价值的实现。
怎么管理他们?叶兆红变得暴躁易怒。
除了管理这件棘手事,还有外界的流言蜚语。圈内开始传她“逼走有功之臣”的消息,“容不得人,独断专行,连老大都敢顶撞;谋私利,想把公司变成自己的。”
渐渐的,这些话从针对个人变成针对公司。每次赛事结束后,“比赛不公平”的猜测都会在家长群里死灰复燃:“为什么是那个孩子得冠军?是不是因为她和组委会关系好?是不是背地里给了钱的?”
“《家人》杂志就是个圈钱公司”的说法也被竞争对手不断强化:赛事培训要收费,半决赛要收费,决赛要收费,参加全国总决赛还要收费,“不是圈钱是什么?”
枪打出头鸟,何况市场环境也和两三年前完全不一样了:仅在重庆,2015年就冒出了十几个少模赛事,他们的主办者许多都是在新家人平台上成长起来的合作伙伴。那种明知对方是抄袭却什么都不能做的憋屈,让团队再次团结起来:
造成这一切局面的原因是什么?因为我们停止变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