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陈正道电影作品赏析

2017-11-23 21:27赵方
戏剧之家 2017年21期

赵方

【摘 要】台湾新生代导演陈正道,是一个敢想敢做且匠心独具的影人,他有独到的电影拍摄视角与理念,喜欢新奇有挑战的事物。陈正道对于电影道具及编剧细节,甚至是影片中的插曲使用,都透露出自身对于电影美学和构图美学的共同考量。同时,陈正道的作品也表达了一系列的年轻人情感,从《盛夏光年》到《重返20岁》,有对青春美好的怀念与回忆,也有对于母爱亲情的深度考量。笔者将就陈正道导演部分代表作品进行品读和赏析,希望让更多人了解这位新生代导演,通过他的作品也能更好地感受到台湾影人的境遇,以及他们不同于内地及香港的电影风格与理念,为台湾电影进一步走入内地电影市场提出设想。

【关键词】陈正道;电影作品;电影理念;作品赏析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21-0101-02

陈正道,是一位出生于1981年的新生代台湾电影导演,他身兼编剧、制片人、艺术指导数职,有自己独到的编剧及电影拍摄视角。作为台湾新锐导演之一,陈正道个性独立,有自己的主张,中学就开始学习绘画和拍摄短片。2004年拍摄的影片《狂放》,是他的出道之作,他以第一人称的视角回忆那一段青葱岁月,一群追逐打闹的高中生,经历了学业课程的压力,学会了渐渐隐藏心事,以及闯过关卡顺利步入大学成为freshman的欣喜与雀跃。年轻的陈正道,在大三时候完成了这部十六毫米作品,成功入围威尼斯影展,为他打下最初的名气,展现了属于年轻人的不同的profligate and unrestrained 。

笔者对导演陈正道最深刻的印象,是他的个性里有台湾独有的小清新风韵,但因为和内地导演、编剧以及演员的长期合作,以及长期在内地取景拍摄影片的原因,他的性格也具有相对粗犷大气的一面,这些在他对于人物角色塑造,以及对于电影情节的设定和细节的处理,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陈正道曾感言他喜欢美丽漂亮的事物,是个迷恋电影拍摄,愿意置身于电影场景无力自拔的影人。因为年轻,他不在乎其他人的刻意眼光;因为性格里的特有文艺范,他会精心去编排摄制电影的那个场景,每一个细节都要用心处理。他拍摄过青春片《盛夏光年》、恐怖片《宅变》、悬疑片《催眠大师》、爱情喜剧片《101次求婚》等一系列类型不同的电影。你可能很难去定性他的风格,或者他拍摄电影的类型。他既是一个醉心于创作剧本的编剧,也是一位具有独特魅力的电影导演,电影对于他不是思维发展的桎梏,而是一个更大的思维发散概念与空间,他也一直在寻找不同于自身的突破,想要突破一定的极限,去实现自身的电影梦想,并把它展现给热爱电影创作和赏析的人们。

在悬疑剧情片《催眠大师》中,抛开可能学习《盗梦空间》的情节套路不论,电影的整体逻辑还是非常清晰连贯的。影片中心理医师徐瑞宁和女病人任小妍之间关于心理战术的博弈,是扣人心弦的,导演在给出一定心理暗示后,为观众提供了第一轮的思想陷落,你想的和你听到的不一定就是事实,你可能也身处谜团。导演对于一些电影道具做了意象化的处理,电影中催眠意识下的胡言乱语与心理分析时的冷静淡定相互结构,人物的心理被刻画得相当细致。现实情节的脉络与催眠情节的展开相互交织,一个密闭的空间,两个主角身份的不断互换,使整个故事的叙述张弛有度,有一定的叙事逻辑。陈正道导演在影片的美术与道具设计方面也是十分用心的,整个诊疗室的冷色调奠定了影片的叙事基调,螺旋式的陈设,也建构出一个如记忆般回旋的现实与催眠下的情感交织。影片也存在一定的缺陷,本着“天下无鬼”的大方向指导,片尾来了一个详细的解析时段,过于冗长的解密式的叙述,未能为观众留下一定的思考空间和余地。

电影《重返20岁》上映于2015年1月8日,是陈正道导演的又一部成功作品,豆瓣评分达到7.2的高分。可能有的观众会更喜欢《奇怪的她》,也就是这部作品的韩文版本。这部电影是中韩合作拍摄的作品,剧本基本上沿用了韩文版本基础设定。《重返20岁》上映首周就已票房过亿,导演及编剧对原作的改编使得影片更接地气,影片前段收获了很多的笑声,后段也让人潸然泪下。同样的奇幻设置,老奶奶的扮演者,是两部影片共同的重要因子。韩国演员罗文姬老师和中国台湾的归亚蕾老师都属于重量级老戏骨,两人对于母亲这个角色的设置都是酣畅淋漓的。

陳正道导演在设定演员服装时,色彩与样式的搭配,使得年代还原感很强,喜爱贴儿卷发的复古装束都设定得恰到好处。导演为了更加贴合中国观众的欣赏视角,在影片中添加了许多独一无二的中国元素,如影片中奶奶跳的广场舞,加深了观影者的文化认同感,增加了影片的有趣点。同时,导演对演员的角色设定也有一定的调整,区别于韩国《奇怪的她》中相对夸张的演技,《重返20岁》中,不论老戏骨归亚蕾老师饰演的奶奶,还是杨子珊饰演的重返青春的奶奶,都以含蓄婉转的表演方式,用柔性的表达方式,推助最后的情感爆发——儿子发现母亲真实身份时的幡然醒悟,舍弃爱情救护孙子的奶奶如何向儿子袒露心扉,都在安静朴实的表演中展现得更加充分、更加感人。

陈正道导演还有一部音乐概念电影值得一提——《未来》。虽然一直感言不是五月天的忠实“粉丝”,但是陈正道亦表示会喜欢他们的《拥抱》,骑车时会不由自主地哼起《温柔》,这样的旋律会徘徊在记忆中不曾离去。《未来》这部影片全长只有35分钟,却以一条清晰的主线,让观众感受到五月天的歌也许不只是让人心神激荡的旋律,更多的是经过岁月积淀后你仍然认可并为之沉迷的归途。短片对于五月天歌曲的使用,恰如其分。午后趴在课桌上,插着耳机的我们,是不是都曾错过了青春,有希望活在回忆中。

2017年4月上映的《记忆大师》,是陈正道导演的又一新作。影片中回旋式的记忆回放,以及主角错综复杂的记忆重叠,使影片情节显得扑朔迷离,为观众展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记忆烧脑大战。两位主角黄渤和段奕宏对于沈汉强这个角色的共同演绎算得上可圈可点。重载了沈汉强记忆的江丰,试图去证实自己记忆的真实性,却遭遇了隐藏在黑暗中真实的沈汉强本人的重重阻挠。导演的整体拍摄思路是完整而奇特的。童年沈汉强与杀人犯沈汉强,以及现实中身为沈sir的沈汉强,形成了强烈的反差,童年的家暴阴影,造成了沈汉强扭曲的心理,也为江丰找回自身记忆,为还原李慧兰被杀真相提供了线索和突破的路径。《记忆大师》的结局有别于陈正道导演之前拍摄的《催眠大师》,并没有对整个事件的前因后果做出过于冗长的解释性拍摄,而是将线索融入到影片的每个细节处理中,让观众带着忐忑的心情去认真发现和体味。

陈正道导演在内地拍摄取景的次数很多,呆的时间也比较长,他深入了解内地观众的观影习惯和需求之后,对剧本和影片进行大胆创作与拍摄。不论是拍摄场景、道具,还是背景音乐、演员服装,都是他会注意到的细节。在两岸合拍片潮流的驱动下,他也拍摄了不少取角于内地的影片。但合拍作品的票房都不是很佳,既没能贴近内地观众的生活形态,也没有得到台湾观众的深切认同感。相较于这些影片,陈正道拍摄的短片要成功许多,所达到的宣传效果也是出人意料的好。代表作有2010年上映的爱情短片《爱在微博蔓延时》《谎言大作战》;2014年播出《2014最美表演》;2012年上映的《小忻黑夜》,等等,都是评分不错的作品。

其实,不论是台湾电影,还是两岸合拍电影,都逃不掉一个文化不同的桎梏。如果一部影片过于执着于单方面文化的展现,就有可能会对观众的接受和认同造成一定的阻碍,从而影响影片的整体传达力。从陈正道导演的拍摄经历和影片反响,以及众多两岸三地导演的共同努力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影片對于本土文化的植根和对于外界文化的吸纳是同等重要的,从生活出发,再回归生活本质,是电影导演都希望达到的拍摄目的及理念。不管是爱情片、剧情片、悬疑片,还是动作片,需要学习和借鉴的经验是需要大量补充和练习的。

两岸文化建构的不同是两岸电影发展的局限,如果加以合理的利用,可以成为两岸合拍电影发展到新高度的绝妙跳板。内地电影文化的兼容并蓄,可以为台湾电影文化的拓展提供发展需要的大数据信息和一手发展资料。台湾电影独有的文化根基和发展历程,也会为内地电影的发展铺设与以往不同的道具。目前台湾电影的发展现状并不是很乐观,虽然合拍片不断增多,也有更多的台湾电影在内地进行拍摄和发行,但是收到的反响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主要的困境来自于两地文化的不同,以及文化沟通机制的不够完善。两岸合拍电影的发展不仅需要大政策的支持,更需要来自民间的自发的文化交流与汇通的辅助。只有深入了解彼此文化,才能为两岸电影的共同发展创造更加健康向上的发展空间,为台湾电影提供更广阔的内地电影市场,乃至华语及世界电影市场的大发展。

基于两岸合拍片的发展现状,两岸电影导演应该加强彼此间的交流与学习,不能固步自封,也不能照搬照抄。台湾导演可以学习香港导演近年来的一些成功“北上”经验,丰富自身的拍摄阅历,弥补自身的不足。内地导演为了能拍出更适合两岸观众共同欣赏的影片,也应该设身处地去感受台湾当地的风土人情,不能单纯为台湾电影定性,台湾电影不只有小清新和文艺范,它们也在不断发展与革新,也渴望得到发现与展示,被更多人所接受、所了解、所认同。在立身于本土文化的基础上,两岸合拍片导演仍可以从其他国家电影导演的作品及理念中,学习、发现、总结,并进行自身的创新与发展。李安导演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里,就有对好莱坞经典拍摄技巧与拍摄理念及方式的运用,使得影片的整体观影效果更加波澜壮阔。

两岸合拍电影在内地与台湾共同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促进下,已渐成时尚,必将获得更多人的关注与投入。电影是人们情感输出与接受的重要方式与载体,人们通过电影的拍摄与观看,得到情感及彼此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两岸电影关系中存在着竞争,但就中国外部电影大潮流而言,又是合作的关系。希望两岸合拍片的不断发展,可以更好地促进两岸人民对于文化的交流,以及自己情感的共鸣与交织。

参考文献:

[1]张恂.论海峡两岸合拍电影的概况与发展前景[J].当代电影,2012,(8):102-103.

[2]聂伟,冯凝.两岸电影合拍:产业竞合与文化交往[J].电影新作,2012,(6):9-14.

[3]孙慰川.改革开放30年海峡两岸的电影交流与合作述评[J].当代电影,2008,(1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