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爱银
(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系 福建福州 350007)
住宅套内空间配置对策研究——以保障性住房为例
叶爱银
(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系 福建福州 350007)
保障性住房在建成使用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居住人数会发生变化,对保障性住房套内空间配置就会有新的要求。文章主要对提高住房套内空间布局灵活性、适应性等进行研究,分析了住宅的套内空间配置设计,总结出保障性住房提高空间利用率的技术实现措施,促进保障房带来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保障性住房;居住标准;装配式住宅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政府不断地加强社会保障,推动住房保障安居工作,在解决低收入群体的居住问题上加大力度建设大量保障性住房。保障性住房是政府主导开发建设,为解决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问题而建设的带有一定福利性质的特殊住房[1]。保障性住房的居住对象主要面向低收入群体,他们在入住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家中居住人数会发生变化,且大多无力重新购置更宽敞的住房。原有的空间格局不能满足使用要求,会给生活带来很多不便之处。基此,对保障性住房的套内空间布局进行研究,综合考虑家庭各个阶段对住房空间的需求,力求在平面布局的设计上满足适应性和灵活性的特点,构建一个弹性的空间,并遵循实用、经济、卫生、方便、安全兼顾美观的要求,促进空间的利用最大化,旨在通过住房平面的弹性布置,最大限度地满足这部分群体在人生不同阶段对住房空间的需求。
1.1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和居住基准
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在套内空间配置设计上不仅要考虑人们的生活习惯、生理和心理因素,还与当前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息息相关。随着这些年我国经济稳步增长,政府加大对保障性住房的投入力度,并不断地提高保障性住房的建设标准。从对低收入阶层的人文关怀和社会发展角度出发,保障性住房建设标准的提高,有利于低收入群体实现安居乐业和追求美好未来的愿望,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但保障性住房毕竟是政府主导的带有一定福利性质的住宅,是有别于依托市场销售的商品房,因此,保障性住房需要依据一定的建设标准,也就是居住基准。所谓居住基准是符合人的居住条件的最低标准。居住标准首先是居住权的一种量化体现。世界卫生组织(WHO)的住房健康专家委员会指出:“为住户提供安全、结构坚固、合理维护和独立自足的住房单元,是健康的居住环境的基石之一。每个住房单元至少应提供充分的房间数、建筑面积和体积,确保起居和卧室不过度拥挤,房间的分割要求除夫妻以外的异性青少年和成年人分室居住。”[2]住宅基准的确定有利于保障性住房对户型面积的确定,并进而实行不同标准的套内空间的分配。
1.2住宅居住标准
世界上对住宅居住标准的界定区别较大。在欧美各国,如果建筑设计面积标准低于政府规定的标准,直接不予建造许可。在欧美各国一般规定住宅不仅具有卧室、卫生间、专用厨房(能在其中就餐)、而且起居室、浴室、储藏室等需符合住宅建设标准的要求。并且,各个房间不得低于其规定的最低面积标准。这些面积都是不包括墙体的净面积。
我国除了出台最低住宅面积标准,还根据所在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居民的居住现状、当前的产业和土地政策等制定最低卫生标准,如对日照、采光、通风、排污等都有一定的要求。并且,标准的制订随着时间的推移,相关因素的改变还做相应的调整。本文主要探讨关于住宅居住面积基准的问题。
虽然经济取得长足的发展,但现阶段我们还属于发展阶段,因此在保障性住房的建设上以满足居民健康文明的生活最基本的要求为主要基准。每套住宅应设卧室、起居室(厅)、厨房和卫生间等基本空间以满足日常的使用需求[3]。根据国标《住宅设计规范》GB50096-2011规定,由卧室、起居室(厅)、厨房和卫生间等组成的住宅套型,其使用面积不应小于30m2;由兼起居的卧室、厨房和卫生间等组成的住宅最小套型,其使用面积不应小于22m2,并且对每个使用空间的面积都做出了详细的规定。如:双人卧室的最小使用面积为9m2;单人卧室的最小使用面积为5m2;起居室(厅)的使用面积不应小于10m2等[3]。在规范中还对厨房、卫生间等使用空间的使用面积都做了详细的规定。对于低收入人群而言,基本空间的布置应充分体现实用性的特征,在满足居住基准的前提下,再对功能进行拓展。
1.3保障性住房套内空间配置研究
保障性住房目前主要是指政府为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所提供的限定标准、限定价格或租金的住房,一般由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政策性租赁住房、定向安置房等构成。对保障性住房的研究包括选址、建设等。保障性住房是政策性住房,住宅面积一般较小。本文针对保障性住房中的住宅套内空间配置进行研究,以满足低收入人群在家庭人口发生变化时的需求。保障性住房中的住宅套内空间配置主要研究住宅套内空间配置的合理性、灵活性、适应性和多样性的要求,以及住宅的套内空间配置的技术实现。
2.1住宅套内空间配置的合理性
通过对低收入人群进行访谈,可以归纳出他们对空间的需求。低收入人群最主要的需求是对个体空间的需求,即要有独立的卧室。很多低收入家庭由于住房面积小,居住人口多造成卧室数量不够,改善前很多起居空间也兼卧室。因此平面布局的重点是满足独立的个体空间,个体空间也可以带起居功能。对于很多商品房所设计的起居空间作为聚会点的重要性不存在。对于其它空间的要求,也必须考虑到满足生活最基本的需求。每套必须设置独立的厨房和卫生间,家庭成员共同交流的空间可以将起居就餐区域结合在一起,形成共同生活的重点。这样既保证了私密性,又可以促进家族成员之间的共享交流。
2.2住宅套内空间配置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保障性住房是带有一定福利性质的住宅,对面积有一定的标准,一般来说面积较小。那么在面积有限的情况下如何满足一个家庭的使用要求。一个家庭入住后随着时间的推移,有可能从单身到结婚,再有了小孩,或者父母接来同住等不同时间段的生活模式。这就不断对住宅的使用功能提出新的要求。要求住宅空间具备一定的适应性和灵活性,能够满足使用者在不同阶段空间需求,适应当时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模式。
住房作为一种消费品,要能最大程度地满足人们的居住需求。用户对不同阶段空间需求要求住房要有较强的灵活适应能力。其体现在具体的布局利用上能够具备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如作为共享空间的起居室根据需求要能在较小耗费下转为个人用房,一个较大的空间可以根据需求分隔出两个独立的空间出来,起居空间、书房、卧室可以较好地切换等。本文以这些户型为例进行了探索,图1中的户型组成为1个卧室1个书房1个客厅1个餐厅1厨1卫,完全能够满足2口之家的居住需求。随着家庭人口的增多,需要将书房改成卧室来满足3口之家要求,如图2所示。或者将图1中的客厅改成卧室,书房改成小厅,如图3所示。当家庭人口达到4~5人时,如图4所示,需要把原有的小厅和书房均改成卧室。当人口继续增多,需要将主卧再隔出一小间卧室,将空间最大程度地利用,如图5~图6所示。室内空间可以根据不同需求进行合理安排,把居住空间设计成一个弹性的空间,实现空间利用最大化。
图1 2口之家户型图
图2 3口之家户型图一
图3 3口之家户型图二
图4 4-5口之家户型图一
图5 4-5口之家户型图二
图6 6-7口之家户型图
2.3住宅套内空间配置的多样性
保障性住房在面积有限的情况下,通过对居住空间的精心设计可以尽量赋予住宅的每一个空间更多的功能。这也是解决中小套型的保障性住房居住空间不足的有效途径。卧室的功能不仅仅局限于睡卧,也可以提供起居,作为工作空间;儿童房除了可以睡卧,可以作为儿童学习的场所,当孩子有玩伴来家里作客,儿童卧室又可成为非常活跃的日常起居空间。书房可以兼具客房的功能;餐厅在非吃饭的时间也可以作为敞开式书房来使用;厨房除了具备烹饪的功能,随着家电厨具的的现代化,大大减少了油烟的产生,厨房可以从一个封闭的空间敞开成一个家庭成员各尽所能、准备食材、互助合作、情感沟通的空间。阳台的功能更是由最基本的洗晾晒、储藏到更多样化的功能如工作、读书、休闲甚至于在阳台进餐。
2.4保障性住房套内空间具体配置建议
保障性住房之住宅套内空间配置在满足住宅居住标准前提下,能够有独立卧室和共同交流空间。随着家庭人口的变化,住宅空间能够适应当时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模式,灵活多变。充分挖掘住宅套内空间的功能,具备多样性的特征。
3.1现浇整体式住宅
现浇整体式住宅即所有构件采用现场支模板,现场浇筑混凝土,现场养护。这样整体性好,刚度大,抗震抗冲击性好,防水性好,对不规则平面的适应性强,开洞容易,但需要大量的模板,现场作业量大,工期也较长。现浇整体式住宅套内空间配置的技术实现,可以通过可动隔墙和隔断,活动门的设置及活动式家具的应用来实现。
3.1.1可动隔墙和隔断
居住空间可以根据家庭人口的弹性要求对空间的进行合理改变,斯蒂文·霍尔于1991年完成的福岗香椎集合住宅对居住空间的变化进行探索,在住宅平面中设计了日本传统灰空间的“铰结空间”,以轴转式可动隔墙来分隔空间。白天的生活空间通过隔墙的转动变化,晚上就成为了卧室[4],实现了根据家庭的长期结构变化增减房间数目的要求。另外,对较小的户型而言,隔墙和隔断可以采用玻璃材质,可以实现空间视线的延伸,那么空间感自然而然就扩大了。
3.1.2活动门的设置
在空间有限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活动门的设置打破区域间的间隔。推拉门、转门和折叠门等活动门搭配不同材料和造型,通过敞开和闭合可以形成开放和封闭的空间,不仅能够加强采光,而且能够塑造灵活的空间。由此形成的半开放式的空间可以兼具两种功能,既可独立也可开放。
3.1.3活动式家具的应用
活动式家具可以理解为家具自身灵活性设计和家具在居室空间中的灵活布置。家具的灵活性设计主要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其使用功能。如一柜两面的收纳展示区,双面柜的使用,将床、书桌等隐藏在柜子中制作成组合式家具,伸缩式家具等。家具在居室中进行灵活布置不仅可以实现良好的收纳功能,而且可以对空间进行良好的界定。活动式家具的应用也为空间的灵活性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
3.2装配整体式住宅
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技术是装配式住宅技术的一种,简称PC结构[5]。装配式住宅是指由预制的混凝土结构、钢结构、木结构等基本结构构件,外墙板、内墙板、室内厨卫整体设施等非受力构件及建筑部品等在工厂生产加工,现场组装成的住宅[4]。预制内墙板、室内厨卫整体设施等工业化生产构件形成工业化内装集成技术体系,为住宅内部装修提供了工业化生产的整体解决方案。住宅内部装修要求装配式住宅主体施工精度达到工业化的标准。
(2)集料。粗集料选用玄武岩,表观密度为2.929g/cm³,压碎值为12.1%,磨耗值为13.6%,磨光值为42BPN,吸水率为0.8%,针片状含量为12.7%。细集料选用机制砂,表观密度为2.869g/cm³,表观相对密度为2.877g/cm³,砂当量为83.1%。矿粉选用石灰岩矿粉,表观密度为2.665g/cm³,表观相对密度为2.67g/cm³,含水量为0.1%,亲水系数为0.7。
3.2.1装配式住宅的发展
我国香港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经历了大规模的住宅增长需求,香港公屋是香港特区政府倡导建设的保障性住房,至今还有一半人口仍居住在公屋里。香港公屋的建设积累了很多的经验,采用了标准化设计,大力推广预制装配技术,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我国大陆地区的社会保障房建设可以借鉴香港特区的公屋经验,促进装配式住宅建设的发展。据Y.H.Chiang,H.W.E.Chan以及K.L.L.Lok 调查香港的装配式住宅体系的应用情况发现,到2002年,公司项目中混凝土总量的17%采用预制构件[6]。A.Tam也通过调查发现香港装配式住宅体系中应用最多的预制构件有预制整体厨房、预制整体浴室和内外墙板[7]。另外,装配式住宅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历程,由以楼梯、阳台等非受力构件预制,受力构件为现浇到部分预制,到装修及部分非受力构件可以按需求方便更换,如室内厨卫整体设施,卫生间应用同层排水技术等。现在提出实现随着居住人口的变化内部空间组合可以实现自由可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住宅产品。
3.2.2装配式住宅的特点
装配式住宅建筑主体和内装材料可以实现模数化生产,实现基于居住功能需求的一体化设计。所有住宅装修所用到的内隔墙等部品部件,均可以进行模数化分解,在工厂中进行生产,然后再运到现场统一组装。这种装配式的作法,可以大大减少人工成本、缩短工期、提高效率以及节能、节材、安全环保。并且,装配式住宅的内装系统可以实现管线分离式安装,便于后期维护管理。
3.2.3装配式住宅有利于套内空间配置的灵活性
装配式住宅的内隔墙是在工厂中进行生产,再运输到现场组装的。与在现场砌筑施工的隔墙相比较,现场砌筑施工的方式是湿式施工,需要养护周期,并且存在质量容易受到技术工人的操作水平的高低和施工温度、湿度等环境的影响,容易发生质量问题,并且存在噪声、粉尘等环境污染。而装配式住宅的施工构件则是已经在工厂生产好,运到现场来组装施工,这是一种干式施工方法,能够有效地解决传统湿式施工方法的问题。其最大的优点是安装拆卸方便,所花费的成本较低,便于用户随着生活需求的变化对空间进行改造,有利于套内空间配置的灵活性。
目前建筑业的建造方式以现场浇筑为主,装配式建筑的发展水平较低。装配式建筑相比于现浇整体式建筑有利于节能减排,减少环境污染、提升建筑的质量安全水平和劳动生产率,并且有利于住宅套内空间配置的灵活性。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鼓励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各地也相继出台政策推进装配式建筑的发展,促进建筑产业转型升级。保障性住房作为政府的一项重要民生工程,值此契机,制定政策促进装配式建筑在保障性住房中的建设比重,有利于促进建筑业与信息化工业化深度融合、培育新产业新动能。
保障性住房的建设是保障民生,实现“居者有其屋”的一项重要的工程,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幸福。保障性住房是带有一定福利性质的住宅,其建设在满足基本需求的前提下有一定的建设标准,特别是对面积有一定的限制。对于每个家庭而言,在其不同的阶段对居室空间有不同的使用要求。本文在基于住宅设计规范标准的基准面积的前提下,对住宅套内空间配置的合理性、住宅套内空间配置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住宅套内空间配置的多样性等进行设计分析,并对整体式住宅和装配式住宅的套内空间配置的技术实现进行阐述,多方面地对保障性住房的空间的配置进行探索。
随着建筑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装配式住宅的发展也为空间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大的灵活性和技术保障。基此,如果在保障性住房的平面设计前就能考虑其内部空间的灵活使用要求,并在使用阶段提供给用户作为空间的组织参考,就能大大提高空间的使用效率,带来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1] 翁清,孙智英.我国保障性住房的供应模式探析[J].发展研究,2009(4): 67.
[2] R.Nitsche.Internationale Bauausstellung Berlin 1987 Project Report.Felgentreff& Goebel Gmb H,Berlin.1991.
[3] GB50096-2011住宅设计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4] 斯蒂文·霍尔.现象学特征[J].华中建筑,2008.
[5] 魏国平,朱建平.装配式住宅发展研究[J].建筑,2011(24): 54.
[6] Y.H.Chiang,H.W.E.Chan,K.L.L.Lok ,Prefabrication and barriers to entry-a case study of public housing and institutional buildings in Hong Kong,Habitat Internatiional 30(3)(2006)482-499.
[7] A.Tam.Advancing the cause of precast construction in Kwai Chung, Hong KongEngineer,2007,35(11):9-11.
ResearchonCountermeasuresofhousingspaceallocation——Takeaffordablehousingforexample
YEAiyin
(Department of civil engineering, Fujian Polytechnic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Fuzhou 350007)
After the completion of the use of affordable housing,As time goes on,The number of people living will change, there will be new requirements for the layout of affordable housing.This article mainly conducts the research to improv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housing layout flexibility and adaptability of space, analysis of the design of residential space allocation, The technical measures to improve the space utilization ratio of indemnificatory housing are summarized, to bring greater economic and social benefits.
Affordable housing; Living standard; Assembly house
TU2
A
1004-6135(2017)11-0026-05
叶爱银(1979.5- ),女,讲师。
E-mail:532567644@qq.com
2017-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