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红艳,张 乐,范志平,张红云
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扣眼钝针穿刺隧道构建的策略
吴红艳,张 乐,范志平,张红云
扣眼钝针穿刺;锐针穿刺;隧道;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
自体动静脉内瘘为维持性透析患者提供了充足的血流量,是保持高品质透析的“生命线”,是其血管通路的最佳选择,对动静脉内瘘采取何种科学有效的穿刺,尽可能地延长内瘘的使用寿命,保护血管资源一直是我们探求的目标。该研究对30例血液透析患者内瘘实施扣眼钝针穿刺,与锐针穿刺相比,凸显钝针穿刺的优越性;钝针穿刺的首要条件是建立穿刺隧道,该文旨在研究构建皮下固定隧道与隧道维护使用的技术要点,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采取自身前后对照方法(绳梯式锐针穿刺组简称锐针组、扣眼钝针穿刺组简称钝针组),选取笔者所在医院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30例为研究对象,男17例,女13例;年龄28~82岁。其中慢性肾炎8例,高血压肾病13例,糖尿病肾病4例,其他5例。内瘘使用时间0~6年,每周透析2~3次,4 h/次,透析液流量500 ml/min,血流量200~300 ml/min;建立隧道阶段用16 G普通内瘘穿刺针即锐针,隧道维护使用阶段用钝针穿刺。锐针组用锐针穿刺。
1.2 方 法
1.2.1 钝针穿刺点的选择 评估血管,动脉穿刺点距离内瘘吻合口距离>5 cm,离心穿刺;静脉穿刺点距离动脉穿刺点的距离>8 cm,向心穿刺,如内瘘条件差,穿刺点可选在两条血管上,远离吻合口穿刺,首次穿刺点即为隧道的入口处。
1.2.2 钝针穿刺方法 彻底除痂,遵循 “五同”原则,即在原“三同”(同一进针点,同一角度,同一深度进针)[1]的基础上,再加“二同”(同样的内瘘侧手臂放置位置,同样的止血带使用条件)。建立隧道阶段期,穿刺者左手拇指固定皮肤及血管,右手握住锐针的两翼 (针的夹子为打开状态),针尖钭面向上,宜徐徐进针,进入血管后降低角度平行轻轻向前推进少许;锐针穿刺8~12次后建好固定隧道;进入隧道维护使用阶段,穿刺者左手拇指固定皮肤及血管,右手握住钝针(针的夹子为打开状态)两翼后的针柄部,沿隧道轻轻旋转捻入隧道滑入血管内,进入血管后降低角度平行轻轻向前推进少许。锐针组由护士用锐针采取绳梯式穿刺,两次穿刺点的距离为 0.5~1.0 cm。
1.3 判断隧道成功建立的标志 当锐针穿刺8~12次(糖尿病患者多3~5次)后,锐针穿刺针无阻力感,组织隧道与血管瓣成形后,可形成完整的穿刺隧道,就可使用钝针穿刺。穿刺时,钝针轻轻滑入血管,无阻力感;有的穿刺点形成凹洞。
1.4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钝针组在剧痛、渗血、皮下血肿的发生率均低于锐针组,穿刺点感染的发生率两组无差别。见下表。28例患者顺利建立隧道并维护使用良好,2例失败,其中1例在建立隧道时穿刺点出现硬结,又另选穿刺点再次出现硬结,退出建立隧道;1例隧道形成后钝针穿刺困难,改为锐针穿刺,待再次隧道形成后仍钝针穿刺困难,此后改为绳梯式锐针穿刺。见表1。
表1 钝针组和锐针组并发症的比较
隧道是指采用“五同”原则穿刺后,在穿刺点、皮下及血管间形成一条固定的隧道,钝针穿刺是钝针沿固定的隧道轻轻滑入血管,此法减轻患者穿刺痛苦,渗血及皮下血肿率均显著减低,并且内瘘狭窄,动脉瘤等并发症减少[2],对内瘘血管长度要求不高,穿刺点固定为两点,外表美观,故日益广泛应用于临床,使越来越多的患者受益。该研究钝针组与锐针组在感染的发生率无差别,得益于预防感染的干预措施落实有力。实施钝针穿刺首要、最重要的条件是建立皮下固定隧道,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掌握建立固定隧道的技术要点,做好隧道形成后的维护使用,才能确保钝针穿刺顺利安全的实施。
3.1 建立隧道前的准备工作
3.1.1 患者的准备 主要由护士长和责任护士负责与患者及家属进行充分有效的沟通,详细讲解内瘘对生命的重要性、钝针穿刺有关知识、不同于锐针穿刺法的优越性,选择钝针穿刺的必要性,激发患者积极主动参与配合;指导患者保持内瘘侧肢体及穿刺处清洁干燥,预防感染落实宣教;控制透析间期体重的增长,因为体重增长过多会引起隧道的移位和血管壁入口位置的改变。
3.1.2 穿刺组人员的配置 成立钝针穿刺组,由技术娴熟经验丰富的护士组成,护士长组织实施督导、统筹安排,组员要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分管患者时一人任主穿刺者,配有副手,保证主穿刺者因故不在时,也能顺利穿刺。在建立隧道阶段,穿刺角度产生的细微差别,可使隧道增大而出现渗血,即使是同一穿刺者,也可能会出现细微的偏离隧道,因此要求固定专人穿刺,并做好记录;在隧道形成后的维护使用期,相对固定护士,完善交接班,免护士操作差异,造成穿刺困难。
3.2 建立隧道的技术要点
3.2.1 选择穿刺点,评估血管 观察内瘘血管皮肤是否完整,有无红肿、硬结、皮疹,内瘘是否通畅,内瘘是否成熟、血管扩张均匀、表浅[3],摸清血管的弹性及走向,确定动脉穿刺及静脉穿刺点。本组隧道形成后钝针穿刺困难1例,由于触摸到的血管均隆起,只能选择隆起较低点为穿刺点,建立隧道时无异,但钝针穿刺困难,后改为锐针穿刺,此点值得借鉴。
3.2.2 除痂技术 首次确定的穿刺点即为皮下固定隧道的入口处,以后每次穿刺时,先除掉此点的痂皮然后穿刺,不宜再改变穿刺部位,穿刺前要除掉两个穿刺点的痂皮。在透析当日先清洗内瘘侧肢体,可热敷20~30 min再来透析;透析治疗前除痂时,用较湿的吉尔碘棉纤浸润痂皮,并以穿刺点为中心消毒,根据痂的大小选用5.5-0针头或7-0针头,针头斜面指向痂皮中心,轻轻剔除;若有痂皮连着不掉,勿用手和镊子强行拉扯掉,应用洁尔碘棉纤反复擦拭,直至痂皮去掉为止;若透析日前痂皮已掉,穿刺点覆有薄膜,此时应小心清除,此膜不易除去,又极易损伤周围组织;剔痂困难者,先用洁尔碘棉纤湿浸几分钟至15分钟,这时再行除痂则容易的多。总之,细心操作,以免影响穿刺及损伤周围组织,彻底除痂后,再次消毒后穿刺。
3.2.3 遵循“五同”原则穿刺 穿刺时患者取舒适平卧位,保持“二同”:即保持内瘘侧手臂每次要放置于相同的位置,因为不同的体位位置,会引起穿刺点与血管走行关系的变化,即皮下隧道路线的改变,钝针穿刺不能滑入血管;保持同样的止血带使用条件,无论扎与不扎止血带,条件要统一,避免血管充盈程度不一样,而引起内瘘血管瓣膜位置的变化;建立隧道阶段期,穿刺者握住锐针的两翼,针尖钭面向上,改变以往快速进针的习惯,宜徐徐进针,采用“三同”即同一进针点,同一角度,同一深度进针,进入血管后降低角度,平行轻轻向前推进少许,再妥善固定。
3.2.4 相关问题 在皮下隧道形成期锐针切割隧道,常易引起隧道增大而出现穿刺点周围出现渗血现象,密切观察,及时处理,可在穿刺点的创可贴/输液贴之上,用无菌纱垫压迫,压力以不影响血流量及患者无不适为宜;并做好患者的解释工作,解除其顾虑。
3.3 隧道形成后的维护使用
3.3.1 除痂技术 在建立隧道阶段期除痂技术的基础上,若穿刺点处有凹洞,一要注意除痂要彻底、尽量痂皮完整,二要注意勿伤周围组织,三要加强局部消毒;若有多年绳梯式穿刺史的患者穿刺点愈合良好,极易除痂,痂皮脱落后穿刺时往往易与周围皮肤过去的穿刺点混淆,以致扣眼穿刺点不易判断,一方面要牢记穿刺点的位置,另一方面应在穿刺点周边定一参照物,同时与患者有效沟通,有助于定穿刺点。
3.3.2 穿刺技术 进入隧道维护使用阶段,仍遵循“五同”原则,不同之处是穿刺者手持钝针的两翼后针柄,以同一进针点,同一角度,同一深度进针,沿隧道轻轻旋转捻入隧道进入血管内,动作轻柔,切忌强力进针,严禁用力反复向前试穿刺,以致破坏已建立好的皮下隧道,造成以后穿刺困难;钝针穿刺遇到阻力后,略改变角度或调整方向,若仍不能进针者,改用锐针在原隧道穿刺,直至隧道重建。
3.3.3 预防感染 反复消毒穿刺处,消毒、除痂、消毒,消毒穿刺点时稍用力,彻底消毒,以防隧道感染;做好充分的宣教工作,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内瘘自我护理时,透析后24 h内穿刺点勿浸泡于水中,超过24 h内瘘侧上臂方可热敷,穿刺点要及时擦干,保持清洁干燥,其间不要刻意除掉痂皮,在透析当日可热敷20~30 min再来透析,洗净内瘘侧手臂。除痂时要仔细小心,勿损伤到周围的皮肤组织,增加感染可能,对穿刺处以无或最小的损伤除痂;除痂不彻底,痂成为多个碎块,带污的碎块在穿刺时容易污染针头;严格地执行无菌操作技术,规范消毒,直径>10 cm,穿刺处消毒液待干后穿刺。
成功建立隧道是实施钝针穿刺的关键,掌握建立隧道的技术要点,做好隧道形成后的维护,能保障扣眼钝针穿刺的顺利实施、延长内瘘的使用寿命,提高血透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长期生存率。
[1]邹丽华,杨 柳.三种内瘘穿刺法在血液透析患者中应用效果比较[J].齐鲁护理杂志,2015,21(14):21.
[2]邓琼丽,朱阳月,邓秀丽,等.钝针扣眼穿刺法在动静脉内瘘差血透患者的护理应用[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25(8):148.
[3]向 晶,马志芳,肖光辉.血液透析用血管通路护理操作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25.
R473
B
10.14172/j.issn1671-4008.2017.09.029
450007河南郑州,解放军153医院血液净化中心(吴红艳,张乐,范志平,张红云)
[2017-01-11 收稿,2017-02-13 修回] [本文编辑:吴 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