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飞龙,马 燕
神经电生理检查评价重度特发性面神经麻痹预后的价值
宋飞龙,马 燕
重度损伤;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神经电生理检查;预后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是常见病、多发病;其机制是茎乳孔内面神经非特异性炎症导致的周围性面瘫,以急性进展的面部表情肌麻痹为主要临床表现,病因未完全阐明,一般预后较好,但有极少部分患者在积极内科治疗后恢复差,遗留严重后遗症,造成严重生理和心理伤害。笔者所在医院康复医学科对重度损伤的特发性面神经麻痹不同治疗阶段,给予神经电生理检查分析评价临床预后,探讨重度损伤的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常规内科治疗疗效分析。
1.1 一般资料 2012年3月—2014年6月在笔者所在医院神经内科与康复医学科诊断、治疗2~4周的特发性面神经麻痹[1],并根据1984年国际上采用的面神经麻痹严重程度分级标准[2]符合Ⅴ、Ⅵ级的重度损伤的特发性面神经麻痹20例,其中Ⅴ级2例,Ⅵ级18例;男 8例,女 12例;年龄 16~70岁,平均(38±3.5)岁。左侧特发性面神经麻痹14例,右侧特发性面神经麻痹6例;规范治疗12~24周以上。均为一侧性面瘫,排除外伤、Guillain-Barre综合征、中耳炎、乳突炎、腮腺炎、肿瘤等继发引起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1.2 治疗方法 20例重度损伤的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均采取内科综合治疗;急性期(1~2周)给予激素、脱水剂、营养神经、活血化瘀、中医中药及物理因子治疗;1~2周后采用针灸、运动疗法、面瘫康复训练歌、电子生物反馈治疗等。
1.3 检测方法 应用丹麦维迪公司生产Keypoint肌电图仪进行检测,检查者在室内温度保持20~25℃安静环境中,体表温度在32~35℃中进行检测。肌电图检查采用同芯圆针电极分别检测健侧与患侧的额肌、口轮匝肌、鼻旁肌;观察插入电位、肌松弛时自发电位、用力时运动单位电位的波形、时限、波幅及最大用力收缩时募集电位;比较如下结果:(1)面神经运动神经传导速度(NCV)检查,MCV采用表面电极刺激面神经,刺激点在耳前与耳后,表面电极记录在额肌,重度损害的电生理指标为MCV减慢≥40%以上或未引出波形。(2)患侧M波波幅均明显低于健侧或正常值的70%以上。(3)潜伏期明显延长。
1.4 面神经功能恢复的疗效评定标准 根据1984年国际上采用的面神经麻痹严重程度分级标准,治疗后疗效评价标准:Ⅰ级为痊愈;Ⅱ级为显效;Ⅳ、Ⅴ、Ⅵ级患者治疗后达Ⅲ级为好转;治疗24周后仍留在Ⅳ级以上为无效。
1.5 统计学分析 所用检测值均参考汤晓芙所测的正常值[3]进行比较: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正常值-2.58 标准差(x-2.58s)为减慢;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x×70%者为降低;潜伏期延长>正常均值+2.5个标准差(x+2.5s);面神经功能恢复比较采用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面神经电生理检测 20例重度损伤的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的患侧面神经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潜伏期、复合肌肉动作电位(M波)平均值如表1。以下各参数结果在治疗4、12、24周后肌电图检查对比结果与正常值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不同治疗时间后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1。
表1 20例患者的神经电生理检测各参数结果与正常值比较
2.2 临床疗效的比较 20例患者经治疗4、12、24周;根据面神经麻痹严重程度分级标准评价面神经功能恢复与治疗前比较无显著改变(P>0.05)。见表2。
表2 20例患者不同治疗时间的临床疗效(例)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又称面神经炎,是指茎乳突孔内急性非化脓性炎症,引起一侧面部表情肌突然瘫痪的疾病,其病因未完全阐明,与风寒、病毒感染、自主神经功能不稳等因素有关,可引起局部神经营养血管痉挛,导致缺血、水肿;由于面神经管仅能容纳面神经通过,面神经发生水肿必然导致面神经受压缺血改变;病理表现为炎性细胞浸润、神经髓鞘溃变、轴突水肿变性,严重的轴突水肿变性可使神经元的胞体坏死,轴突变性可使其髓鞘崩解、破坏,严重的脱髓鞘病变经常导致轴突的继发性变性[4],从而导致面神经功能难以恢复。
重度损害的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经积极内科综合治疗6个月后大多数面神经功能还在Ⅳ、Ⅴ、Ⅵ级,较治疗前没有明显改善,具体原因不明确。但患者的年龄、有无重度感染、有无营养不良、病变程度、是否伴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因素与面神经功能预后有关。神经电生理检查是目前面瘫最好的客观定量检查方法[5],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早期由于面神经水肿、脱髓鞘致神经传导速度减慢,表现为面神经运动传导速度减慢、M波波幅降低、潜伏期延长[6]。该组20例重度损害的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经电生理检查发现,患侧面神经运动传导速度较正常明显减慢≥40%,患侧M波波幅较正常明显降低(下降70%以上),潜伏期明显延长;可作为面瘫预后的判断指标;运动神经传导速度的减慢、远端潜伏期延长代表神经损害主要为脱髓鞘病变,预后较好,而波幅的下降反映轴索的损害,特别是下降70%以上,表示轴索损害严重,提示预后较差。20例重度损伤的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经临床证实,面神经功能未见明显恢复,且大部分面神经功能级别为Ⅴ、Ⅵ级。还需进一步探讨重度损伤的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有效的临床治疗方法,并以神经电生理为临床诊疗及预后提供客观依据。
[1]王维志.神经病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81.
[2]廖鸿石.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1559.
[3]汤晓芙.神经系统临床电生理学:下[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35-47.
[4] 丁正同.周围神经病[J].中国临床神经科学杂志,2008,16(6):636-637.
[5]王惠玲,斯 琴,邓佩琪,等.肌电图及神经传导测定对评估面神经炎预后的价值[J].临床神经电生理学杂志,2006,15(2):125-126.
[6]彭更生,于青云.特发性面瘫肌电图及面神经传导速度的观察[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0,26(3):186.
R745.12
B
10.14172/j.issn1671-4008.2017.09.015
454850河南省温县人民医院(宋飞龙);454010河南省新乡市中心医院(马燕)
[2017-01-18 收稿,2017-02-16 修回] [本文编辑:吴 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