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霞
(许昌学院旅游文化资源规划开发研究所,河南许昌 461000)
·休闲农业·
济源市观光采摘旅游效益构成分析*
刘 霞
(许昌学院旅游文化资源规划开发研究所,河南许昌 461000)
目的以河南省济源市为研究对象,探究济源市观光采摘旅游的效益构成,并针对发展中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以期促进济源市观光采摘旅游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方法文章采用统计数据分析法和文献分析法。搜集济源市观光采摘旅游相关的数据,分析其对济源市经济、文化等各项发展带来的影响,详细说明济源市观光采摘旅游效益构成。结果2008~2015年,济源市观光采摘旅游的人数占旅游总人数比例的年平均增长率41.03%,收入占旅游总收入比例的年平均增长率44.41%; 星级酒店数量减少5个; 果蔬种植面积和产量年平均增长率为2.41%和3.90%; 此外,济源市农产品销售渠道拓宽,消耗能源和排放污染物数量减少。2010~2015年,济源市就业人员年平均增长速率5.83%,失业率减少0.50%,文盲率下降0.07%,大学及以上学历人数增长3.80%。51.4%的游客认为观光采摘旅游等生态休闲旅游增强了自己的环保知识。结论济源市观光采摘旅游效益主要由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构成。经济效益方面:政府和居民收入提高,当地旅游业发展水平提高,农业种植结构得到改善,农业种植效益得以提高,农产品销售渠道得以拓宽; 生态效益方面: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社会效益方面:当地居民的就业率和文化素质得以提高,社会大众的环保意识得以加强。在以后的观光采摘旅游发展过程中,应发挥当地特有的文化优势并注重提升自我,采取针对性措施解决现存问题。
观光采摘旅游 休闲农业 旅游效益 效益构成 济源市
观光采摘旅游是指发生在城市郊区或乡村地区,以乡村独有的生产形态、自然环境和风俗习惯作为旅游吸引物,引导城市旅游者到乡村地区进行观光、品尝、采摘、收获、求知等于一体的一种旅游活动。它是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乡村休闲旅游方式,归属于乡村旅游中的农业旅游大类。农业旅游是农业与旅游业相融合的产物,既具有农业的特征,也具有旅游业的内涵[1]。从本质归属上,观光采摘旅游是一种农业节事旅游活动,把生产与服务进行有机的交融和联系,达到农事生产为旅游服务,旅游服务促进农事生产的目的[2]。
19世纪30年代,农业旅游开始在欧洲流行。20世纪中后期,欧美地区出现了具有观光职能观光农园,标志着观光农业旅游这一新型交叉产业的产生。其后,观光农业在日本、台湾等地得到充分发展[3]。20世纪80年代,国外观光采摘旅游开始大规模的发展,并陆续出现了研究探讨采摘游的书刊文章。产业革命以后,由于工业发展带来的城市膨胀、环境污染、人口爆炸、工作压力等问题,使得生活在城市的人们倾向于去偏僻和风景秀丽的农村旅游,这就是乡村旅游的早期形态[4]。
我国地域广阔,自然景观差异性显著,乡村民俗内容丰富,乡村生态环境好,以及特色农业发展迅速,具备发展乡村休闲旅游的优越条件[5]。20世纪70年代初期,我国采用定点方式开展了一些具有乡村旅游性质的政治性接待活动。20世纪80年代后期,深圳开办了“荔枝节”,主要目的是为了招商引资,随后又开办了采摘园,取得了较好的效益[6]。之后观光采摘旅游开始在北京、上海、浙江、广东等地得到推广并进一步发展。在关于观光采摘旅游的研究方面,张建萍[7]、王德静[8]、曾英武和范巍[9]等人先后为观光采摘旅游做出了较为完整的定义。而后,王颖等[10]指出,观光采摘旅游不仅能满足旅游者渴望亲近自然的需求,还可以成为现代新型农业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有效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文章以河南省济源市为研究对象,分析济源市发展观光采摘旅游的优势条件和现状,企图说明济源市观光采摘旅游的效益构成,为探索适合济源市观光采摘旅游的发展道路提出相应对策及措施,为当地观光采摘旅游与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1.1 研究地基本条件
济源市位于河南省内,是河南省的省辖市,面积约1 931km2,人口72万,位居河南洛阳、焦作及山西晋城、运城四市的中间地带,素有“豫西北门户”之称。
济源市2003年被列入“中原城市群”; 2005年被列为河南省城乡一体化试点城市; 2012年被列入中原经济区核心发展区域和沿(太)原(郑)州(合)肥发展轴; 2014年以来被确定为全国中小城市综合改革试点市、河南省新型城镇化综合改革试点市和全省唯一的全域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先后荣获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节水型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水土保持示范城市、全国文化模范城市、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示范市等多项荣誉和称号。
1.2 研究地发展观光采摘旅游业的优势
1.2.1 气候条件优越
济源市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光、热、水资源丰富。累年年平均温度14.5℃,累年年平均降雨量567.9mm,累年年平均相对湿度68%。土壤有机质含量高,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有利于瓜果蔬菜的种植和培育,农业资源、农产品类型丰富,是发展观光采摘旅游业的一大优势。此外,济源市良好的气候条件造就了较长的适游期,游客游玩受季节限制小,便于旅游活动的开展。
1.2.2 交通条件便利
内外部交通网络发达。内部交通方面:水泥路覆盖全市,S312省道穿市而过,在市区有直达各旅游景点的旅游专车。外部交通方面:济源市铁路和公路交通条件良好,与省会郑州及周边城市均有高速公路,主要进出口及旅游路均高标准绿化、美化。
便利的内外部交通使得济源市观光采摘游的发展有了良好的可达性和对外开放程度,保证游客可以进得来、出的去。
1.2.3 地缘优势良好
根据地缘优势的相关理论,地缘优势可使得特定空间范围内相对弱小的个人或群体在市场中形成较强的竞争力。济源市具有世界地质公园、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级风景区等称号的王屋山风景区[11]。济源市开发的观光采摘旅游产品与王屋山风景区内的自然风光、道教文化和愚公移山精神等旅游产品存在较大差异,使得济源市采摘游发展在济源市内具有明显的内部地缘优势。此外,在省内,济源与焦作、洛阳等旅游相对发达的地市毗邻。济源市观光采摘游产品与洛阳的古都文化游、焦作的山水文化游具有明显的个性差异; 从省外大的地缘环境看,济源市与工业大省山西省接壤,可以吸引省外工业繁荣发展环境中生活的人们,满足他们对田园生活的需求。
1.2.4 愚公文化突出
济源市是传说中愚公的故乡,愚公精神的影响远播国内外。济源市观光采摘游的发展有深厚的历史文化依托。在产品开发和市场推广方面可以深挖愚公精神,打愚公品牌,使采摘游的发展既有特色,又有文化内涵。
2.1 数据来源
该研究数据来源于: 2008~2015年济源市旅游业接待人数和收入情况来自2008~2015年《河南省统计年鉴》和《济源市统计年鉴》; 2010~2015年济源市种植业发展情况、环境保护情况和就业情况来自2010~2015年《济源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8~2015年济源市旅游业发展情况来自2008~2015年济源市政府工作报告; 济源市人口文化素质情况来自《济源市第五次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和《济源市第六次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由于部分数据不可得,极个别数据根据搜集数据和公布的指标增长率推算而得。
2.2 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文献查阅法和统计数据分析法。
查阅文献以及资料,搜集与济源市观光采摘旅游相关的数据,结合Excel 2013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比较发展观光采摘旅游前后各项指标的变化,逐一说明济源市观光采摘旅游对济源市经济、文化等发展带来的影响,最终总结出济源市观光采摘旅游的效益组成。
3.1 济源市观光采摘旅游的经济效益
3.1.1 政府收入与居民收入增加
观光采摘旅游带来的收入主要体现在政府、企业投资带来的收益和当地居民通过从事采摘观光旅游行业得到的工资收入中。
从表1中可以看出: 2008~2015年,济源市旅游行业规模不断扩大,济源市接待旅游人数从249.50万人,增加到849.73万人,年平均增长率为30.07%。其中,来济源市进行观光采摘旅游的人数占旅游总人数的比例也在不断增加,从2008年的0.39%增加到2015年的1.67%,年平均增长率为41.03%。从旅游业收入情况来看,经营观光采摘旅游业的收入一直呈上升态势。2008年,观光采摘旅游业全年收入0.05亿元,占旅游业总收入的0.47%。2015年,观光采摘旅游业全年收入0.81亿元,占旅游业总收入的2.14%。2008~2015年,济源市观光采摘旅游收入占旅游总收入比例的年平均增长率为44.41%。
表1 2008~2015年济源市旅游业接待人数和收入情况
年份接待旅游人数旅游收入所有旅游业(万人)观光采摘旅游业(万人)观光采摘旅游业所占比例(%)所有旅游业(万人)观光采摘旅游业(万人)观光采摘旅游业所占比例(%)2008249500980391058005047200928875184064122300806520103363631109214340110772011454345211151978026131201258274754129259303814720136958489412830970451452014767121025134346006919920158497314221673786081214
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能带动其他关联行业的发展。游客在济源市的活动多种多样,并因此促进了济源市交通运输业、饮食业、旅馆业、纪念品加工业等多种行业的发展。行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资源,在政府的大力宣传和高额利润的影响下,当地居民潜移默化地参与到其中。与传统农业相比,当地居民参与到第二、三产业的收益更丰厚,促进了农民增收。此外,还有部分居民直接参与到观光采摘旅游中,主要接触观光采摘旅游的3个环节,分别为经营住宿、农业观光与采摘园、娱乐设施等旅游服务项目,售卖旅游纪念品和经营旅游交通业,获利颇丰。
表2 2008~2015年济源市旅游业发展情况
年份星级酒店数量旅行社数量20088182009620201062020115222012522201342220144202015320
3.1.2 旅游业发展水平提高
从表2中可以看出: 2008~2015年,济源市的星级酒店数量从8个减少到3个; 旅行社数量经历了增多又减少的过程,从2008年的18个增加到2011年的22个,又减少到2015年的20个。
星级酒店数量的减少意味着酒店服务水平的提高。一方面,旅游人数的增多加大了酒店之间的竞争力,酒店不得不提高自己的服务水平来满足客人的需求,力求在众多酒店中脱颖而出,服务水平差的酒店因缺乏核心竞争力逐渐被取代; 另一方面,从2008年起,政府强化了基础调研工作,开展了星级饭店服务访查、旅行社管理调研等工作,对酒店的服务质量进行督促和监督。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行业管理的针对性,为使得旅游消费者、旅游从业人员和旅游企业得到更好的服务奠定了基础,以确保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旅行社规模的发展与济源市观光采摘旅游的发展步伐相一致。2011~2013年是济源市旅行社规模发展的转折点。2001年以前,政府大力扶持观光采摘旅游业的发展,旅行社规模发展迎来了高峰期。2012年,济源市政府发布了《济源市新型农业现代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2~2014)》(简称《三年计划》)。《三年计划》中明确提出了提高旅游市场质量的必要性。政府应加强旅游市场整顿工作,相关部门应做好大规模旅游市场秩序整顿检查和不定期检查,依法查处无证导游、团队不规范服务、不规范合同和违规设立的旅行社。通过大力整顿,虽然旅行社数量减少了,但济源市的旅游市场秩序明显改善。
3.1.3 农业种植结构改变,种植效益提高
观光采摘旅游属于农业与旅游业结合的产物,其发展程度势必会影响农业的发展。
从表3中可以看出, 2010~2013年,济源市的粮食和果蔬种植面积不断增加,油料和棉花种植面积减少,农业种植结构发生改变。其中,果蔬种植面积增加速度最快,从2010年的8 116hm2增加到2013年的8 702hm2,年平均增长率为2.41%; 而油料和棉花的种植面积年平均减少速率分别为9.41%和18.21%。其次,济源市各种农作物年产量也发生了变化。粮食年产量基本不变,略有增加; 果蔬产量增加幅度最大,从2010年的34.922 1万t增加到2013年的39.007 6万t,年平均增长率为3.90%; 而油料和棉花的年产量在不断降低。
表3 2010~2013年济源市种植业发展情况
年份粮食油料棉花果蔬面积(万hm2)产量(万t)面积(hm2)产量(t)面积(hm2)产量(t)面积(hm2)产量(万t)201041783216405168628693092628116349221201141704215467163128182091948273365193201241788221410165928891391298416385140201341976221661121020211411348702390076
近年来,济源市一直在发展观光采摘旅游等休闲农业旅游项目。2008年,济源市政府以做大做强旅游业为突破口,列支2 000万元专项资金扶持农业结构调整,新建、改造农家店178家。截止2010年底,济源市的观光农业园区达到20余个,其中投资超过300万元、年接待游客超过3 000人的示范园10个,带动农民从事非农产业,促进农民增收。这些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传统农业的发展,便于实施观光采摘旅游的果蔬类农作物种植面积增加。粮食、油料和棉花等农作物不易开展观光采摘旅游,而且前期投入成本多、后期收益小,农民开始适度调减其种植面积。此外,观光采摘旅游带来了丰厚的利润。农民得到的利益越多,就更愿意投入到种植生产中去,在种植业中投入的成本增多,农作物产量不断提高,从而加速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进程。
3.1.4 农产品销售渠道拓宽
农产品销售渠道方式主要分为直接销售、批发销售和订单销售[12]。传统的农产品销售渠道存在中间环节过多、农产品质量差异大以及品牌意识弱等问题。农产品无法第一时间进入市场,而且中间环节赚取利润巨大,最终导致农户收益少,消费者买到的农产品质量差。
观光采摘旅游省去了农户和消费者之间的中间环节,消费者直接挑选满意的农产品,并当场与农户进行交易,降低了经营成本。此外,观光采摘园一般集旅游观光、农产品生产、销售、加工等多种功能于一体,加快了农业经营模式朝规模化的方式转变。农户一般选择种植具有当地特色的农产品,核桃、草莓等,深受城市居民和旅游者的喜爱,拓宽了农产品销售渠道。
3.2 济源市观光采摘旅游的生态效益
济源市观光采摘旅游的生态效益主要表现在济源市的生态环境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从表4可以看出: 2010~2015年,全市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逐年降低,仅2015年的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就比2014年低14.00%。化学需氧量从2010年的1.53万t减少到2015年的1.38万t,年平均减少速率为1.96%。主要空气污染物二氧化硫、氨氮和氮氧化物在5年间减少数量分别为0.37万t、0.008万t和2.26万t,济源市空气质量得到明显改善。森林覆盖率变化幅度缓慢,但2010~2015年间也有0.01%的上升。
济源市政府在发展观光采摘旅游的过程中,一直贯彻生态循环原则,按照发展循环经济理论,构建循环经济体系。2011年,济源市政府编制《济源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发展规划》。其中,明确要求农业、旅游业要协调发展。观光采摘旅游业在使经营者获得收益的同时,并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促进了济源市环境质量的改善。此外,与传统旅游业相比,观光采摘旅游充分利用了当地原有的自然条件,贯彻“一物多用”原则,避免了对生态和环境的过分开发,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济源市的生态环境污染程度。
表4 2010~2015年济源市环境保护情况
年份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比上年降低率(%)化学需氧量排放(万t)二氧化硫(万t)氨氮(万t)氮氧化物(万t)年末森林覆盖率(%)2010745153474042373442382011388149465042369242382012579149451042267842382013690144443041960344392014690140436041955244392015140013843704155084439
图1 2010~2015年济源市居民就业情况
3.3 济源市观光采摘旅游的社会效益
3.3.1 当地居民就业率提高
根据世界旅游组织的资料,旅游业每增加一个直接就业岗位,将产生另外5个关联的就业机会。
从图1可以看出:济源市的就业人员数量一直处于上升趋势,从2010年的20.371 4万人上升到2015年的26.308 6万人,年平均增长速率5.83%。此外,济源市的失业率也从2010年的3.30%减少到2015年的2.80%。济源市的就业率提高,失业率下降。
济源市目前存在严重的劳动力过剩问题,人地矛盾剧烈,观光采摘旅游为劳动力提供了新的就业机会,许多居民参与到这种新的旅游业当中来,从事管理和服务相关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就业率。此外,由于观光采摘旅游要求的劳动力文化素质相对较低,很多失业的居民再次获得了就业机会,改善了他们的生计,最终使得收入和生活质量提高,济源市的失业率也得到改善。
3.3.2 当地居民文化素养提高
游客架起了当地居民与外界交流的桥梁。
济源市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截止2010年末,具有小学学历的数量占济源市6岁及以上总人口的18.10%,初中、高中和中职学历人口占69.20%,大学及以上学历占10.60%,文盲率1.39%。而济源市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截止2015年末,具有小学学历的数量占济源市6岁及以上总人口的16.70%,初中、高中和中职学历人口占66.80%,大学及以上学历占14.40%,文盲率1.32%。济源市居民的学历水平不断提高。5年内,文盲率下降0.07%,大学及以上学历人数增长3.80%。
在游客与当地居民沟通和接触过程中,先进思想大量涌入济源市,当地居民落后的思想观念受到冲击,当地居民意识到了知识的重要性,自觉投入到学习中去,开始追求更高的学历和文化水平。此外,观光采摘旅游的发展吸引了大量外来就业和经营人员。这些外来人员大多具有高知识文化水平,看到济源市观光采摘旅游具有巨大的商机。他们的到来,使得济源市原有的文化结构受到冲击,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变。
3.3.3 社会大众环保意识增强
观光采摘旅游集农业与旅游于一体,大部分游客在享受旅游、放松自我的过程中,与大自然进行了亲密接触,认识到了自然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性。顾蕾和姜春前[13]对浙江太湖源生态旅游区的游客进行了关于环保方面的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 62.2%的游客肯定自己能在旅游途中能自觉保护环境。在游过太湖源之后, 51.4%的游客认为增强了自己的环保知识, 39.7%的游客认为有点加强。
4.1 结论
济源市观光采摘旅游效益主要由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构成。
经济效益方面:提高了政府和居民收入,提高了当地旅游业发展水平,改变了农业种植结构、提高了农业种植效益,并拓宽了农产品销售渠道。
生态效益方面:改善了生态环境。
社会效益方面:提高了当地居民的就业率和文化素质,加强了社会大众的环保意识。
4.2 建议
4.2.1 提升自我,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目前,济源市农家小院规模和质量都有限。促进济源市观光采摘旅游的发展,要做到扩大农家小院的规模,增加数量,提高接待能力,满足旅游旺季时游客的住宿需求。济源市政府应出台相关农家小院建设标准,统一规划设计,体现田园特色。充分利用乡村资源,建造干净、舒适和有特色的农家小院。农家小院是农民的生活场所,同时兼具生产场地和观光场地的功能[14],提高农家小院的建设水平,既有利于农民生活质量和现代化建设水平的提高,又能够促进农家小院的旅游效益。
此外,提高济源市环境保护和整治力度。在法律上,建立健全当地环境保护法规,对于不积极配合的商户给予通报和批评,必要时取消其经营资格,加大监管和惩治力度; 在思想上,加强环保宣传,提高当地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
4.2.2 打造品牌,开发特色旅游产品
保持乡村旅游产品乡土气息的浓郁性和真实性,是乡村旅游魅力持续不减的基础。我国现有乡村旅游产品结构雷同、档次低的重要原因是忽视了地域文化的内涵[15]。济源市是传说中愚公的家乡,在济源市采摘游整体发展中应体现愚公文化痕迹,建造愚公当年居住的木屋供游客参观,建立游客休息亭,并且在供游客休息的公共场所将犁、靶等愚公日常使用的农耕和移山时所用的筐、担、驮具等器具以雕塑形式展现,并再现愚公当年移山场景; 设计具有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就地取材,制作水果礼盒,民间手工艺制品,如手工布鞋、水果形状的家居装饰品; 出售当地特色产品,如土蜂蜜、土鸡蛋、土馍、冬凌茶等。此外,据考,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黏土造人、炼石补天等的发源地都是济源市,还有鼓刹盘古寺等历史遗迹[16]。济源市文化气息浓厚,且有其独特的传统特色。济源市在开发观光采摘旅游的过程中应切记以当地特色文化和乡土气息为核心,不断加大开发深度,合理控制现代化建筑的兴建,避免同质化,丧失吸引力。
4.2.3 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培养,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提高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对乡村地区发展不同类型的旅游项目具有重要意义。济源市应重视对农民的培训,提供学习平台,加强对旅游、管理、市场经济和服务等相关基本知识的了解; 向洛阳、郑州、北京等省内外乡村旅游开办较好的地区“取经”; 改善和提高采摘游从业人员的福利待遇,吸引优秀高校毕业生加入到乡村采摘旅游发展的队伍中。
乡村旅游管理制度是指对乡村居民具有普遍约束力的旅游参与性经营活动的行为规则[17]。目前,济源市观光采摘旅游的发展属于农户个人经营管理的分散模式,没有统一的组织进行管理,处于“群龙无首”的状态,存在服务、收费等不规范的诸多现象。为了实现愚公村采摘游的可持续发展,可由当地农户联合起来,建立相关协会进行经营管理,争取做到行动一致、服务全面,令游客满意。
4.2.4 重视宣传和营销,提高知名度
我国旅游的开发已由资源导向型转为市场导向型,好产品也需要积极主动的市场营销推广。随着近几年的发展,济源市观光采摘游从业人员的文化素养越来越高,给传统的观光采摘旅游业带来冲击和新的思想。高素质从业人员应充分利用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和网络等传统和现代媒体,进行关于济源市观光采摘游的特色宣传,特别是利用好现代新媒体手段,进行微信、手机客户端APP等新媒体的运用,扩大知晓群体规模。
[1] 赵霞. 基于探索性因子分析的河南省农业旅游开发研究.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6, 37(2): 204~209
[2] 王云才. 乡村旅游规划原理与方法.科学出版社, 2006
[3] 孙艺惠. 青岛市观光农业旅游开发研究.青岛:青岛大学, 2003
[4] 吴丽霞. 河南乡村旅游和谐发展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 2012, 5: 45
[5] 郭焕成. 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的意义、态势与前景.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0, 31(1): 39~42
[6] 王琼英, 冯学钢.乡村旅游研究综述.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6,(1): 115~120
[7] 张建萍. 生态旅游理论与实践.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1
[8] 王德静. 略论我国农业旅游的开发模式.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2, 15(5): 49~50
[9] 曾武英, 范巍.采摘观光旅游开发之探析.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2005,(6): 107~109
[10]王颖, 张春梅,张立彬,等.旅游观光采摘园开发的问题及策略.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8(2): 24~28
[11]王屋山风景名胜区.http://www.wwsjq.com/index.aspx
[12]胡莹莹. 农产品销售渠道之农产品直营店.新农业, 2015,(4)
[13]顾蕾, 姜春前.生态旅游效益构成及特性分析.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02, 19(3): 292~295
[14]潘耀国. 新农村建设中的农家小院功能分区.中国畜牧业, 2008,(9): 12~12
[15]屠莉莉. 关于乡村旅游产品的发展思考.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 28(8): 332~334
[16]段亚利, 李健.河南济源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刍议.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8(6): 37~39
[17]陈飙. 乡村旅游管理制度与旅游社会文化影响研究——基于梅里雪山雨崩村的调查.云南大学, 2008
ANALYSISONTHEBENEFITCOMPOSITIONOFSIGHTSEEINGANDPICKINGTOURISMINJIYUANCITY*
LiuXia
( Institute of Tourism and Cultural Resources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Xuchang University, Xuchang, Henan 461000, China)
This paper explored the benefits of sightseeing and picking tourism in Jiyuan city, and 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It used statistical data analysis and literature analysis to analyze the economic and cultural influences, and described the benefit composition of sightseeing and picking tourism.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verage annual growth rate of the number of sightseeing and picking tourism in Jiyuan city from 2008 to 2015 accounted for 41.03%, the average annual income growth rate was 44.41%. The average annual growth rate of fruit and vegetable planting area and yield were 2.41% and 3.90%. In addition, agricultural products sales channels were broadened and the consumption of energy and emissions of pollutants was decreased in Jiyuan city. From 2010 to 2015, the average annual growth rate of employment in Jiyuan city was 5.83%, the unemployment rate reduced by 0.50%, the illiteracy rate reduced by 0.07%, and the number of college was 3.80%. 51.4% of tourists believed that sightseeing and picking tourism can enhance their environmental knowledge. The sightseeing and picking tourism can bring economic, ecological and social benefits in Jiyuan city. The economic benefits increased the income of the government and the residents, the local tourism industry, the agricultural planting structure, the agricultural planting efficiency, and the sales channel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The ecological benefits improved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he social benefits included the employment of the local residents rate and cultural quality, the reinforcement of public awareness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 the future, Jiyuan city should play the local unique cultural advantages and focus on self-improvement.
sightseeing and picking tourism; leisure agriculture tourism; tourism benefit composition; suggestions; Jiyuan city
10.7621/cjarrp.1005-9121.20170930
2016-01-13
刘霞(1981—),女,山东菏泽人,讲师。研究方向:旅游规划与开发,文化旅游产业管理。Email:liuxia2001103016@163.com *资助项目: 2017年度河南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河南文化旅游产业结构优化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响应研究”(1724004100496);2016年河南省高校重点科研项目软科学项目“中原经济区建设背景下河南文化旅游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构想”(16A790016);河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2016-GH-019)
F592.7
A
1005-9121[2017]0921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