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李仕权
《人民日报》“微调查”:用1300字讲好调查性报道故事
□ 文/李仕权
截至2016年底,《人民日报》“微调查”栏目已累计刊发报道135篇,向“四风”顽疾亮剑,为社会问题寻药方,给民生难题找出路,做出了不少社会关注、反响良好的报道。“微调查”的稿件大多在1300字以内,“微调查”之“微”在篇幅、在角度,其“大”在传播力、影响力,力求以小见大、以小博大。
调查报道 人民日报 微调查
政策刚出台,“成效”就汇总好了;任务才布置,“成果”就整理好了;活动刚开展,“经验”就总结好了……2016年12月29日《人民日报》“微调查”栏目刊发的《“材料政绩”可以休矣》一石激起千层浪,新华社专门配发评论员文章并发国内重要稿件预告重点提醒,《报刊文摘》头版头条转载,众多报刊以此为由头刊发评论文章,新媒体上的衍生产品更是数不胜数。
《“材料政绩”可以休矣》是“微调查”栏目的一个缩影。该栏目自2014年1月6日刊发首篇报道《跟着路标走不对路 循着门牌找不到门 路标门牌有点乱》创办以来,截至2016年底,已累计刊发报道135篇,向“四风”顽疾亮剑,为社会问题寻药方,给民生难题找出路,做出了不少社会关注、反响良好的报道。
“微调查”栏目在定位上,把“天安门城楼上的思考”与“田间地头的感觉”结合起来,打造鲜明特色,弥补了党报特别是中央级党报头版调查性报道少的短板。
全国大部分各级党报往往重视评述性报道,通过对众多新闻事实进行归纳总结,分析现象、阐述观点、预测走向,而不太重视对某一事件或现象的调查性报道。《人民日报》在头版推出“微调查”栏目,弥补了党报头版调查性报道过少的短板。如《农村用电还难吗?》(2014年2月5日)、《回乡办事,还折腾不?》(2015年2月25日)、《交通设计,不能让人晕头转向》(2015年3月23人)、《稀缺母婴室 何时不尴尬》(2016年5月8日)、《一事一办卡 群众麻烦大》(12月11日)等报道所体现出的百姓情怀、问题意识、公正立场、辩证思维、理性表达等内涵丰富了报道思想,拓宽了报道思路,创新了报道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舆论监督和正面宣传是统一的,新闻媒体要直面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直面社会丑恶现象,激浊扬清、针砭时弊,同时发表批评性报道要事实准确、分析客观。《人民日报》在“寸土寸金”的头版开设“微调查”栏目,刊登调查性报道,经常进行舆论监督,批评各种不良社会现象,并理性分析、建设性地介绍探索解决之道。“微调查”不仅是《人民日报》头版的第一个常设调查性报道栏目,也填补了党报特别是中央级党报头版没有舆论监督报道栏目的空白。
“微调查”聚焦群众关注的焦点、难点、热点问题,选取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新闻事件或现象,积极主动回应群众关切,客观真实表达群众诉求。如《逃检漏修经常有 故障频现令人忧 “ 高龄”电梯谁来养护》(2014年6月14日)、《衔接配套不搞好 群众办事快不了 下放的权力别悬着》(2015年4月12日)、《年久失修设施老化 品质下降隐患增多 老旧公园一身病,该治治了》(2015年6月23日)、《偷梁换柱下乡 改头换面上路 报废车为何难报废》(2016年5月2日)、《遇事不办“等等再看” 来回踢球“研究研究” 别拿程序当借口》(2016年5月22日)等报道,用事实说话,用典型说话,深入分析问题的因果关系,揭示问题的实质,指出解决问题的方向路径,为读者提供更详细的内容、更核心的真相、更权威的观点,拉近了与群众的心理距离,进一步提升了在群众生活中的“嵌入度”。
“微调查”栏目在操作中,不拘一格采取多种报道形式,以普遍性、典型性、接近性体现报道深度,克服可能出现的事件简单、内容单薄的问题。
多地联动,突出普遍性。“微调查”的报道,经常在几个省份、多个地区就同一问题深入调查采访,跨区域、大时空鸟瞰式扫描,展示问题的普遍性,突出问题的重要性。比如《这卡那卡,盼着合成一张卡》(2015年12月12日),记者走访了陕西、湖北两地的农村,反映“农民每领取一项补贴资金,都要去办一张专门的银行卡(存折),带来了诸多不便”的普遍现象。再比如《拒开发票 饭店套路多》(2016年11月7日),记者走访了北京、云南、青海等地多家饭店,反映“吃饭开发票本来理所应当,但饭店以送饮料、抹零头、系统升级以后补等各种理由搪塞”的现象。这些现象,因其普遍存在,而显得愈加重要,更迫切需要加以解决。
点式剖析,突出典型性。比如《房难修院难管 设施差不安全 老旧小区岂能弃管》(2014年3月17日),以有着30多年历史的沈阳市大东区园东小区为典型,探讨老旧弃管住宅小区居民普遍面临的难题。再比如《写在纸上说在嘴上 但没落实到行动上 签订责任书,不能虚晃一枪》(2016年7月24日),报道了村民田地被私建赛车场、煤矿采空区村民安置板房存安全隐患,陕西咸阳泾阳县和彬县有关干部签订相关工作责任书之后,却束之高阁没有落实。并以此典型案例为基础,进一步反映“每年年初,各种责任书就纷至沓来,环保责任书、安全生产责任书、食品安全责任书、年度目标责任书等,种类繁多,但这些责任书签完就搁柜子里了,事前指导、事中管理都跟不上,责任书成了‘打白条’”。
现身说法,突出接近性。比如《听县委书记、办公室主任、社区干部讲述亲身经历 “公款贺卡管住了”》(2015年1月12日),春节前夕,记者分别走访了一位县委书记、一位机关办公室主任、一位社区干部,听他们讲述自己的亲身经历,反映“公款贺卡”的真实情况:湖南省郴州市宜章县县委书记欧阳锋感慨“不再为回寄贺卡烦透心”,湖北省省直机关工委办公室主任刘开亚感叹“不再为订制贺卡跑断腿”,合肥五里墩街道80后社区党委书记朱红英感怀“不再为填写贺卡手抽筋”。3个人,3种不同身份,3样不同经历,3句不同感慨,真真切切地反映了“公款贺卡管住了”的情况,真实可信。再比如《不从原单位带人带钱 不到新单位换车换房 这次换届,新官赴任动静小》(2016年12月5日),换届之际,记者分别走访了西部一个县的县委办主任、中部一个县的行政科长、西部一个厅级单位办公室主任,听他们讲述自己的亲身经历,透露本次换届新官上任的情况,让人感同身受。
为了实现更好的传播效果,“微调查”栏目力求抓住时机、把握节奏、讲究策略,从时度效着力,体现时度效要求。
篇幅短小精悍,提升易读性。中央提倡新闻报道要“短、实、新”,加上《人民日报》头版“寸土寸金”的特殊性,决定了“微调查”栏目必须精干凝练。“微调查”栏目的所有报道,篇幅都严格控制在1300字以内,用事实说话、用数据说话、用典型说话,这既符合了中央改文风的要求,也契合了新媒体环境下的阅读需求。浓缩常为精华,写短更见功夫,全部都是“干货”,带给读者不一样的阅读体验。同样的报道,在一些都市报可能是整个版面,而在《人民日报》头版,只用1/6版的篇幅就讲清楚了。
抓住时间节点,提升关注度。比如,2015年年底,中央“八项规定”三周年之际,“微调查”栏目推出了《耗费过多人力精力 浪费大量物力财力 有些会议太折腾》(2015年11月14日)、《服务群众是宗旨 排忧解难为本职 让热线电话热下去》(2015年11月22日)、《事事得有着落 件件须有回音 “带回去研究”,不能没下文》(2015年12月7日)等报道。再比如,在2016年年底,中央“八项规定”四周年之际,“微调查”栏目为此推出了《不从原单位带人带钱 不到新单位换车换房 这次换届,新官赴任动静小》(2016年12月5日)、《大操大办禁了造节办会歇了 “向企业摊派的事儿少了”》(2016年12月16日)、《别让村里的“会荒”荒下去》(2016年12月27日)、《“材料政绩”可以休矣》(2016年12月29日)等报道。这些报道踏准了节拍,契合了需求,实现了很好的传播效果,有的报道时隔半个月舆论还在持续发酵。
配发精彩言论,提升思想性。比如《回乡办事,还折腾不?》(2015年2月25日)配发的今日谈《别让群众吃“闭门羹”》指出,新春回乡,许多在外打拼的人不只是“回家看看”,也有不少手续、证明得“回家办办”。考虑到这个需求,有些部门要对春节值班做相应安排,甚至启动“无假日办公”模式,让很多事情春节期间也能照常办理。再比如《曼哈顿威尼斯扎堆 维也纳泰晤士泛滥 随意取洋名,真叫人犯晕》(2016年4月10日),编辑在配发的编后中写道:地名是地方文化的重要标志,每个地方气候地理、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各不相同,因此也会形成不同的“地名文化”。胡乱起洋名,必会破坏这些文化传承。对洋地名的追逐,不仅容易迷失自我,还照见了一种懒惰思维,更折射出一种文化的不自信,希望各地更加注重历史文脉的保护。这些言论言简意赅,寥寥数语却一语中的,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多种方式发力,使“微调查”栏目的报道被网络、微博、微信、客户端等广泛转载,受到高度关注和热烈讨论,不仅实现了良好的传播效果,还推动了问题的改进和解决。比如《消费得起浪费不起 看起来小聚起来大 喝剩的半瓶水,请带走》(2016年5月7日)刊发后,有读者给社长、总编辑写信:“这篇文章太好了,记者有灵性,编辑有眼光,放一版,且加了引题和编后,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并进一步点赞“微调查”栏目:“微调查”栏目作为改进报纸文风的重头戏,要是每天打开报纸能有一篇这样的文章该多好,就会给报纸添彩。再比如《签订责任书,不能虚晃一枪》(2016年7月24日)刊发后,当地政府当日就派工作组对报道指出的问题进行整改,并举一反三对全县目标责任书落实情况进行排查。还比如《拒开发票 饭店套路多》(2016年11月7日)刊发后,当地政府当日就派暗访组对饭店拒开发票的行为进行暗访,加大监察处罚力度,并畅通群众举报渠道。这样的反馈还很多,“微调查”栏目的报道引起了有关方面的重视,推动了问题的改进和解决,让舆论监督报道起到了正面促进作用,发挥了正能量。
“微调查”之“微”在篇幅、在角度,其“大”在传播力、影响力,力求以小见大、以小博大。其启示在于:主流媒体的调查性报道要随着社会环境、媒介生态、受众需求的变化而不断创新,打破思维定势,拓展报道模式,融合传播手段,赋予新内涵,体现新特点,把传统优势转化为特色优势,为提升新闻舆论引导力发挥更大作用。
(作者是《人民日报》头版副主编、主任编辑)
编 辑 陈国权 24687113@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