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宗柯
(湖南省常德市方志办 湖南 常德 415000)
地方志与地方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实践与思考
——以常德市为例
李宗柯
(湖南省常德市方志办 湖南 常德 415000)
地方志作为一种综合性信息,承载着地方自然、历史、地理、城池、人物、教育等各个方面的信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会在空闲时间选择外出旅游,这就对地方旅游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主要探究新形势下地方志与地方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并以常德市为例简述地方志在地方文化旅游开发中的意义、作用,并力求找到推动地方旅游发展的新路径,为地方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出可行方法和建议。
地方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
地方志是全面记载某一地域某一时期自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文献,能够全面反映一个地区的发展过程等。而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以及交通网络、交通设施的不断完善,人们的出行变得更加快速和便捷,外出旅游成为节假日人们的选项,甚至是唯一选项。现代旅游业的发展和人们基于物质丰富条件下的需求,对旅游资源的开发提出了极高的要求。而在旅游业发展的过程中,地方志作为承载地方历史的权威资料,可以说是除了当代人文景观之外所有地方景观,诸如古迹、名胜、人文掌故的记忆,是一应基于此而发生的旅游资源的源头活水。同时,地方志还能够为外地游客提供地方旅游的指南,引导人们选择并设计旅游的路线,既得心应手又赏心悦目。(1)由此,足以形成地方志与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双支撑”格局。
交通的发达在现实社会中表现最为明显的就是人们出行的便捷,不同地方的沟通交流也更加方便,进而推动旅游业的发展。地方志作为一个地方各个方面的历史文献记载,能够对地方的历史情况、风土人情等有详细的记载。故而地方志的开发利用在地方文化资源开发中尤其重要。
地方志在地方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记载着地方的人、事、物的变化,是对地方历史文化最详尽、最全面当然也是最真实的记述。在地方文化旅游的资源开发过程中,可以通过地方志进行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因为地方志中蕴含着大量的旅游资源信息,其中就有地方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神话传说及历史名人等和旅游有关的信息记载,这为文化旅游的后续开发提供了直接的文献支撑。与此同时,任何文化旅游资源的发生或者被激活又必将成为地方志论述的资料支撑。
地方志中所包含的这些信息能够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有效资源,譬如在《常德府志》中就有常德地区各个城池、山峰、寺庙、名人等同旅游相关的记载,除此之外,地方风俗民情、寺庙碑刻、名人逸事这些都是地方志中应述之义。地方政府在进行旅游资源开发的时候,可以根据这些信息发展本地的旅游文化,为游客提供一些旅游指南等宣传册。譬如常德的“刘海砍樵”“孟姜女哭长城”等故事都和地方的文化资源有着直接的联系。“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人尽皆知,而《孟姜山志》就是专门记载孟姜女故里的山川地理及风土民情的志书,这对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就有极大的帮助作用。
当前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视野在不断拓宽,相应的对旅游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在旅游的过程中,一些传统的项目有可能会使游客产生审美上的疲劳,而要促进地方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在地方政府必须打造极具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项目。而在开发文化旅游项目的时候必须要有一定的史实依据,通过史实进行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旅游宣传。这个时候,地方志便以旅游资源历史文献的身份登上旅游文化的舞台。拿常德市为例,常德古称武陵、朗州,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常德发展的过程中,城市的建设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它的前身即是张若城,这在唐代的地理总志《元和郡县志·朗州》中有记载:“张若城,在州东四十步。初,秦昭王使白起伐楚,遣张若筑此城以拒楚,并统五溪。”(2)而有关古代常德城的布局和建设情况,我们也可以从地方志中得知,明嘉靖年间的《常德府志》中记载,当时的常德已经初具城市道路系统,在清嘉庆年间的《常德府志》中记载时人修缮常德城的记载。在从这些和地方志有关的古籍中我们可以得知常德建城以及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各项信息。这对常德地区旅游业资源的挖掘都能够起到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文峰塔”“孤峰塔”塔名之争在社会中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塔名的争论一直存在,到底是用“文峰塔”还是“孤峰塔”的名字成为社会热议的话题。这个时候,可以通过考查《清嘉庆〈常德府志〉校注》《清同治〈武陵县志〉》以及 1982年版《常德市文物志》(资料本)得出“孤峰塔”才是该塔历史发展过程中一直沿用的名称。
现代游客在旅游上的追求越来越高。常见的经典和老套的景点介绍对游客吸引力在逐渐下降,而想要不断提升地方旅游的吸引力,在通过地方志开发地方旅游文化资源的同时,还需要注重地方志的导引作用。当前很多人在旅游的过程中,不再倾向于在导游的带领下走马观花式的旅游,而是希望通过自己的规划进行旅游。而在个人规划的过程中,就需要对地方的人文、地理等有详尽介绍的书籍来做参考,地方志正好满足了这样的需求,游客可以通过地方志对想要去的地方有全方位的了解。游客在通过网络了解旅游目的地的介绍后,可以通过地方志的记载去寻找地方的美丽景色,当前古镇旅游、特色旅游是旅游的热点,古镇在地方志中有所记载,包括其街巷结构、民风民俗等都有所记述,游客可以在地方志的导引下寻找前代古镇的以及其所特有的风土民情。(3)特别是在今后中国国情网建设成功后,通过整合各地地情资料,为旅行者在旅游目的地开展深度游打下扎实基础。
地方文化旅游资源在开发的过程中需要将地方的自然景观、历史人文景观,以及特色的民俗风情等有全面细致的了解,要在此基础上对地方旅游资源进行充分的开发。但是随着时间的发展,一些历史文化资源,甚至是风俗已经发生了一些变化,或者消失,这时候地方志在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中就能够起到重要的作用,架起了时空连接的桥。
文物资源在文化旅游资源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在开发地方文化旅游资源的过程中,地方志在文物保存中起到的作用显而易见。随着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地方各项建设也在不断开展,这个时候不可避免会出现破坏甚至损害文物的情况。我国历史悠久,不同的朝代会遗留下来不同的文物古迹等,但是朝代的更迭会造成一系列的破坏,有些文物会在更迭的过程中消失,有些文物会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虽说地方文物部门一直致力于文物的发现与保护,但一些资料的缺失导致一些文物并没有被发现,相应的也缺少一定的保护。面对这些情况,相关工作人员可以通过查阅地方志等文献资料,寻找地方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建筑、器物等文物资料,并根据地方志文献资料记载找到这些历史遗迹,进而将其保存起来。而且在地方志中也对本地的城池、历史遗迹、文物等方面有全面的记载。常德老西门是常德市一个著名的民俗文化旅游景点,其对于窨子屋的保存就起到了一个很好的示范作用,特别是其中一段护城河就是根据《清嘉庆〈常德府志〉校注》中的记载恢复的。
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文物不同程度上受到一定的损害,在文物修复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地方志的记载进行复原修建工作,譬如石门文庙始建于元朝,历经数百年,屡遭破坏,在复建的过程中修复人员可以根据不同时期的《常德府志》的记载进行规模及大殿形式的修复。
现在古镇旅游成为旅游的热点,浙江的乌镇就是借助《乌镇镇志》进行复建发展的。而常德的街巷在明嘉靖《常德府志》中有所记载,其中记载河街(大河街、小河街)是“商贾辐辏之所”(4),新街(兴街口)是“因建府第,工部郎中陈珂此以居迁民。”(5)而在清嘉庆《常德府志》中也对常德的坊市及布局有详细的记载,这在河街建设中能够起到指引的作用。在恢复大小河街的复建的过程中,就是以地方图志中三十年代沅江河畔的照片为蓝本进行建设,在穿紫河畔重现了当年常德沅江边大小河街、麻阳街的风情。
常德历史悠久,漫长的历史孕育出常德地区独特的历史文化,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对地区民俗节日、民间技艺以及民间文艺的保护和继承,就常德地区来讲,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7个、国省级保护项目20个、市级保护项目39个。在开发地方文化旅游的过程中,需要通过地方志等文献资料进行相关文化的开发,譬如孟姜女的传说就是2008年设立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传说就是流传于湘西北澧一带的民间故事,在《孟姜山志》中是如此记载的传说:“嘉山原名翠麓山,秦代以后称孟姜山。”(6)该志记载了孟姜女故里的山川地理、草木植被、虫鱼禽鸟、家养牲畜及野生动物,还记述周边地区的民风民俗、文学、历史资料及民间传说等故事,这些都对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及利用无疑是弥足珍贵的。
地方志同旅游业有着密切的关系,充分利用地方志资料,能够帮助地方政府开发地方的文化旅游项目,推动地方特色旅游的发展,进而寻找到地方志与地方文化旅游发展结合的最佳路径,吸引更多的游客到地方旅游,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现代社会无论是经济,还是交通和信息上,都较之前有非常大的进步,人们在外出旅游上的追求也在不断提高,传统的走马观花式的旅游被越来越多的人摒弃,很多人致力于寻找特色旅游之行,希望通过各种手段发现特色风景、特色文化、特色风俗等。地方志是对地方全方位的记载,在对文化旅游进行开发的过程中,利用地方志恢复地方的特色文化,譬如闻名全国的桃花源,在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有一些先秦风俗,而在1983年编著的《桃花源志》中对桃花源附近的民风民俗也有详细的记载,在地方旅游的开发过程中,常德市将现有的风俗和之前的风俗相融合,打造特色旅游,将桃花源的风景和人文相结合,打造一体化的旅游。今年桃花源景区重金打造了大型溪流漫游实景演出——《桃花源记》,是全国首个以4.6公里溪流为演区的乘船漫游式大型实景演出,是全国首个真正意义的全程、全流域“河流剧场”,实景展现了桃花源渔樵耕读文化,让游客体验桃源擂茶、奇特婚俗等文化因素,让地方文化真正和游客有了亲密接触。
地方政府在开展文化旅游项目开发的时候,也会遇到一些难题,比如前文提到的“文峰塔”“孤峰塔”塔名之争,还有张家界、常德两地有关星德山权属之争这些问题。当然最著名的就是常德与重庆酉阳关于桃花源原型的争论,在网络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当前旅游业蓬勃发展,各地为了推动地方旅游经济的发展,在有关旅游景区及文化方面的争夺十分激烈,而想要解决这类争端,最为关键的就是成立专门的小组研究地方志等文献资料,通过文献的记载了解这些山川及寺庙、碑塔的归属及名称的变化。地方志在解决地域文化争端的过程中,能够提供极为重要的历史文献资料的支撑。比如关于桃花源,南朝萧齐时代武陵人黄闵编纂的《武陵志》、伍安贫编纂的《武陵图志》,还有《大明一统志》《明嘉靖常德府志》《明万历桃源县志》《辞源》等志书和典籍,都认定“桃花源”在武陵郡桃源县。同时,志书中还选录了大量名家艺文,提供大量佐证。因笔者无意在此文中讨论该争论,故不展开细述。
在地方风俗文化的开发过程中,地方志也有明显的记载,能够提供文化支撑,比如在开发桃源景区的过程中,首先面临的就是名字的出处,很多人在上学的时候学过陶渊明的那篇《桃花源记》,知道文章第一句为“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但却不知道武陵是在哪里,只认为陶渊明所写的都是一些虚拟的景象。在陶渊明的文章中所提到的武陵就是常德的古称,而桃源县因境内有桃花源而得名,在景区开发的过程中,就能够按照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进行复建。除此之外,桃源县本身就有着悠久的历史,距离县城不远处的采菱城就是战国时期楚平王下令修建的一座军事防御城池,从战国一直沿用到西汉时期。唐代以来不断有文化名人如李白、孟浩然、刘禹锡等人都在此留下了诗文碑刻。在桃花源景区的开发的时候,常德市将《桃源县志》中记述的一些先代的文化遗迹进行恢复或者重建,使整个景区的布局的更加丰富完整。
现代科技发展迅速,网络的存在使得信息资源成为公众的资源,人们足不出户,就能够通过网络获取自己想要获得的知识。将地方志和地方文化旅游相结合,推动地方旅游业的发展,必须要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开发方志旅游项目。地方志的研究有助于旅游业的发展是显而易见的,同时旅游业的发展也应该要反哺方志研究。
方志是全面、系统、准确地记载地方地理、历史、风俗、物产、人物等情况的书,具有图书馆、档案馆及其他文化机构所不能取代作用,因此,在开发文化旅游的过程中,可以建设现代化的方志馆,当前国内很多城市都建设有方志馆,如北京市方志馆、哈尔滨市方志馆等,陕西省也建设有数字方志馆,按照不同领域进行划分。常德市也可以建设现代化的方志馆,发挥其文化储存、资政教育、学术研究的功能。在地方旅游业的开发中,也可以将方志旅游纳入其中,游客可以通过游览方志馆了解整个地区的历史发展过程,及其自然、地理、人文、风俗等各方面的信息。
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旅游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地方志作为地域性的百科全书包含有大量的旅游资源信息,包括自然、地理、山川、风物、人物等信息,能够为地方旅游文化的发展提供文献资料的支持,还能够成为高品质旅游的导引书。同时,地方志在保存文物、传统文化旅游资源复建以及民俗民风等地方文化旅游的开发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地方志同旅游业的结合,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旅游相结合,满足消费者的不同需求,打造地方旅游文化,开创更多的旅游新活动,寻找到地方旅游发展的新方向。这样也能够使方志走出研究的樊笼,在社会的发展中起到更大、更多的作用。
注释:
(1)孙文飙:《略论地方志与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江苏地方志》2006年第 2期。
(2)李吉甫:《元和郡县志》,见《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影印本。
(3)谭琳:《地方志与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广西地方志》2017年第1期。
(4)陈宏谟:《明嘉靖常德府志校注》,第 167页,方志出版社2011年版.
(5)应先烈,陈楷礼:《嘉庆常德府志》,第 428页,岳麓书社2008年版.
(6)郭青著.朱湘泉注释:《孟姜山志(校注版)》,第 11页,湖南人民出版社 2010年版。
李宗柯,湖南省常德市方志办副主任科员,《武陵古今》执行编辑,从事方志业务工作三年多,发表史志业务文章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