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 / 吴文仙
“文化扶贫”力量下沉
——全省宣传系统“基层工作加强年”综述
文_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 / 吴文仙
基层是各项政策措施落实的“终点站”。加强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认知认同是基础,创造性地行动是关键。
6月22日,全省“基层工作加强年”现场推进会在安顺召开,总结全省近年来“基层工作加强年”活动开展情况,安排部署加强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推动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取得成效。
6月28日,大雨过后的贵阳市观山湖区碧海社区显得格外清爽干净,碧海社区服务中心周围廉政文化墙、党务公开栏、“图说我们的价值观”“八除八树”……各种简洁明了、惟妙惟肖的思想文化宣传栏格外醒目。
除了直观的文化墙和宣传栏,为了让理想信念和核心价值接“地气”,碧海社区通过“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人讲自己的事”“身边事教身边人”的方式,宣传理论思想,充实精神食粮。
“宣讲员结合实际撰写适合人们易于接受的、通俗易懂的宣讲材料,用大众的语言传授高深理论,用具体的事例解释抽象的概念。”碧海社区党委副书记邹玲介绍。
当前,全省各地基层宣传思想政治工作,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为根本,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培育良好社会心态为重点,坚持重心下移、力量下沉,创新手段和方法、整合资源,切实加强改进基层思想政治工作。
纳雍县创新基层思想文化宣传方式方法,建立了“三大讲师”抓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建立“农民讲师团”的基础上,探索建立了“居民讲师团”和“工人讲师团”,进一步扩大了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面,引导广大群众弘扬传统美德和社会公德,推动“夜校办起来”活动从“向下灌输”向“共同创建”转变。实现了农村思想政治教育与文明创建的互促共进,展现出不少特色和亮点。
2016年以来,全省共开展“科学理论上讲堂”“社科理论进基层”等宣讲活动2000多场次,直接受众超过20万人;举办讲座100余场,直接受众18000余人。
“我叫吕相璇,来自遵义市习水县。我骄傲,我是一名服务基层的红色义务宣讲员。”在全省“基层工作加强年”现场推进会上,吕相璇代表遵义市5000多位红色义务宣讲员作交流发言。
最初吕相璇只是四渡赤水纪念馆的一名讲解员,从开始每天死记硬背解说词,到后来成为四渡赤水纪念馆宣讲团宣讲员,并带着红色文化走进学校、部队、企业、村寨、社区进行宣讲,分享红色故事。
“实现从‘要我讲’到‘我要讲’的转变,离不开自己的努力和遵义市委宣传部通过举办理论培训、宣讲大赛、开展优秀评比等形式的培养与训练。”吕相璇说,坚持红色传承、讲好遵义故事已成为遵义人民的责任和义务。
遵义市“红色义务宣讲员”养成记,只是贵州省加强基层宣传思想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的一个缩影。
刘兴顺是贵阳市观山湖区碧海社区加强基层思想政治工作建设的一个标杆,这位76岁的老人,是中宣部授予的“基层理论宣讲先进个人”。为了宣传党的理论方针政策、红色经典故事,近几年来,刘兴顺到全省各地各部门开展宣讲近200场。
“这个事情我会一直做下去!”刘兴顺说,“到2021年,建党100年、自己80岁时,给年轻人宣讲党的理论路线达到500场。”这是刘兴顺“晚年立志做党的理论路线宣传员”的目标。
为了让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建设更加有效,全省各地创新形式和方法,除了培养基层宣传人才之外,还从体制机制上为基层宣传思想文化队伍建设提供保障。
为确保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在最基层落实落地,目前,全省88个县级党委宣传部平均设有下属单位4.2个,设置内设机构6个,平均配置编制41个;要求乡镇一级采取专职、兼职的方式配备党委宣传委员,未配备专兼职党委宣传委员的乡镇(街道)也明确要有班子成员分管或代管,村一级明确由村(社区)党支部书记、村(社区)主任或村(社区)其他班子成员承担具体工作任务。
近年来,铜仁市以推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为抓手,深入实施农村文化种子工程项目,将服务阵地延伸至百姓的家门口,突出文化共享,实现惠民利民,推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各地积极整合各种资源,加大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提供了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读书看报、地方戏演出、广播电视收听收看和数字电影放映等服务,以创新之举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为解决“文化下乡”的供需矛盾,黔南州探索“政府采购”方式,推广“幸福进万家——文化精品乡村行”经验,推动文化下乡常态化、长效化发展,把文化惠民落到实处。
如今,全省现有县级公共图书馆85个、文化馆88个,乡镇综合文化站1414个,社区文化活动中心153个,全部实现免费开放。
今年以来,遵义市红花岗区大力实施“文军扶贫”行动,努力实现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助力脱贫攻坚取得更大成效。
“在家就业好,照顾老和少”。在家就业既能增收,还能照顾家庭,这是众多妇女的愿望。不久前,红花岗区“文军扶贫”红花绣娘培训班一期培训顺利结业、许多学员成了海龙镇第一批居家就业,撑起脱贫半边天的“红花绣娘”。
和遵义市一样,凯里市的“文军扶贫”,促使凯里市季刀苗寨刺绣合作社前不久接到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采购订单,过不了多久,苗族绣娘绣的美丽蝴蝶将“飞”到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工作人员的手中。
为传承这一民族文化,也让农村妇女早日脱贫致富,近年来,凯里市文产办等部门,先后与中国宋庆龄基金会、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合作实施了“嘉人女性幸福基金”苗绣村寨扶持项目、“指尖上的幸福”经济发展赋权项目等。随着项目的实施,“指尖上的脱贫”效果逐渐显现。
在大扶贫的背景下,拥有丰富文化资源的贵州,不断夯实基层基础,凝聚基层力量,激发基层活力,助推产业不断升级,以文化潜力寻找脱贫攻坚动力。
在安顺普定县兴东大健康文化产业园,“文化+大扶贫”模式正在迅速发展。2015年,安顺市文化产业增加值25.65亿元,占全市GDP比重的4.1%,连续两年名列贵州省第二。
为解决移民搬迁群众的就业和文化适应问题,黔西南州借助外力,突出抓好基层文化惠民建设。引进依文手工坊、畲凤等上海、北京等地品牌文创企业入驻园区,政府推动,企业主抓,将搬迁群众的技艺变成旅游文创商品。
为更好地推进文化扶贫,贵州实施文化产业扶贫“千村计划”,投入1000万元支持基层开展人员技能培训、组建专业合作社、产品创意研发、文化体验馆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等。
(责任编辑 / 顾海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