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寿木 雷劲松 周密
江西景德镇着力打造“大陶瓷”格局
◎李寿木 雷劲松 周密
陶瓷产业是景德镇的立市之本,但陶瓷产业又是高耗能、高污染产业,随着瓷土资源的枯竭和陶瓷产能的过剩发展,有“千年瓷都”之称的景德镇如何发展陶瓷产业值得深入探析。本文通过对景德镇陶瓷产业的内部优劣势和外部机会、威胁进行分析,提出推动景德镇陶瓷产业发展的多重策略。
陶瓷产业;陶瓷+;策略分析
景德镇以瓷立、因瓷兴。世界上,也仅有这一座城以一个产业支撑千年。然而,随着时代的更迭,市场需求日益多样,陶瓷行业整体发展也面临产能过剩的困局。一面是传承千年的制瓷技艺,一面是多元化的市场需求,景德镇陶瓷产业该如何抉择?“重塑世界瓷都”的发展定位又该如何实现?笔者通过对陶瓷产业发展中各种影响因素加以分析,提出解决对策和建议。
近年来,景德镇以“秉承传统,引领时尚”为宗旨,以国家产业政策为导向,以市场化运作为机制,集世界创意之力量,做精做优日用陶瓷,大力发展高技术陶瓷,创新现代艺术陶瓷,鼓励支持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推动陶瓷产业发展升级,促进陶瓷产业市场化、高端化、品牌化和国际化,陶瓷产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与激情。2016年,全市实现陶瓷工业总产值 366.7亿元,同比增长8.97%;陶瓷固定资产投资98.8亿元,同比增长5.25%;陶瓷出口10607.5万美元,同比增长0.68%。
(1)底蕴深厚,陶瓷产业有内涵有品牌。 一是陶瓷产业有历史,文化内涵丰富。景德镇以其深厚的陶瓷文化底蕴和千年的手工艺传承成为享誉世界的瓷都。早在1982年,景德镇成为国家首批对外开放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1997年,成为国家旅游局向海外推介的35个王牌景点之一;2014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世界手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 2015年,中国旅游产业年会发布中国景区国际影响力排行榜,景德镇入围20强。此外,“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还分别被列入国家、省和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二是陶瓷产业有发展,品牌意识增强。近年来,随着景德镇陶瓷企业品牌意识的提高,改变了以往“无牌”或“贴牌”生产的历史,逐步走上了一条“育牌、创牌、树牌、护牌”的品牌建设道路。陶瓷注册商标由2009年的不到50件增加到2016年的700余件,其中市知名商标31件,省著名商标48件。青花、玲珑、粉彩和颜色釉作为景德镇的四大传统陶瓷,也成功注册商标。
(2)包容并蓄,陶瓷产业有基础、有人才。一是研究基础丰厚。不同于其他产瓷区以陶瓷生产为主的发展模式。在陶瓷产业方面,景德镇做到了产学研一体。生产方面,2016年,景德镇规模以上陶瓷生产企业户数为83户,同比增长3.75%,中小型陶瓷企业和作坊约4558户,陶瓷店铺约5448户,陶瓷网店约万家,陶瓷生产窑炉约3000余座。院校方面,拥有全国唯一一所陶瓷本科高等院校——景德镇陶瓷大学,全国唯一一所主要从事陶瓷与工艺美术类教育教学的公办全日制工艺美术普通高等职业院校——江西省陶瓷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与景德镇学院以及筹备中的陶瓷工程技术学校共同构建起较为完整的陶瓷教育体系。研究方面,拥有中国轻工业总会陶瓷研究所、江西省陶瓷研究所、景德镇陶瓷研究所与景德镇陶瓷工业设计研究院等部、省、市三级陶瓷研究、设计机构和近百家陶瓷制瓷技艺和文化艺术研究社团机构,共同架构起集陶瓷生产研究、工艺研究、设计研究和文化研究为一体的陶瓷研究体系。二是人才资源丰富。2016年,景德镇陶瓷行业从业人员达11.87万人,占全市从业人员总数的11.4%。从当前情况看,景德镇陶瓷人才可分为“大师”级和“景漂”族。2016年,全市共有各类陶瓷大师325名,其中国家级大师108名(已故4名)、省级大师198名、市级大师9名;各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367人(国家级10人,省级63人,市级294人)。“景漂”族是指受陶瓷圣地景德镇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而来的四面八方(含国外)的陶瓷手艺人。据不完全统计,目前,约有3万-4万名“景漂”族在景德镇从事陶瓷创意和设计工作,在整个陶瓷从业人员中占1/3。
(3)拓展延伸,陶瓷产业有影响、有外延。近年来,景德镇坚持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引领陶瓷产业转型升级,形成了以高技术陶瓷为引领、以陈设艺术瓷和日用陶瓷为特色、以创意陶瓷为后发优势、以建卫陶瓷为补充的多元化融合发展格局。2016年,陈设艺术瓷和日用陶瓷产值规模超百亿元,分别为133.2亿元和100.3亿元,占全部陶瓷产值的36.3%和27.4%;建筑卫生陶瓷、高技术陶瓷完成工业总产值71.7亿元和50.3亿元,占比为19.6%和13.7%。一是产业融合出彩,有外延。在陶瓷产业自身取得发展的同时,景德镇还在促进陶瓷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方面作出了巨大的努力,并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主要表现在陶瓷产业与电子商务、与文化创意产业的深度融合。二是“陶瓷+电子商务”成为老产业的新模式。“陶瓷+互联网”的核心竞争力不是工业化,而是以家庭为单位的作坊式订制化经济。景德镇当前的生产格局正符合这一新商业模式的要求。目前,景德镇有各类陶瓷网店近万家,其中,在“淘宝网”开店经营陶瓷的有2800多家,现有大型建筑和日用陶瓷生产企业自建门户网站34家,陶瓷电商平台13家。据阿里研究院发布的2016年中国“电商百佳城市”榜单显示,景德镇成为江西省入围的3个城市之一,电子商务发展指数在全国排67位,两年间前移了19位。三是“陶瓷+文化创意”成为老产业的新业态。近年来景德镇以陶瓷文化为切入点,大力发展陶瓷文化创意产业。第一,着重建设御窑遗址公园、陶溪川和三宝瓷谷等一批文化产业集聚区,现己建成3家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3家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家省级文化产业试验基地。第二,努力保护和开发文化遗产及近现代工业遗存。包括对陶瓷工业遗存的保护利用,老街区、老里弄、古民居的保护利用等,吸纳了大批创业个体。南窑遗址考古发掘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第三,充分运用传统陶瓷文化的优势加强对外合作,大力宣传景德镇。如与故宫博物馆达成协议,故宫瓷器来景展览,景德镇现代精品瓷器在故宫展览和销售,以及考古、鉴定、修复和人才培训方面获得故宫大力支持;先后拍摄《瓷路》、《景德镇》等大型陶瓷主题纪录片等。2016年,陶瓷文化产业完成增加值30亿元,比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快0.6个百分点,陶瓷文化张力得到前所未有的释放和彰显。
(1)小打小闹,缺乏龙头引领。景德镇虽是享誉世界的瓷都,但到目前为止,全国有10多家陶瓷上市企业,景德镇却是空白,且规模和效益差强人意。从规模看,2016年,全市规模以上陶瓷企业83家,仅占全国的4.2%左右,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24%,全年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0亿元的企业仅有2家,而最大的仅为15.15亿元。可见,这些规模以上陶瓷企业,虽具备一定的盈利能力和发展潜力,但综合实力并不强。在4000多户陶瓷生产企业中,民营企业占90%,但是投资规模在100万元以内的企业占比高达59%,陶瓷产业整体规模普遍偏小。从效益看,2016年,全市陶瓷行业税负率约为1.3%,陶瓷税收仅占财政总收入的3.8%,与陶瓷工业增加值在国民经济中10.4%的占比极度不匹配。
(2)各自为政,缺乏市场整合。一是从终端市场看,除去电商销售平台,景德镇现有各类规模的实体陶瓷销售市场20余个,广泛分布在市区各个地方,这些市场虽然为陶瓷商贸发展搭建了广阔的平台,但从整体发展的角度看,并不利于陶瓷销售的规范化管理。二是从前端市场看,景德镇各类陶瓷科研院所数量虽多,且体系完善,结构合理、实力雄厚,但在产学研的转化过程中却出现了脱节的现象,导致科研院所与本地陶瓷企业合作并不紧密,不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3)固守成规,缺乏创新变革。一是创新意识不足。景德镇陶瓷企业多是由一两个瓷窑的家庭作坊逐步发展起来的,绝大部分经营者的思维还停留在手工作坊、小工厂生产阶段,缺乏创意与创新,致使技术创新和消化吸收能力薄弱。二是人才结构失衡。景德镇虽然拥有各级“大师”和大量“景漂”,但是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等高级人才往往将主要精力限于个人创作,影响范围有限,很难支撑起全市的陶瓷产业。而“景漂”人才的主要精力在于陶瓷设计、陶瓷创意等方面。对于陶瓷企业而言,技术和管理人才的缺乏才是制约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由于景德镇地处偏远的赣东北地区,既难以引进外地高素质人才,也难以引回本地户籍的高校毕业生,高水平的的技术和管理人才缺乏。人才资源的结构性失衡极大制约了陶瓷企业的创新升级。
(1)多重战略叠加,占尽天时。“一带一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等国家级战略和赣东北发展战略等省级战略在景德镇叠加,特别是景德镇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起点和重要货源地,在打造内陆对外开放高地上,有着特殊的地位、特殊的影响。此外,在今年3月公布的全国第二批生态修复城市修补试点城市名单中,景德镇位列其中。
(2)加快城市建设,创造地利。一是棚户区改造如火如荼。2016年,完成棚户区改造户数为8820户,较7182户的目标数多1638户,实际完成改造面积105万平方米,较目标数多14万平方米。今年上半年,棚户区改造完成户数8121户,改造面积约68万平方米,占全年13126户改造任务的62%。二是九景衢铁路通车。景德镇首条电气化铁路九景衢的开通运行,将结束景德镇不通动车的历史。三是地下管廊惠民工程即将投入运营。2016年6月,景德镇被列入第二批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城市。一年来,景德镇注重在科学规划引领、创新融资模式上下功夫,创新采用PPP项目运营模式,于今年底建成昌南拓展区、高铁商务区和景东片区3个片区,并于2018年进入全面运营期。四是环境整治成效明显。今年2月以来,景德镇围绕“整洁、整齐、整治”的工作要求,按照“清洁化、秩序化、优美化、制度化”标准,打响了一场气势空前的城乡环境大整治战役,截至9月份,改造背街小巷287条,推进城市配套项目248个,利用闲置土地筹建社会停车场14座,精心打造昌南湖湿地公园、国家森林公园和昌江百里风光带,新增绿地100万平方米,城市道路绿化改造提升工程全部完成,实现城市面貌大改观。
(1)行业产能过剩。我国是世界陶瓷制造中心和陶瓷生产大国,年产量和出口量居世界首位。日用陶瓷占全球70%,陈设艺术瓷占全球65%,卫生陶瓷占全球产量的50%,建筑陶瓷占全球产量的64%。陶瓷行业生产具有明显地域性,目前主要集中在广东、江西、山东和福建等省份。这些产瓷区的陶瓷企业相对集中,然而随着企业不断扩张、生产线不断扩充、生产总量不断扩大,产能过剩问题开始出现。据中国轻工业协会数据显示,目前陶瓷行业产能过剩高达40%,且主要表现为结构性产能过剩,去产能势在必行。
(2)产品同质化竞争激烈。当前的陶瓷产品市场以中低档为主,附加值较低。陶瓷行业全面产能过剩,供大于求,企业为争夺市场,竞相压低价格,行业利润水平不断下降。企业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导致产品同质化严重。
(3)环境保护压力较大。陶瓷行业属于高能耗、高污染行业,生产过程中消耗大量矿产资源和能源,产生的废气、废水、废渣和粉尘等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对瓷土资源的过度开采,极大地破坏了生态环境,而对陶瓷废料的回收再利用还基本处于空白状态,这在较大程度上影响了陶瓷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1)“陶瓷+文化”。 转变发展理念,把文化要素融进陶瓷产品,使陶瓷产品艺术化、创意化。健全陶瓷文化创意产业管理机构,对产业发展进行统一的规划、组织和指导。突出以陶溪川为龙头,名坊园、三宝瓷谷、珠山东市、皇窑和宁封窑等为重点,在打造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品牌的同时,深度挖掘旅游资源,将陶瓷文化创意与旅游产业进一步融合。
(2)“陶瓷+互联网”。建立统一规范的陶瓷电商平台,通过引入溯源系统,加快建立线上诚信机制,为消费者提供可供追溯的原产地保证。
(1)“交流+贸易”。继续办好国际陶瓷博览会,将瓷博会作为对外交流展示景德镇形象的重要窗口,每一时期的瓷博会都要具有当下的时代特色。
(2)“交流+文化”。传承保护手工制瓷,注重对手工制瓷技艺的政策支持,通过加大对陶瓷非遗示范基地、非遗手工制瓷技艺及非遗传承人的评选和扶持保护力度,将传统制瓷工艺企业与传承陶瓷文化有机结合,互相促进。
(3)“交流+企业”。在不断加快城市建设,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的同时,充分利用景德镇现有的陶瓷生产资源,吸引一批实力雄厚、具备上市潜力的大型陶瓷生产企业,引领整个陶瓷行业的生产格局,推动整体陶瓷行业的创新升级。
(4)“交流+人才”。积极创新人才政策,组织开展各类陶瓷人才培训,健全完善人才使用、激励和引进机制。加快自有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优化人才资源结构,实现高校、企业、政府与行业组织的合作,实现人才培养的地方化。
(1)“创新+技术”。鼓励企业和科研院所对现有的陶瓷生产技术进行升级,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耗能为主要目的,同时创新发展各类新型陶瓷生产技术,如引进3D打印、数码施釉打印及微波快烧等先进机械设备,推动陶瓷生产向高端、创意、创新、多元化、定制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
(2)“创新+产品”。 加快推进陶瓷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创新产品设计形式,提高产品附加值,有效避免低端化同质竞争。积极引导企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开展个性化定制生产。积极引进高水平团队,加快补齐工业设计短板,形成专业设计和民间创意互相促进、百花齐放的良好局面。
(1)“管理+企业”。充分落实国家相关产业政策,加大环保、能耗、质量、标准和安全等各种制度建设和执法力度,引导和支持高耗能、高污染的建筑卫生陶瓷企业转型转产,逐步淘汰建筑卫生陶瓷。积极扶持高技术陶瓷,提高市场占有份额。积极引导本地陶瓷品牌企业整合资源,促进区域品牌龙头企业上市融资发展。加大龙头企业培育力度,重点支持陶瓷股份公司和部分民营陶瓷企业并购重组,提升规模水平。
(2)“管理+市场”。对现有的陶瓷市场进行重新规划洗牌,对部分规模小、管理差的市场进行关停并转,同时对市场销售格局进行调整,让不同的市场突出不同的销售特色,并采取印制销售指南的形式,为消费者提供清晰的指导。建立专门的陶瓷市场管理部门,对市场的招商、经营进行全盘规划和管理。
C812
A
国家统计局景德镇调查队)
10.13561/j.cnki.zggqgl.2017.12.022 ■ 编辑: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