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佩戴角膜塑形镜和框架眼镜后调节反应的差异性分析

2017-11-22 10:42潘远红李剑华
中国医药科学 2017年20期

潘远红+李剑华

[摘要] 目的 分析青少年佩戴角膜塑形镜和框架眼镜后调节反应差异性。 方法 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2月于我院就诊的98例青少年近视患者,根据其矫治方式分为两组,其中有40例佩戴角膜塑形镜(观察组),58例佩戴框架眼镜(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初次戴镜时以及戴镜1年后双眼调节反应、调节滞后的差异。 结果 对照组戴镜1年后与初次戴镜时相比,有效调节刺激、调节反应和调节滞后均有明显差异(P<0.05)。戴镜1年后,观察组有效调节刺激、调节反应大于对照组,调节滞后小于对照组(P<0.05)。 结论 青少年近视患者佩戴角膜塑形镜1年后,其调节反应较佩戴框架眼镜明显更加灵敏,可降低调节滞后。

[关键词] 青少年近视眼;单焦点框架眼镜;角膜塑形镜

[中图分类号] R778.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7)20-228-03

Difference analysis of accommodative response after orthokeratology and frame glasses in adolescents

PAN Yuanhong LI Jianhua

Aier Eye Hospital of Guangzhou, Guangdong, Guangzhou 510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difference of accommodative response after wearing orthokeratology lenses and frame glasses in adolescents. Methods 98 pre-adolescent myopes from January 2015 to December 2016 were selected and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according to the way of correction, observation group (n=40) with orthokeratology lenses and control group (n=58) with frame glasses.The difference of accommodative response and accommodative lag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when they were wearing glasses for the first time and wearing glasses for 1 years. Results In the control group, after 1 years of wearing glasses,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effective regulation stimulus, the accommodative response and the accommodative lag between the initial wearing and the first wearing glasses (P<0.05). After 1 years of wearing glasse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Effective regulatory stimulus and the regulation response were grea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adjustment lag was less tha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Conclusion 1 years after wearing orthokeratology lenses, the accommodative response of adolescents with myopia is significantly more sensitive than that of frame glasses, and the accommodative lag can be reduced.

[Key words] Pre-adolescentmyopes; Single vision lens; Orthokeratology lens

我國近视眼发病率较高,青少年近视发生率为50% ~ 70%左右[1-2],如何预防、矫正近视是人们目前广为关注的一个问题,对近视眼的发病机制,一直有多种研究理论,其中调节理论是在研究中较受关注的重点[3-4]。有文献报道显示[5],近视眼的调节反应低于正视眼。近年来,角膜塑形镜已被广泛应用于青少年近视的干预当中,并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但具体机制还没有被完全阐明[6]。因此,本研究通过分析青少年佩戴角膜塑形镜和框架眼镜后调节反应存在的差异性,现总结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2月于我院就诊的98例青少年近视患者,所有患者均进行了医学验

光,行角膜曲率、角膜地形图检查。严格按照角膜接触镜验配流程进行试戴。纳入标准:屈光度- 1.0D-5.0D,散光小于1.0D;双眼矫正视力在1.0或以上;双眼无其他眼部疾病,无屈光参差;主导眼为右眼。根据其自愿矫治方式分为两组,其中40例佩戴角膜塑形镜患者为观察组,58例佩戴单焦点框架眼镜患者为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年龄为10~13岁之间,平均(12.48±1.73)岁,屈光度在-1.0D ~ 5.0D之间,散光在1.0D以下,双眼矫正视力≥1.0;戴镜后1天、1周及此后每3个月复查裸眼视力、矫正视力、眼压、屈光度、角膜曲率、角膜地形图、裂隙灯等检查。对照组患者年龄为10~14岁之间,平均(12.32±1.58)岁,屈光度在-1.0D到5.0D之间,散光在1.0D以下,双眼矫正视力≥1.0;复查每3个月1次,复查项目同观察组。排除屈光参差、眼底疾病、中断佩戴、不能配合随访者。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endprint

1.2 方法

使用综合验光仪,结合检影和主觉验光等方法,对两组患者初次屈光度、观察组1年后脱镜残余屈光度、对照组1年后屈光度。测定初次调节方法如下:将患者的视力通过镜片矫正至最佳状态,患者下颌搁在支架上并固定位置不动,在双眼前放置分光镜片,在距离两眼角膜顶点40cm处放置视标,环境照明10勒克斯。检查者站立于患者右侧,在200勒克斯照度下让患儿双眼同时通过半反半透镜注视视标,保持视标清晰,使检影镜的光源照到半反半透镜之上,并适当移动以寻找到中和点,在两次重复检查后取其平均值。再以上述方法测得视标在距角膜平面20cm处的调节距离。患儿戴镜1年后,在同样的环境照明条件下,由同一检查者检测视标在距角膜平面40、20cm处的调节距离。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初次戴镜时及戴镜1年后双眼等效球镜度数、有效调节刺激、眼主点调节反应和调节滞后的变化。其中调节刺激、眼主点调节反应和调节滞后计算公式参照文献[7]。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等效球镜度数

观察组1年后平均等效球镜度数与初次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1年后平均等效球镜度数与初次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初次平均等效球镜度数无统计学差异(P>0.05),1年后两组平均等效球镜度数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所示。

2.2 有效调节刺激、调节反应和调节滞后

初次测定两组在视标距角膜平面40、20cm处的有效调节刺激、调节反应与调节滞后均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戴镜1年后与初次戴镜时相比,有效调节刺激、调节反应和调节滞后都没有明显差异(P>0.05)。对照组戴镜1年后与初次戴镜时相比,有效调节刺激、调节反应和调节滞后均有明显差异(P<0.05)。戴镜1年后,观察组有效调节刺激、调节反应大于对照组,调节滞后小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当前,在临床中检查调节滞后有很多种方法,例如融像性交叉柱镜法(fused image cross column method,FCC)、Nott动态检影法(Nott dynamic retinoscopy)、MEM動态检影法(MEM dynamic retinoscopy)等,即使相同受试者在相同状态下用不同检查方法,都可能出现差异[8]。由于测得的是双眼在自然阅读状态时的调节反应,而且在纳入病例时选取的都是右眼为主导眼患儿,因此,在本研究使用的分光检影装置检测调节反应并据此算出调节滞后在测定结果方面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大量研究[9-11]证明持续性视网膜离焦是造成近视的重要因素。眼球通过调节反应来调节屈光系统的屈光力而抑制视网膜离焦。眼的调节是指人的眼球通过改变晶状体屈光力而使近处物体成像集中在视网膜上的能力,调节刺激指的是诱发眼球产生调节的物体、视标,眼对调节刺激产生的实际调节量即为调节反应,调节滞后也就是其少于调节刺激量的屈光度数值,后者数值越大说明眼球调节准确度越低[12]。若长期存在调节滞后,就可能造成眼轴增加,形成或加重近视。大量研究[13-14]表明青少年近视的调节准确度明显降低,且进展性近视的节滞后更大,工作距离越近,调节滞后越大。

角膜塑形镜的设计原理是反向几何学,它的佩戴年龄不受限制,而且属于非手术疗法,因此在临床上广泛用于近视的矫治。文献资料表明,角膜塑形镜可明显降低视网膜离焦,对抗近视程度加深[15]。通过本研究结果可看出,1年后观察组患儿近视加深程度、调节滞后量是显著低于对照组的,且观察组戴镜1年后与初次戴镜时相比,有效调节刺激、调节反应和调节滞后都没有明显差异(P>0.05);对照组戴镜1年后与初次戴镜时相比,有效调节刺激、调节反应和调节滞后均有明显差异(P<0.05);戴镜1年后,观察组有效调节刺激、调节反应大于对照组,调节滞后小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青少年近视患者佩戴角膜塑形镜1年后,其调节反应较佩戴框架眼镜明显更加灵敏,可降低调节滞后,在一定程度上可矫治及延缓青少年近视的进展。

[参考文献]

[1] 梁远波,林仲. 重视我国儿童青少年近视的流行病学研究[J].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2014,16 (3):129-131.

[2] 刘文兰,高祥璐,张艳龙,等.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2012,14(5):290-293.

[3] Mutti DO,Mitchell GL,Hayes JR,et al.Accommodative lag before and after the onset of myopia[J].Invest Ophthalmol Vis Sci,2006,47(3):837-846.

[4] 张霞飞, 李肖春, 吕志刚. 佩戴角膜塑形镜及框架眼镜对青少年调节反应的影响[J]. 医学研究杂志, 2014, 43(3):128-131.

[5] 石浩淼. 不同方法测量调节滞后结果的比较研究[D]. 天津:天津医科大学,2013.

[6] 解来青,史学锋,赵堪兴. 散光性和远视性视网膜离焦对图形视觉诱发电位P_(100)潜伏值的影响[J].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2009,27(7):611-615.

[7] Nakatsuka C,Hasebe S,Nonaka F,et al.Accommodative lag under habitual seeing conditions: comparison between myopic and emmetropic children[J].Jpn J Ophthalmol,2005,49(3):189-194.

[8] 高松,孙河,谢广芳. 影响青少年近视的异常调节因素分析[J]. 中外健康文摘, 2012 (42):411-412.

[9] 郭曦,杨丽娜,谢培英. 角膜塑形镜治疗青少年近视的远期效果[J]. 眼科, 2012,21(6):371-374.

[10] 黄艳,殷刚柱,邵子瑜,等. 合肥市学龄前儿童视力异常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 安徽医学, 2013 , 34 (7) :997-999.

[11] 常枫, 沈政伟, 陈云辉,等. 中高度近视青少年配戴角膜塑形镜联合框架眼镜的疗效和安全性[J].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 2015, 17(6):360-363.

[12] 蔡惠昭. 青少年不同年龄段长期配戴角膜塑形镜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6, 25(27):3010-3012.

[13] 任秋锦, 岳辉, 周清. 角膜塑形镜对调节滞后及调节性集合与调节的比值的影响[J].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6, 41(2):169-173.

[14] 云丽霞, 李兰根, 乌兰,等. 影响青少年近视眼发展因素的临床研究[J]. 中华眼科医学杂志:电子版, 2016, 6(4):161-166.

[15] 杜玲芳, 武正清, 何芳,等. 两种矫正方式对调节滞后量和调节灵敏度的对比研究[J]. 临床眼科杂志, 2015, 23(1):52-5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