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杨
10月31日,党的十九大闭幕仅一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克强、栗战书、汪洋、王沪宁、赵乐际、韩正,专程前往上海和浙江嘉兴,瞻仰上海中共一大会址和浙江嘉兴南湖红船,回顾建党历史,重温入党誓词,宣示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的坚定政治信念。
在此之后,包括上海、广东、江苏、贵州、浙江、陕西、安徽、重庆、辽宁等在内的多个省份的省级党委书记纷纷率队前往当地纪念传承红色文化的历史场所,重温党的峥嵘岁月。在此选取几个具有历史意义的红色故地,探究它们曾经的历史风貌。
中国第一份抗日宣言诞生地
11月9日上午,辽宁省委书记陈求发率领省委常委班子来到沈阳市,集体瞻仰中共满洲省委旧址、重温入党誓词。
中共满洲省委,是1927年10月至1936年6月共产党在东北设立的最高领导机构,“九一八事变”爆发后,领导东北军民浴血奋战、保家卫国,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最后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目前,中共满洲省委旧址已成为进行党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
沈阳皇寺路福安巷3号,一排硬山式青砖瓦房显著保持着历史的烙印。85年前的1931年9月19日,作为中共满洲省委机关所在地,这里发出了“九一八”事变后,中国第一份抗日宣言——《中共满洲省委为日本帝国主义武装占领满洲宣言》。
“九一八”事变发生的第二天上午,时任中共满洲省委书记张应龙、组织部长何成湘等召开了紧急会议。这次会议决定,要给中央写一个报告,发表一个总的宣言。宣言定稿后,立即刻蜡纸、印刷,并通过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和进步学生在街头散发出去。
在接下来的抗日斗争中,中共满洲省委先后培养出了杨靖宇、赵尚志、赵一曼、李兆麟、周保中等优秀东北抗联将领,抗日的烽火燃遍了白山黑水之间。
红岩精神的当代意义
11月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重庆市委书记陈敏尔带队瞻仰中共中央南方局暨八路军重庆办事处旧址、红岩革命纪念馆。
在重庆,红岩文化景区包含红岩革命纪念馆、歌乐山革命纪念馆、中国民主党派历史陈列馆,以及中共中央南方局暨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旧址等42处革命遗(旧)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共产党人、革命志士为抗日战争胜利和建立新中国浴血奋斗,铸就了“崇高思想境界、坚定理想信念、巨大人格力量和浩然革命正气”的红岩精神。
1939年1月16日,根据中共中央六届六中全会的决定,以周恩来为书记的中共中央南方局在重庆正式成立,直接领导四川、云南、贵州、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江苏、江西、福建以及香港、澳门地区的党组织。
为解决房屋紧张问题,以周恩来私人名义租用了曾家岩50号的大部房屋,作为部分南方局机构的办公地点和住所,对外称周公馆。1939年 5月,日机大轰炸,办事处原址被毁,迁至红岩村新址。在此期间,周恩来、董必武、叶剑英、秦邦宪、王若飞、吴玉章、邓颖超等人以中共代表、国民参政员的公开身份,先后住在办事处和周公馆领导南方局工作。1945年 8-10月,毛泽东赴渝与国民党和平谈判期间曾在办事处居住。
1946年 5月,办事处和南方局撤离。吴玉章作为中共代表和中共四川省委继续留驻曾家岩50号,直至1947年3月9日办事处人员全部撤返延安。1961年,此地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共三大会址
11月2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李希带队前往广州市越秀区,瞻仰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回顾党的革命光辉历程,学习革命先辈崇高精神。
在广州东山恤孤院后街31号(现恤孤院路3号),有一幢两层高、每层两间相通的砖木结构、人字瓦顶的普通房屋,属于设有骑楼的典型旧式广州民居。楼房因年久失修,显得有些破旧,但不失宁静。
1923年6月,广州进入盛夏时,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这幢楼房中秘密召开。大会正式确立了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与国民党进行党内合作的策略方针,有力地推动了国共合作的实现。
中共三大会址在抗日战争时期被日机炸毁,仅存遗址,1979年12月被定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2006年初,广州市政府拟斥资5000万复建中共三大会址。复建工程包括了4大部分,分别是——原址复建中共“三大”主会场旧址;修缮“三大”期间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等党的重要领导人活动的主要场所“春园”“逵园”及“简园”(统称为“三园”);新建用于文物和历史資料展览的“三大”陈列馆;新建一大型停车场。整片建筑面积达到4200平方米。
淮安:海棠依旧
11月2日,江苏省委书记娄勤俭带队到淮安瞻仰周恩来纪念馆、周恩来故居。
周恩来故居位于淮安市淮安区驸马巷中部,局巷北侧,共有大小房屋32间,为青砖、灰瓦、木结构。故居为东西相连的两个宅院,每个宅院都是曲折的三进院。
走进故居正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周恩来童年读书的地方。从读书房向西跨过一个腰门,便是周恩来父母住的面南三间房屋,1898年3月5日,周恩来就出生在东边的一间房屋里。故居院内有两株20米高的百年老榆树,据传就是他童年时期亲手所植。
贯穿淮安城的一条古老小河文渠,流淌过历史的台阶,沟通着城内的勺湖、萧湖、月湖,流经周恩来故居门前。1960年,他在接见淮安县委领导时说:“文渠没有堵塞吧?小时候我和小伙伴们常常在那里划船打水仗……”
如今,沿着文渠向北不远处的淮安区桃花垠,坐落着周恩来纪念馆,每年有超过100万人次前来瞻仰参观。这座寄托着人们思念的纪念馆,由纪念岛、宽阔的水面和湖四周环形绿地组成。纪念岛上的主馆高26米,与南京中山陵、雨花台烈士纪念馆为同一等级高度。
主馆大厅正中安放着周总理汉白玉坐姿塑像,左手抚膝,右手握卷,凝视着远方。阳光透过玻璃洒下来,柔和地照在塑像上。站在第三层观景台向北眺望,牌楼式的景门和人字形附馆合起来,正好是“八一”的图形。历史的枪炮声中,周恩来领导的八一南昌起义好像仍浮现在眼前。
铜像广场西侧,栽植着一片海棠花,正如北京中南海西花厅内也栽种很多海棠。1997年,邓颖超的遗作《从西花厅海棠花忆起》公布。她在这篇文章里深情写道:“你不在了,可是每到海棠花开放的时候,常常有爱花的人来看花。在花下树前,大家一边赏花,一边缅怀你,想念你,仿佛你仍在我们中间。你离开了这个院落,离开它们,离开我们,你不会再来。你到哪里去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