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洋
往年的11月,日本都还处于秋季临时国会会议期间。然而,由于安倍晋三首相在9月28日第194届秋季临时国会召开伊始,就宣布解散众议院,以往的政治传统被打乱。此后,安倍晋三率领执政党赢得第48届众议院选举的胜利,以及特朗普对亚太长达12天的访问,又使得日本内政与外交迎来重要的转换时节。
依笔者观察,今后数年,修宪与“安倍经济学”将成安倍内政核心,“印太战略”将成日本外交新旗帜,而中日关系将进入“新时代”。
胜选夯实执政根基
根据NHK的报道,在众议院总席位数比上届减少10席的情况下,自民党最终获得465个席位中的283个,与选前基本持平,而作为联合执政党的公明党则获得了29个席位,较选前大幅降低。尽管如此,自公两党依然占据了众议院总席位数的2/3以上。
与此同时,由东京都知事小池百合子临时组建的“希望之党”则仅获50个席位,不仅远低于媒体早前的预期,也低于选前该党成员所拥有的议席数。小池11月14日在该党两院议员全体会议上宣布,有意辞去党首一职,专注都政。
所以,此次胜选对此前备受丑闻困扰的安倍晋三来说意义重大:控制众议院2/3以上席位,意味着重大的立法进程不会被反对党扼杀;小池百合子的惨败,等于消除了曾被视为安倍有力竞争者的远期威胁,意味着“安倍一强”的局面还将持续;日共等左翼势力的席位大幅减少,意味着修宪进程将更少阻力。
如果安倍晋三的身体不再出现大的问题,明年9月的自民党总裁选举将给予他第三个为期3年的党总裁任期,即任至2021年9月。如果这期间众议院不提前解散,安倍的首相任期理论上将延续至2021年。
这样的话,今后3年内日本将只有一次全国大型选举,即2019年夏季的国会参议院定期改选。届时各政党将会对121个席位展开角逐。目前在参议院的242席中,自民党与公明党分别占据125席和25席。按照自民党近年来30%以上的高支持率,该党很可能保住参议院过半席位。
即使自民党输掉了参议院选举,也不会动摇安倍政权的稳定,只会伤及安倍晋三在自民党内的凝聚力。按照宪法,即便届时议案被在野党控制的参议院否决,但经执政联盟控制的众议院以2/3多数再次通过,即可生效。
修宪与“安倍经济学”齊发力
鉴于未来4年安倍政权稳定运行的前景,内政方面,作为安倍晋三个人政治夙愿的修宪议程将被正式启动。
1947年开始实施的《日本国宪法》规定,修宪须经各议院全体议员2/3以上的赞成,然后经由国会向日本国民提出,最终若获得半数以上日本国民的承认,那么新宪法将正式生效。
在今年5月3日的宪法纪念日上,安倍表示将努力实现2020年实施新宪法的目标。如果按照这个时间表,那么预计自民党最早将于明年1月中下旬的通常国会(最晚则为明年下半年的临时国会)期间,正式向参众两院提交宪法修订草案,而后根据国会两院的讨论、审议情况,适时举行全民公投。
在本次众议院选举前,只有自民党、日本维新之会以及部分无党派议员支持修宪,作为联合执政党的公明党对修宪态度谨慎,因此宪法修订草案未必能在众议院获得2/3以上议员的赞成。然而,经过此次选举,“修宪派”与“护宪派”的席位数发生了变化,除自民党、日本维新之会外,希望之党也积极支持修宪。这样一来,修宪议题在众议院获得2/3以上议员的承认就变得不那么困难了。同时,在2016年夏天的参议院选举中,“修宪派”最终获得了2/3以上的席位。因此,仅从国会层面而言,安倍晋三念兹在兹的修改《日本国宪法》的夙愿将不会遇到太大的阻力。
当然,修宪议题最终能否获得半数以上日本国民的承认,还存在一定的未知数。迄今为止,《日本国宪法》已经实施70年了,日本民众对于修宪与否的态度也不断发生变化。NHK今年3月发布的《日本人与宪法 2017》民调显示:43%的受访者“支持”修宪、34%的受访者“反对”、17%的受访者认为“无所谓”,而1992年的相应结果分别为35%、42%和12%。
尽管与1992年相比,“支持”修宪的比例有所增加,但“不支持(即反对+无所谓)”依然维持较大比例。诚然,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新出现的课题(比如同性婚姻等)无法依据《日本国宪法》精神加以解决,但从NHK的这项民调则可以看出,不支持修宪的观念在日本社会中依然根深蒂固,而这种观念也不是说在一两年内就能发生转变的。因此,预计安倍政权今后还将继续对内鼓吹“朝核威胁”“中国威胁”等。
除了积极推动修宪议程外,预计安倍政权还将继续推动“安倍经济学”的实施。在安倍执政的这5年里,借助于以宽松的货币政策和一系列经济刺激政策为核心的“安倍经济学”,日元保持贬值状态,日本的经济大环境也局部改善。
一方面,日元的贬值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国游客前往日本观光旅行,进而为日本带来了庞大的经济效益。根据国土交通省的统计,2012年访日外国游客总消费额为1兆846亿日元,而2016年则达到了3兆7476亿日元。这实际上就为日本贡献出了新的财政收入。
另一方面,在过去5年里,日本失业率持续下降,企业招工需求不断提升。总务省的统计显示,2012年日本的失业率和有效求人倍率分别为4.3%和0.80(小于1说明职位供不应求),而2016年则分别为3.1%和1.36。这说明日本国内的就业环境改善,企业用人需求旺盛。
当然,由于“安倍经济学”至今未能助推日本摆脱通缩,随着安倍政权的稳定,预计当前的宽松货币政策以及经济刺激计划还将进一步实施。
“印太战略”:外交新旗帜
在外交领域,预计安倍政权将会紧密配合白宫新倡导的“自由开放的印度洋﹣太平洋”战略构想(以下简称“印太战略”),以此来刷存在感。
11月6日的日美首脑会谈期间,双方就加强合作实现“印太战略”达成一致。由于此后特朗普还在韩国以及APEC峰会期间提起这一战略构想,并在11月13日的美日澳首脑会谈中确认推进该战略,“印太战略”被外界视为特朗普政权的亚太政策。
但“印太战略”的最初提出者却是安倍晋三。2016年8月,安倍在肯尼亚出席第六次亚洲开发会议时就提出了“印太战略”的构想。在今年9月中旬访问印度期间,安倍也曾提出打造“自由繁荣的印度洋﹣太平洋”地区。
由于特朗普政权中主管亚太事务的助理国务卿人选尚未确定,美方公开使用“印太地区”的表述,相当于接纳了“临时充当助理国务卿”的安倍晋三的外交战略构想。但就本质而言,套用安倍的“印太战略”说明了特朗普政权至今在亚太事务上缺乏具体的统筹规划。
APEC越南峰会期间,安倍在与新西兰总理、越南国家主席分别会谈时,除了积极介绍“印太战略”外,还寻求加强双边的战略伙伴关系。在东盟峰会期间,安倍在与印度和澳大利亚总理分别会谈时,均表达了希望共同推进“印太战略”的意向;相对来说,澳大利亚的回应更为积极。可以预计,今后几年里安倍政权还将积极游说亚太各国参与“印太战略”。
安倍政权之所以对“印太战略”如此踊跃,在笔者看来主要有两方面原因。
一方面,通过积极推动“印太战略”来防止中美关系走近。尽管特朗普将亚太历访的首站定在了日本,并且停留时间超过了韩国,但这并不意味着日美关系就上升到了一个新高度,因为中美首脑会谈成果才是衡量日美首脑会谈成功与否的依据。
笔者注意到,在本次中美首脑会谈期间,除了两国签订巨额贸易订单外,特朗普并没有在贸易赤字问题、南海问题上对中国大加指责,反而在结束访华后,其对朝态度明显软化(日美首脑会谈就“对朝最大化施压”达成一致,而中美首脑会谈就“通过对话谈判最终解决半岛核问题”达成一致,此后特朗普又突然发推称“想努力成为金正恩的朋友”)。
这也就是说,中美关系在保持稳定的同时,还有所深化,而这也恰恰是日本所不希望看到的。毕竟中美关系的稳定发展将会削弱日本在日美同盟中的地位,因此安倍政权积极执行美国的“印度-太平洋”战略,旨在挑起中美之间的矛盾,以此降低日本被边缘化的风险。
另一方面,特朗普政权的“印太愿景”囊括了印度洋,这就为日本进入印度洋势力范围提供了便利。日本不仅继续以域外国的身份配合印度推出的“亚非增长走廊”计划,来抗衡由中国主导的“一带一路”多边合作计划,而且今后参加与美印两国在印度洋联合军演的理由,也将变得更加充分。
如果说“亚非增长走廊”计划是日印推出的多边经济合作机制的话,那么“印太战略”则肩负着地区安保机制的作用,这一点对长期寻求成为政治大国的日本而言尤为重要。
中日关系进入“新时期”
在越南APEC峰会和菲律宾东盟峰会期间,中日领导人先后举行了两场会谈,就推动改善中日关系等议题达成一致。
此次中日关系改善的主要背景,是中日两国均进入了一个全新时期。一方面,中共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而且在外交层面还提出了“按照亲诚惠容理念和与邻为善、与邻为伴周边外交方针深化同周边国家关系”,中日改善关系可以说是十九大精神的体现。另一方面,十九大闭幕前的日本大选结果,意味着日本进入了“安倍一强”的新时期,特别是特朗普访日再次确认日美同盟关系“不可动摇”后,对拥有更多外交自主权的安倍而言,改善中日关系就成了最重要的外交课题。
由于中日新近同意改善双边关系,而且近期中韩关系有所回暖,一再延期的中日韩领导人会议年内在东京召开的可能性很大。如果该会议能顺利召开,则意味着李克强总理将访问日本,而这也能够为安倍晋三寻求访问中国提供有利氛围,进而促成习近平主席明年下半年对日本的访问。中日领导人间的互访若能落实成形,那么借助于政府高层的定期沟通交流,中日关系的长远发展将获得机制性保障。
中日关系短期内会有所改善,但鉴于安倍政权今后将积极推动“印太战略”的落实,以及对TPP(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现改名为CPTPP,即全面且先进的TPP)的执念,只要安倍政权谋求遏制中国的战略意图不改变,两国关系就不会有深入发展的可能。当然,对于不断崛起的中国而言,日本并不是敌人,相反是一个值得重视的竞争对手;中国与日本竞争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在向周边国家以及世界展示中国外交理念的过程。
今后对于日本的一些合理竞争,中国应该积极面对,但是对于一些荒谬的举措,中国也应该积極反制。近期,日本神户制钢数据造假丑闻令国际社会一片哗然,并且再次让“日本制造”这一品牌蒙羞。由于神户制钢在中国也有广泛业务,中国可以通过严惩造假商品的方式来迫使日本进行转变。
除了频繁出现造假丑闻外,日本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不断下降,也早已是不争的事实。因此,借助于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势头,中国企业不妨加大对日本优质企业的并购力度,以此提升自身综合实力,完善海外布局。比如,海信集团11月14日宣布收购日本东芝公司的电视业务,不仅收获了日企的技术,也加快了企业的国际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