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保罗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并明确了“现代化经济体系”这一新时期经济建设的关键提法。报告明确: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
近年来,广州经济正经历一次深刻转型。此前,广州作为全球重要的商贸中心,更多是汇聚全球的货物流、人流。而广州现在对枢纽型网络城市的打造,则旨在汇聚更重要的资金和智力(技术)要素,以形成一个全球性的高端要素配置枢纽。
同时,广州产业结构也加速优化。在原有汽车、日化等优势产业的基础上,代表未来产业方向的“两端”产业—“终端产业”和“高端产业”正被引入广州,并实现集群化发展,从而补上了这座城市长期存在的产业短板。
这种转型是一种顺应全球产业大势的自我变革,正不断为城市的未来积聚动能。可以预见,在中国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进程中,勇于自我变革的广州将再一次充当改革的先锋。
“终端”与“高端”
这些年,全球产业变革日新月异,崭新的科技术语让人应接不暇。但简单来说,产业变革不过是围绕着“两端”来进行的:一是“终端”,二是“高端”。
终端,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它是信息交互和分发的末端。从最初的电脑,到手机,再到未来的汽车、智能医疗设备和高度人工智能化的机器人,它们都不过终端设备的一种。
移动互联网的崛起,本质上就是一次终端的革命。手机这一终端,从通讯设备摇身变成了娱乐设备,乃至所有职业人都不可或缺的“掌上办公室”。所有的创业者、乃至互联网巨头当前的技术研发、商业模式变革,不过都是为了在这个“办公室”抢占更多生存机会和利润空间。
同样,互联网+的智能汽车、远程医疗设备以及机器人都会成为终端。这些终端将从信息云中实现“自我学习”,从而提升终端使用者—驾驶者、医生以及所有相关行业精英的工作效率和生活品质。最终,达到以新技术来提升全社会整体福利的目的。
变革貌似复杂,但本质就这么简单。对一座有着企图心的城市来说,经济发展必须具有前瞻性,必须认识到未来产业发展趋势,既要優化现有产业结构,更要补上产业短板。否则,将导致城市经济在即将到来的产业变革中落伍,而这种落伍更会被技术变革的速度成倍放大。
长期以来,广州的产业以两大块最为典型。一是作为传统的商贸中心,汇聚和分发着全球的物流和人流,“千年商都”的广州一直都是中国最具包容性的国际性城市。另一方面,广州传统的汽车、日化等产业也在不断发展,夯实着这座城市的体量基础。
但广州早已认识到未来趋势,并未雨绸缪。近年来,广州在传统产业之外,加速引进了“终端”产业,补足了产业短板,更为应对即将到来的全球产业变革打下了基础。
富士康曾一度被看成是代工厂,但这家全球第一大制造集团却悄悄利用广州的天时、地利与人和进行着产品迭代的谋划。2017年3月,富士康“第10.5代线8K显示器”全生态产业园在广州增城破土动工,投资610亿。
这笔投资是近30年以来,除去深圳的最早投资之外,郭台铭在大陆的第一大手笔。同时,也是改革开放以来,广州吸引的最大单笔投资。
这笔投资指向了未来。“几代线”讲的是生产工艺,即液晶面板玻璃基板的大小,关键在于清晰度,即这个“8K”。目前,主流的数字影像为全高清2K标准,而8K的清晰度则意味着远程医疗的未来。
在远程医疗中,如果使用8K的成像,那么眼睛角膜上的每一根毛细血管都清晰可见。医生可以通过8K成像,可以准确地看到过往手术中所看不到的细节,可能比医生本人的肉眼更强大,对外科手术来说,这几乎是一场革命。
可以说,富士康带动的显示技术产业集群着眼的是显示终端,未来,它们将广泛地运用于医疗、科研甚至军工等领域。
实际上,未来的“终端”革新,本质上也必然是“高端”技术的大量运用,特别是云技术。
2017年9月,华为和广州白云区签署云计算产业战略合作协议,华为将发挥行业领先优势,与白云区共建“三中心一平台”(云计算数据中心、云产业运营中心、创新展示中心以及云产业发展平台),未来将协同在白云区打造千亿级新一代信息产业集群。
终端连接着云,这是一个完整的信息产业链框架。广州通过不断引进IT巨头,正在打造这个产业的闭环,补上自己长期存在的产业短板。更重要的是,为广州在新一轮的“终端竞争”中提前积蓄了能量。
“世界观”与“方法论”
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培育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这其实提出了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两个关键点,一是向价值链的中高端迈进,这是“世界观”;二是集群式发展,这是“方法论”。
近年来,广州的产业正是按照这两个关键点来发展的。以富士康项目为例,郭台铭带来的,并不只是顶级的硬件生产线,而是整个产业链。郭台铭曾透露:“我们带了一百多家厂商来,他们的投资(610亿)都没有算在里面。”康宁、思科以及日本的厂商将共同在增城发展,最终形成世界上最大的显示硬件生产集群之一。
此前,以珠三角东岸、深圳、东莞的手机产业为例,其崛起很大程度上就是得益于富士康为中心的制造业集群的渐进式“技术外溢”。
首先,在硬件制造的基础上,产业集群内部的各种手机方案商、设计商得以生长,并开始崛起。之后,一些脱胎于制造业的资本开始尝试做品牌,独立的手机品牌脱颖而出。最后,那些具有雄心的企业则开始研发芯片,真正走向价值链的高端。富士康的增城项目,同样可能复制这条曾在手机产业实践过的渐进性式“技术外溢”模式。
2016年,郭臺铭收购了全球最顶尖的显示屏研发者日本夏普,之后,郭台铭开始他面向未来的谋划,即在保持全齐最高质量IT硬件制造者的地位的同时,还将在研发、设计领域进行尝试。落子增城,正是这种谋划的关键一环,广州将有望成为全球显示技术的研发、制造的中心。
这种面向价值链中高端的集群式发展模式,正成为广州在很多行业补齐短板、培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的策略。2017年3月,广州发布了“IAB”计划,即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生物制药(biopharmaceutical)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将在这些领域打造若干个千亿级产业集群,进一步提升城市的创新和辐射力。
其中,生物医药产业是“IAB”计划的领跑者。6月中旬,广州发布《广州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五年行动计划(2017-2021年)》(征求意见稿)提出,要将广州建设成为中国重要的生物医药创新强市,有全球影响力的生物医疗健康产业重镇。到2021年,生物产业规模实现5000亿元,增加值达1200亿元,占GDP比重超过4%。
未来雄心,有着现实基础。目前,GE生物科技园项目业已在中新广州知识城动工。该项目是GE医疗集团在亚洲首个生物科技园,年产值预计40亿—80亿美元。
医药主要分为化学制剂和生物制剂两类,化学制剂的生产过程相对简单,所以容易被仿制,全球的仿制药,多数也都是化学制剂。而生物制剂则完全不同,它对生产过程、工艺的要求更为严格,仿制难度极大。
可以说,生物制剂是先进制造业的最典型代表之一。在GE生物科技园的项目中,相关生产线的“模块”将从国外生产后运至广州,然后在搭建起一座符合国际最前沿标准的生物制药厂房。
先进的生产线只是广州生物医药的缩影之一,未来更在于以GE这样的大企业为核心,对产业链和产业集群的整体带动。比如,在GE生物科技园项目动工后,作为GE设备使用者的绿叶华南再生医学中心也于2017年9月落户广州。此外,被誉为中国“基因泰克”的百济神州也落户广州。
可以预见,随着GE生物科技园项目的建设推进,将有更多的外来企业带着资金和技术落户广州。同时,也必将催生更多广州本土创新企业在高端产业生态圈中破土生长。
“基本面”与“强势股”
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城市,尤其是枢纽型的一线城市,无疑是建设创新型国家重要的空间载体。这些地方早已积聚了中国,乃至全球最优质的创新要素。而且,积聚过程还在不断强化。
在稳步推进枢纽型网络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广州将着力打造国际科技创新枢纽,积聚海内高端科技创新要素,建设创新型城市。努力已初显成效。
近日,2017德勤高科技高成长“中国50强”颁奖典礼在广州举行。50强榜单上,广州企业独占13席,排名全国第一。另有数据显示,仅在 2016年,广州高新企业便新增2800多家。
此外,广州人创新创业的热情也开始高涨,让人想起了改革开放之初的火红岁月。据市商务委统计,今年1—9月,广州全市新注册企业14.8万家,同比增长48.6%;注册资本合计11534.3亿元,增长1.1倍。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大企业、大项目的增长。在新注册企业中,注册资本10亿元以上的大型企业101家,增长83.6%;1亿—10亿元的中型企业994家,增长57.0%。
对一座城市而言,小本创业和大规模股权投资都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必须。小本创业,有利于解决群众就业,代表着城市的市场氛围和气质。小本创业,不需要大量的固定投资,船小好调头,但“小本”也意味着很难实现真正的技术创新。
唯有大规模的投资,才能真正进行技术研发和革新,这是全球产业界通行的规律。广州新注册企业的“体量”变大,这是广州营商环境优良的重要体现,也是真正建设国际科技创新枢纽的核心正向指标。
对资本方来说,大额直接股权投资也意味着更大风险,那么就必须慎之又慎,必须在充分考察城市投资环境和产业前景的基础上做出。而数据说明,资本正开始在广州“放心投资”,可见广州建设枢纽型网络城市的未来正被海内外资本日益看好。
打造创新型城市,让海内资本纷至沓来的“方法论”有很多。比如,提高政府公共服务的质量;比如,加强产权保护,营造良好的市场氛围;再比如,用政府信用和资源,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等。实际上,广州在这些方面都走在了全国城市的前列。
不过,广州的另一个宝贵经验却更应该被重视。打造枢纽型网络城市,着力引入大企业、大项目为代表的优质要素,本身就是最好的“招商引资”。
首先,某种意义上讲,大项目和核心大企业,除了可以带动产业集群的发展之外,它们还可以看成是现代产业体系中的“基础设施”。它们的到来,无疑在广州营造了一个立体的优良的创新创业环境。融入以它们为核心的生态圈之中,中小企业创新的成本也会降低,因此自然会推动创新创业的大潮。
另外,优质要素的不断涌入,本身就是对城市的信用一种背书。在投资学中,有着“强势股”的说法,强势股一般都拥有较好的基本面,而且代表着一个经济体的核心资产,所以“强者恒强”。
同样,一座城市通过自身的不断革新,就如同在打造一只城市竞争领域“强势股”。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就是打造这只股票的最好的“基本面”,足以保证这座城市不断吸引优质要素的涌入,呈现出一个良性的滚动循环。
推进枢纽型网络城市建设,打造国际科技创新枢纽,以创新作为建设城市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广州这支全球城市竞争“强势股”正在沿着全球产业变革曲线平稳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