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卫兵
弘扬“八一”精神开启新的征程
文/刘卫兵
今年是“八一”南昌起义90周年。1 927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在江西南昌发动了震惊中外的武装起义,向国民党反动派打响了武装斗争的第一枪。“南昌暴动建新军,从此工农始有兵”。“八一”南昌起义诞生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革命武装,树起了鲜红的八一军旗,揭开了革命斗争的崭新一页。
“八一”南昌起义主力是总指挥贺龙所率领的国民革命军第20军、前敌总指挥叶挺所率领的国民革命军第11军、朱德所率领的第9军。起义成功后,起义部队撤出南昌,溽暑南征,先后进行了江西瑞金、会昌战斗,在广东潮汕揭阳县白石和普宁县流沙再次遭到国民党军堵截围攻,10月初起义军领导人分散转移,余部1300余人进入海陆丰地区,后转战闽粤赣湘边,参加了湘南暴动,于1928年4月奔向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与毛泽东领导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部队会师,组成朱毛红军即中央红军,后称红一方面军。中国共产党也由此开辟了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从南昌起义到井冈山会师,起义军历经了“胜利-挫折-胜利”的苦难辉煌。广大官兵在极其艰难困苦的条件下,继续坚持革命斗争,经过长期的革命战争考验,具有崇高的信仰和理想、对党绝对忠诚的品质、坚定正确的革命立场、英勇斗争顽强拼搏的精神,锤炼成一支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英勇威武之师。南昌起义领导人和许多参加者成为领导革命和人民军队的骨干,在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授衔时,直接参加南昌起义的将士中有6人授元帅(朱德、贺龙、刘伯承、聂荣臻、陈毅、林彪)、2人授大将(粟裕、陈赓)。
湖南桑植是中国革命的重要策源地之一,是人民军队的重要建军地之一。据不完全统计,贺龙总指挥所率国民革命军第20军作为起义军主力的一万多名将士中,有从桑植带出的3000子弟兵,追随贺龙奋勇参加了这次武装暴动。他们以理想和信念、鲜血和生命立下彪炳千秋的历史功勋,谱写了荡气回肠的英雄史诗。
“八一”南昌起义宣示了中国共产党人不畏强暴、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坚强决心,孕育铸就了伟大的“八一精神”。纵观“八一”南昌起义的光辉历程,回顾桑植儿女浴血奋战的动人场景,“八一精神”应集中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信念坚定、绝对忠诚、听党指挥的担当精神。南昌起义军的英雄事迹,最深刻的是听党指挥的坚定信念。南昌起义将士敢于反抗国民党反动派,敢于与党内右倾投降主义路线作斗争,就是基于坚定不移的革命信念。南昌起义的主要领导人是听党指挥、信念坚定的楷模,起义能够顺利进行,正是因为有了党的正确领导和坚定的革命信念。朱德指挥完成三河坝阻击任务后,得知南下主力部队在广东潮汕遭遇重大损失,准备南下的2000多人队伍发生分歧。朱德相信共产党领导的革命能成功,号召大家一定要跟共产党干到底,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贫寒农家出身的贺龙,南昌起义时还不是共产党员,在国民革命军中享有很高地位,为了国家,为了革命,他毅然抛弃各种诱惑参与到革命军中,当周恩来向贺龙告知了南昌起义的行动计划时,贺龙毫不犹豫地说“我完全听共产党的话,要我怎样干就怎样干”,“我贺龙找党找了半辈子,起义无论成功失败我都干”。做事“一竿子插到底”,绝无二心。在他的动员和感召之下,广大官兵群情激奋,斗志昂扬。贺龙临危受命,义无反顾地担当起了南昌起义总指挥的重任,向国民党反动派打响了第一枪。参加南昌起义的国民革命军第20军第1师师长贺锦斋,为掩护贺龙率部突围壮烈牺牲,年仅27岁。在牺牲前一天致胞弟的家书中附诗“吾将吾身献吾党”,“誓为人民灭豺狼”。赤诚忠义之心,可见一斑。
第二,敢为人先、前仆后继、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南昌起义的伟大壮举,最感召的是敢为人先的英雄气慨。南昌起义以恢宏的革命实践证明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伟大真理,并以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第一枪的英雄壮举,载入中国革命史册。这种英雄壮举,使得敢为人先成为“八一精神”的重要内容。南昌起义播撒了武装革命斗争的火种,为之后的秋收起义、广州起义,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在全国各地燃起了燎原之火,掀起了一波反抗国民党独裁统治的革命浪潮。南昌起义也极大地影响到桑植,众多桑植儿女投身于红色革命的大潮中。1927-1935年桑植全县有5万人参加红军、游击队和地方苏维埃,其中列入革命烈士名录者5000多人。桑植红色歌谣唱道:“要吃火锅不怕辣,要当红军不怕杀,刀子架到颈坎上,砍掉脑壳碗大个疤”!贺龙大妹贺满姑遭敌堵击,中弹被俘,遭受各种酷刑逼供,多次被折磨得昏死过去,仍坚不吐实,保守机密。最后被凌迟处死。在大革命时期,贺龙一家为革命先后牺牲了6位亲人。
第三,英勇顽强、百折不挠、永不言败的大无畏精神。南昌起义军历经艰险,最鲜明是百折不挠的刚强毅力。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具有全局意义的一次武装起义,正是凭着百折不挠、永不言败的毅力,在四面白色恐怖包围中,共产党人并没有被吓倒,反而激发了他们英勇反抗、百折不挠的革命意志。“八一”南昌起义部队和其他多支起义部队的斗争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都经历了失败、艰苦转战、极端困难的环境,甚至生死考验。桑植起义队伍也经历了诸多艰难。红军将士经常饥寒交迫,困难重重,全军上下每个官兵只一身单衣,一双草鞋,常常是几天吃不上一粒盐,喝不上一碗稀粥,生活十分艰苦。贺龙豪迈地说:“不是不苦,是我们红军不怕苦,不怕难。”红二军团第6师师长贺炳炎在一次战斗中,右臂被敌人炮弹炸成肉泥状,当时没有任何麻醉条件,医生只好用木匠锯子为其截肢,手术持续了两个多钟头。他在担架上只休息6天,便又重返战斗岗位。这是何等英勇顽强的精神!当年,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英雄儿女踊跃参军参战,热情高涨,各族群众中流传着“扩红一百,只要一歇,扩红一千,只要一天,扩红一万,只要一转”的民谣。桑植龙潭坪镇茅垭村是个只有36户、不到180人的小山村,但有30多人参加红军、赤卫队,有10多人为革命捐躯,成为远近闻名的红军村。正是这种勇当红军、吃苦耐劳、百折不挠的战斗精神,使红军战士始终保持着高昂士气、顽强的斗志,夺取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
第四,官兵平等、纪律严明、为民奋斗的奉献精神。纵观南昌起义的全过程,最本质的是为民奋斗的奉献精神。“八一”起义将士从高举义旗那一刻起,就把“为最苦人民奋斗”、“力谋民众利益”、“解放工农”作为革命口号,把“打倒帝国主义”、“打倒新旧军阀”、“实行耕者有其田”写进起义宣言,布告国民“此次南昌起义,原为救国救民”,表明了起义初心。起义部队有一条铁的纪律,即官兵平等,同样穿草鞋,吃野菜,野外露营,谁是官谁是兵,一般难以分清。军民之间鱼水情深,部队所到之处,不仅秋毫无犯,还给老百姓挑水劈柴、烧火做饭、带小孩。贺龙的大红马踏坏了群众的几株包谷苗,自己掏钱赔偿,还亲自上门道歉。红军关心群众的疾苦,为老百姓排忧解难。红军官兵在桑植白竹坪村桥头河垒石筑坝,开渠引水灌田抗旱,使翻身农民分得田土夺得丰收。群众的房屋被土匪焚毁,红军官兵齐出动,砍树条,割茅草,建新居,帮助重建家园。军爱民,民拥军,军民一家亲。湘鄂西苏区歌谣《门口挂盏灯》,深刻反映了军民鱼水情:“睡到半夜过,门口在过兵,婆婆坐起来,侧着耳朵听,只听脚板响,不见人作声;大家不要怕,这是贺龙军,红军多辛苦,全是为穷人;媳妇快起来,门口挂盏灯,照在大路上,同志们好行军。”这首民歌充分体现军民之间的深情厚谊。
“八一”南昌起义是中国革命的一座不朽丰碑,“八一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党和军队的宝贵财富。习近平总书记说,进京赶考没有结束,我们正在进行一场新的长征。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我们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革命先辈们在长期征战中创建了光辉业绩、立下了不朽功勋,也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要传承并发扬光大,接力追梦,攻坚克难,创新发展,把革命老区建设好,同步奔向小康。
全力传承红色文化。文化是一个地区的灵魂,是宝贵的资产和资源,是推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无形动力。桑植儿女开展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在中国革命的历史画卷上描绘了英勇顽强、永不言败的绚丽篇章,为桑植大地留下了极为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继承和弘扬“八一精神”就是要把红色文化与自然景观结合起来,把红色文化与民族文化结合起来培育和打造文化精品,提升红色旅游景点。力争到2020年,成功创建贺龙纪念馆5A级景区,洪家关红军体验园和刘洪景区两个4A级景区。依托红二方面军长征出发地、贺龙故居、贺龙纪念馆、芭茅溪盐税局旧址等红色旅游资源,突出革命传统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主题,延伸产业链形成“元帅故里、长征起点”红色文化旅游品牌。传承红色革命歌曲。桑植民歌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部分歌曲是红色革命歌曲,加强桑植民歌的传承、保护和推广,深入挖掘土家族、白族文化内涵。打造红色经济带。依托红色资源拓展相关旅游文化产业,开发旅游纪念品、民间手工艺品、地方土特产等系列产品,带动农业、第三产业发展。
全力决胜脱贫攻坚。桑植是革命老区,为中国革命作出了重大贡献。桑植又是国家贫困县,还有5万多贫困人口,脱贫攻坚任重道远。继承和弘扬“八一精神”就是要把“八一精神”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精神动力,自觉扛起责任,抓牢任务,谋脱贫、抓脱贫、促脱贫,形成共识、凝聚合力。落实“两项帮扶”责任,实现对贫困户帮扶的全覆盖。提升产业带动能力,着力发展养蜂、白茶、大鲵、蔬菜、中药材等扶贫产业,保证扶贫产业覆盖每一个贫困户、每一名贫困人口。健全公共保障体系,持续开展“阳光三保障”,实现贫困学生救助全覆盖;坚持“211”医疗制度,实现医疗报销一站式服务,切实解决就医难、看病贵问题;采取集中安置和分散安置相结合的易地扶贫搬迁模式,继续实施递度搬迁。强化兜底保障,不断提高兜底标准,“应兜尽兜”。实现2019年脱贫摘帽,2020年与全市同步全面建成小康。
全力推进“三地”建设。前辈的付出是为了今天的幸福,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奋斗的目标。继承和弘扬“八一精神”就是要结合实际,围绕小康社会建设目标,推进“三地”建设,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第一,打造张家界西线旅游发展新高地。加快实施旅游交通建设,完善游客中心、旅游慢行系统等旅游公共服务设施,着力构建“城乡即景、景即城乡”旅游发展新格局。加快推进九天洞提质改造工程,完成九天峰峦景区景点及基础设施建设,高起点建设涹水风景名胜区,做好八大公山国家山地度假公园项目招商等前期工作。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发展休闲度假、旅游观光、创意农业、农耕体验、乡村手工艺等;加快刘家坪、利福塔、芙蓉桥、五道水旅游风情小镇建设。第二,打造张家界生态健康产品生产新基地。围绕特色优质资源,组建以白茶、蜜蜂、蔬菜为主导的县级龙头企业平台公司,打响“桑植野蜂蜜”、“桑植白茶”公共品牌。第三,打造老区群众小康生活新福地。围绕小康指标,突出城乡统筹、社会事业、民主法制、生态文明建设,努力提高老区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让人民群众更有地域归属感、生活幸福感、社会公平感、生活舒适感。(作者系中共桑植县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