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2016年中国大陆《四库全书总目》小说家类研究述评

2017-11-22 08:50
黑龙江史志 2017年7期
关键词:四库全书著录小说家

何 青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湖北 武汉 430070)

1985—2016年中国大陆《四库全书总目》小说家类研究述评

何 青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湖北 武汉 430070)

大陆学者对《四库全书总目》小说家类的研究以及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对“何谓‘小说’”、“何谓‘小说家’”此基础性概念的探讨,研究者着重从其起源、概念两个方面来对其进行界定;其次对《四库全书总目》小说家类的具体问题的研究,大陆学者较侧重于从其著录标准和著录特点、其内部分类问题、其小说观方面来进行解读。以探讨目前《四库全书总目》小说家类研究的特点与存在的问题。

《四库全书总目》小说家类;小说概念;小说家类概念;小说观

中国古代小说历史悠久。《汉书·艺文志》即已设立小说家类,著录57篇。此后,历代官私书目基本都设立了小说家类。《四库全书总目》(以下简称“《总目》”)小说家类共著录小说319部。其凡例、总序、小序及每部书之下的提要文字“在小说文本、文献乃至于理论方面多有发明”(1)。《总目》作为古典目录学的代表,《总目》小说家类是中国传统史志目录学视野下“小说”发展的重要一环,也是集大成者。

民国以来,在胡适等人倡导下,小说成为文学主流之一。“‘五四’以后,出现了研究白话文学、研究小说和研究禅宗史,你把这几个‘焦点’连在一起,显然它与‘启蒙’和‘国语’运动有关。”(2)因此,对《总目》小说家类的梳理和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中国大陆对《总目》“小说家类”的专门性研究始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笔者参考相关专著十余部,专门性探讨《四库全书》小说家类的论文三十余篇,以及中国古代小说相关论文二百余篇。笔者由此归纳出对其研究以及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于“小说”“小说家”的概念方面,并以此为基点对小说家类的著录标准和著录特点、内部分类问题、小说观进行解读。

一、概念研究

“小说”“小说家”的概念问题是其它研究的一个基础性命题,同时又比较复杂,是研究的热点、争议的焦点。

首先,对于“小说家”是否具有清晰的界定,学界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其中邵毅平,周娥以为“小说家”“始终没有摆脱收容其他部类的‘不入流之作’和无类可归的‘驳杂之作’的‘垃圾桶’性质”(3)。翁筱曼等持相同观点。另外,程国赋、蔡亚平、张庆民、李飞、韩春平、王颖、夏翠军等则倾向于以为“小说家”还是有着较严格的收录原则的。

另外将“小说家”与“杂史”“传记”“杂家”“说部”相区分以彰显现出“小说”这一个角度。夏翠军在《〈四库全书总目〉小说类探析》将小说家类与杂史、杂家加以区分,《“小说”与“杂史”“传记”——以〈四库全书总目〉为例》整理了小说与杂史、传记的异同。宋世瑞等在此方面亦有所阐述。另外,郭丽、王娜、孙越、孙振田等对《汉志》之小说家亦有所阐发。

总之,对于小说家类概念的研究多是从侧面进行的,并不是很清晰。

至于小说的概念,对中国古典小说不得面对在以下两个体系的抉择,即中国古代的主流学术与20世纪以后在西学东渐的背景下形成的新的体系。因此需要将“小说”分为目录学的视野下之“小说”与现代文学意义上之“小说”。比如石昌渝之“小说”就有双重标的定义——传统目录学的定义和小说家的定义,薛洪 、王汝梅之“史家之小说观念”与“文家之小说观念”、卢世华之“史志小说观念”和“文学小说观念”等。所指基本无甚差别。

但侧重又是不同的,比如王昕在《论“国学小说”——以《四库全书》所收“小说家类”为例》肯定了传统目录学的视野下之“小说”,认为“从历代史志中的子部‘小说家类’,它们是传统学术体系固有的一个组成部分”(4),并从现实出发提出了“国学小说”这样一个概念,并将“国学小说”的特征、内涵和价值可以概括为:首先,庞杂广泛的内容和编排方式,反映了传统学术的初级面目;其次,国学小说的学术性主要指通识性和实录精神;第三,国学小说保存了丰富的史料,为文学创作提供资源与摹本,体现传统学术的人文情怀与风骨。如石昌渝以为“要弄清‘小说’概念,最重要的是与传统目录学的观念划清界限。”(5)李剑国则以为欲科学界定小说概念,应遵循四个原则,即“叙事原则、虚构原则、形象原则和体制原则”(6)。而这显然是对文学意义上之“小说”之界定。同时,卢世华、付建舟等亦突出文学意义上之“小说”意义。

至于《总目》小说家类之“小说”概念,张进德在《〈四库全书总目〉“小说家类”价值发微》认为四库馆臣对小说的基本观点:“有真实依据但整体上不成系统的琐事杂言;事件本身的虚妄,也即今天所说的虚构性;事件虽实但持论不公;有‘猥亵’之类的描写。”(7)笔者以为总结较为准确。

总之,笔者以为对于《总目》小说家类的研究是割裂式的。传统目录学对“小说”的定义以及收录、整理是以对当时学术发展做出考量以后做出的,有其合理性。而这种判断在不同的学术环境中,显然也是有局限的。目录学是从事学术研究的门径,而非障碍。中国古代出现了许多种类,形式成熟或不成熟的文学(或其它“学科”)类型,这应该是我们研究的对象,而非仅判断什么是“小说”、什么不是“小说”。而“小说”一词的实际所指因中国文学的发展,因西方文学的传入,因翻译的问题也产生了很多与之前不一致的地方。因此笔者以为应该重新从整体上来把握“小说”,而非这种割裂式的,不合逻辑的方式。

二、专题研究

(一)《总目》小说家类的著录标准、著录特点

至于《总目》小说家类的著录标准,当今学界多从“小说”的功能、体例和其它隐在原则三个方面加以探讨。首先著录小说在功能上的考量。

《总目》小说家类卷首小序云:“小说兴于武帝时矣。唐宋而后,作者弥繁。中间诬谩失真,妖妄荧听者,固为不少,然寓劝戒、广见闻、资考证者,亦错出其中。”而针对“寓劝戒、广见闻、资考证”这一准则,李飞《论〈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透射出的小说理念》中将寓劝戒、广见闻、资考证此三个标准加以详细解读。韩春平《〈四库全书总目〉的小说观及其原因探析》中在寓劝诫、广见闻、资考证这三个准则以外,又补充了补史说、持实录、抵虚妄、反造伪此四个标准。而程国赋、蔡亚平在《论〈四库全书总目〉小说家类的著录标准及著录特点》也另加入了“推崇‘善本’‘不以人废言’‘不以词害意’”(8)。张庆民在《关〈四库全书〉不收录〈聊斋志异〉问题》中将《总目》的“小说”著录标准归纳为存古籍;古雅,有文采;有助文章;资考证;关乎风教,有裨劝诫。而其中“古雅,有文采”此一条又显然是对小说质量的考量。另外,陈文新《论子部小说的文类特征》以为“与传奇小说、话本小说、章回小说这三种小说类型相比,子部小说的文本指向以诉诸理性为主,而不是以诉诸感性为主;与诸子中‘可观’的‘九家’相比,子部小说更多关注日常生活中的治身理家,而不是天下兴亡、军国大事。诉诸理性以治身理家为关注中心,可以视为子部小说的基本特征。”(9)

其次,《总目》小说家类的著录的体例标准。陈文新《论子部小说的文类特征》以为“第三人称限知叙事始于六朝志怪,这是子部小说的一个重要创获”(10)。王颖《“传奇”与〈四库全书总目〉小说分类》以为“但若从传奇概念和小说文体的自身特征来讨论这个问题,则会发现,胡应麟对‘传奇’概念的理解模糊不清,而《四库全书总目》的小说分类却更为科学严谨。”(11)夏翠军认为“从小说类所收书来看,总目只收文言小说,不收白话小说。”(12)

再次,《总目》编录小说的隐在原则这一问题,在《〈四库全书〉编录小说的几个隐在原则》中,何春根将其概括为“崇真斥伪、贵古贱今、尚雅去鄙和选精去粗”(13)。郑诗傧在《〈清史稿·艺文志〉与〈四库全书总目〉著录清代小说之比较》中联系《总目》编纂的主导思想将其归纳为限制规模、贵远贱近及压制民族思想等。具体而言之,即,该小说是否寓劝诫,资考证,广见闻的功能……是否借小说相互标榜、相互攻击而有伤忠厚,描摹才子佳人有伤礼教。且发现对于以上种种标准的适用是“宽于元以前,严于明以后”(14)。

至于著录特点,程国赋、蔡亚平《论〈四库全书总目〉小说家类的著录标准及著录特点》将《总目》的著录特点总结为“注重介绍版本源流,并进行必要的考证”、“罗列诸说,标明异同,下显示出严谨的学术态度”、“结合小说集特定的时代背景分析小说内容、创作倾向以及刊刻质量”、“注意到小说体自身的特性,注重阐发对小说的认识与看法”。

总之,对小说家类的著录标准、著录特点的相关研究数量比较多,但基本上没有产生太大的争论,也没解决关键问题,即没有对《总目》小说家类的著录的体例标准的总体判断或归纳。

(二)《总目》小说家之分类

《总目》将小说分为以下三类,即,叙述杂事类、记录异闻类和缀辑琐语类。孙纪文、郭丹在《〈四库全书总目〉的小说研究》中认为“它的分类是在既守旧又严整的学理下进行的……这种分类显然吸取了历代小说分类的研究成果而愈加具有整合性。”(15)王颖也肯定《总目》的小说分类却更为科学严谨。

目前笔者尚没有找到对《总目》小说家分类持反对意见之论文。总之,对这一问题研究的规模极小。但笔者以为这至关重要,并以为对此缺少研究,是对中国传统史志目录视野下的小说缺少一个整体性的把握与认知。

(三)《总目》小说家类之小说观研究

对小说观的研究是承接“小说”与“小说家类”概念而来的,研究尤其集中,争论的焦点同样集中于目录学的视野下之“小说”与现代文学意义上之“小说”这两种小说观念。

首先是《总目》小说家类之小说观。对《总目》小说家类小说观之研究是通过其对小说的著录以及其凡例、总序、小序及每部书之下的提要文字的研究而得来的。比如在《〈四库全书总目〉小说类探析》中,“中国古代书目善于利用类目编排来反映学术偏好,从子部的类目编排看小说家的文化地位,小说类位于子部类书类之后,释家类之前。并且总目在子部总序中对小说类的定义及编排次序进行了说明:‘稗官所述,其事末矣,用广见闻,愈于博奕,故次以小说家。’”(16)夏翠军认为以上“说明总目对小说的定义囿于传统观念,认为小说是琐屑之言,非道术所在。”(17)程国赋、蔡亚平肯定了《总目》小说家类编撰方面的贡献,他们对《总目》小说家类对“小说”的理论的价值作了以下概括,即,“《总目》编撰者从题材内容的角度入手,把小说分为类,且‘有所简化、统一’;其次,《总目》编撰者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到小说自身的特性,认识到‘小说体’与‘史体’的区别;最后,注意到小说某些创作方法;另外,《总目》编撰者对‘发愤著书’说的见解,也颇具新意。”同时凌硕为、王颖、孙纪文、郭丹也在不同方面肯定了《总目》在编纂方面之贡献。

穆延柯在《谈〈四库全书总目〉中小说观念的演变》中肯定了《总目》对“小说”补史功能的挖掘,即“然而《四库全书总目》却把原属杂史的功能推广为小说的普遍的功能,把小说原来所潜藏的补史的作用提高到显著的位置。”(18)凌硕为肯定了《提要》“将过去小说家类中议论成分比较多的书转到杂家类,使小说担负起更为纯粹的叙事功能。它又将一些过去杂史类中的一些书转到小说家类,明确了小说的补史功能。它提出小说既要作史书的参证,又要保持其独立的属性,不能用史书的标准来要求它。通过清理小说与杂家及史书的关系,小说被赋予了新的意义。”(19)曾军娥又将《总目提要》反映的小说观念总结为传统的鄙薄小说的观念与实用的“资料”性小说观,并认为实用的“资料”性小说观具有小说观上的某种进步意义。包括赵振祥、夏翠军等亦认同《总目》对“小说”的补史功能的发掘。同时,李飞认为“《总目》肯定了小说文体的某些特性。如虚构性。”(20)

郝敬、张莉在《论中国古体小说的流变》中肯定了纪昀对“汉唐小说观念的正统之路”的坚持。温庆新持“以古还古”之观点与态度。王昕肯定了“国学小说”的价值。

张泓对于《总目》不承认文学性小说为“小说”这样一个现实持理解态度,其《实学思潮与〈四库全书总目〉的小说观》以为“随着时代的发展,到了清代,班固的小说观无疑已经显得陈旧了,《总目》却不愿越雷池一步,坚守着这种观点,过于强调小说的社会价值而忽视其审美价值。原因在于,作为官修的目录书,要保持小说体例的统一……更重要的原因,则是为了表现经世实用的价值观。”(21)

张进德对《总目》小说家类在此方面持批评态度,他在《〈四库全书总目〉“小说家类”匡误》中认为“四库馆臣所处的时代,尽管在通俗小说中已经产生了《儒林外史》《石头记》这样伟大的作品,但馆臣们固守的观念与认知的错位,导致了他们根本不可能去收录通俗小说。”(22)而张进德将此于《总目》小说家类的序文相联系,认为序文中出现的相互矛盾之处正是对当时现状的纠结。而夏翠军也以为“总目对小说类的传统处理越来越不能适应图书和文化发展的需要”(23)。杨义、张庆民、袁春文等也持相同态度。

至于《总目》小说家类形成如此“小说观”之原因,这也是一个研究的热点问题。首先,温庆新、曾军娥从历史沿革的角度上分析了《总目》如此小说观念的原因同时,曾军娥还认为其原因还包括传统实用“资料”观影响以及清代学术氛围的影响。而赵振祥在《从〈四库全书〉小说著录情况看乾嘉史学对清代小说目录学的影响》中论述了严谨的史学风气与《四库》著录之间的关系。郝敬、张莉则以为有四库馆臣之思想更倾向于汉儒的因素。

总之,《总目》小说家类小说观的研究是承接“小说”概念这一问题而来的,对它的研究也是同“小说”概念一样的问题。

三、结语

通过对《总目》“小说家类”的研究,对于《总目》“小说家类”,笔者以为:

第一,《四库全书》是乾隆为维护其统治而进行的一项文化工程,《总目》因此将“小说家类”列于子部类书类之后,释家类之前,将史部等中不可信的书籍放入“小说家类”之中,“小说家类”沦为杂家之属,因此《总目》“小说家类”的编录原则是不严谨的,体例是不严格的;

第二,就“小说家类”本身而言,中国古代小说“是一个非常模糊的概念,外延很广,而内涵很杂”(24),其本身的产生、发展、是否具有严格的文体意义也是有争议的,因此探讨《总目》“小说家类”不能忽视中国古代小说本身的发展特征;

第三,《四库全书总目》“小说家类”之收录原则是过于保守了,而“明末李贽、袁宏道等人对小说的推崇曾刺激了通俗小说的繁荣”(25),作为目录书籍应该是为当时学术发展服务而非学术发展为目录学服务;

第四,如今大众对传统目录学意义上的小说的认识显然不足(其概念并不与今天对等),其价值被明显低估了,深入发掘此类型小说,比如其史学价值等,应是今后研究的一个重点。

对《总目》“小说家类”的研究方向、研究程度的问题,笔者以为显然是不足的:

第一,研究的问题是一些最重要的问题,但没有深入下去,研究程度而言还是点状的;

第二,研究还是分两个系统进行的,即史志目录视野下之小说与现代文学视野下之小说,并没有结合起来。

至于对中国古代小说的研究,笔者以为:

第一,对中国古代小说缺少一个整体性的把握,古人以为的“何谓小说”不同于今人以为之小说,也不同于史志目录视野下的小说,因此此整体性的把握,笔者以为应该是在现代学术可以理解、接受的维度内来进行,应该为中国小说乃至中国文化的发展服务;

第二,没有探讨出一个对古代小说的评判标准,《总目》很大程度上是以是否符合史实,即史学标准来评价小说,如今许多小说家又以是否具有今天之文学性来评价古代之小说,而这皆不利于中国小说之独立发展的要求。

(一)史料

[1]永 等:《四库全书总目》,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

[2]永 等:《四库全书简明目录》,上海:上海

古籍出版社,1985年。

[3]《续修四库全书提要》,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72年。

(二)著作

[1]陈文新:《中国文言小说流派研究》,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年。

[2]齐裕 :《明代小说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

[3]陈大康:《明代小说史》,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年。

[4]司马朝军:《〈四库全书总目〉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

[5]谭邦和:《明清小说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6]吴波:《明清小说创作与接受研究》,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

[7]陈文新:《文言小说审美发展史》,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

[8]陈文新:《传统小说与小说传统》,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9]刘勇强:《中国古代小说史叙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10]陈文新,汤克勤:《明清小说名著导读》,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

[11]陈文新:《中国小说的谱系与文体形态》,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

[12]孙一珍:《明代小说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

(一)论文

[1]石昌渝:《“小说”界说》,《文学遗产》,1994年第1期。

[2]李忠明:《汉代“小说家”考》,《南京师大学报》,1996年第 1期。

[3]林申清:《历代目录中的“小说家”和小说目录》,《图书与情报》,1997年第 2期。

[4]卢世华,楚永桥:《黄老之学与〈汉志〉小说家》,《湖北大学学报》,1999年第2期。

[5]李剑国:《小说的起源与小说独立文体的形成》,锦州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

[6]姚娟:《从〈说苑〉看〈汉志〉“小说家”命名》,《殷都学刊》,2003年第 3期。

[7]夏翠军:《〈四库全书总目〉小说类探析》,《山东图书馆季刊》,2004年第1期。

[8]凌硕为:《论〈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的小说观》,《江淮论坛》,2004第 4期。

[9]孙纪文,郭丹:《〈四库全书总目〉的小说研究》,《宁夏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

[10]程国赋,蔡亚平:《论〈四库全书总目〉小说家类的著录标准及著录特点》,《明清小说研究》,2008年第 2期。

[11]邵毅平,周峨:《论古典目录学的“小说”概念的非文体性质——兼论古今两种“小说”概念的本质区别》,《复旦学报》,2008年第3期。

[12]李飞:《论〈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投射出的小说理念》,《北方文学》,2010年。

[13]陈文新:《叙事文化学有助于括展中西会通之路》,《天中学刊》,2012年第 3期。

[14]张进德:《〈四库全书总目〉“小说家类”价值发微》,《明清小说研究》,2012年第4期。

[15]郝敬,张莉:《论中国古体小说的流变》,《明清小说研究》,2013第1期。

[16]庞 :《汉代“小说家”观念辨析》,《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4年第4期。

[17]何春根:《〈四库全书〉编录小说的几个隐在原则》,《九江学院学报》,2015年第1期。

[18]王昕:《论“国学小说”——以〈四库全书〉所收“小说家类”为例》,《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5年第 1期。

[19]张进德:《〈四库全书总目〉“小说家类”匡误》,《河南大学学报》,2015年第 2期。

[20]袁宪泼:《六艺与汉代小说思想的生成》,《殷都学刊》,2015年第4期。

[21]王齐洲,刘伏玲:《小说家出于稗官新说》,《湖北大学学报》,2015第6期。

[22]陈文新:《论子部小说的文类特征》,《文学遗产》,2016年第1期。

[23]张泓:《实学思潮与〈四库全书总目〉的小说观》,《南昌航空大学学报》,2016年第 2期。

[24]陈大康:《论近代小说观之变迁》,《文学遗产》,2016年第 2期。

[25]穆延柯:《谈〈四库全书总目〉中小说观念的演变》,《明日风尚》,2016年第 11期。

[26]王颖:《“传奇”与〈四库全书总目〉小说分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8年第4期。

[27]郑诗傧:《〈清史稿·艺文志〉与〈四库全书总目〉著录清代小说之比较》,《华中学术》第7辑。

[28]葛兆光:《学术、时势以及政治关怀》,《东方历史评论》,2017年 4月 17日。

[29]程毅中:《〈中国文言小说总目提要〉序》,《雅雨书屋》,2017年 4月 19日。

注释:

(1)张进德:《〈四库全书总目〉小说家类价值发微》,《明清小说研究》2012年第 4期,第 199页。

(2)葛兆光:《学术、时势以及政治关怀》,《东方历史评论》2017年4月17日。

(3)邵毅平、周峨:《论古典目录学的“小说”概念的非文体性质——兼论古今两种“小说”概念的本质区别》,《复旦学报》2008年第 3期,第10页。

(4)王昕:《论“国学小说”——以〈四库全书〉所收小说家类为例》,《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5年第 1期,第140页。

(5)石昌渝:《“小说”界说》,《文学遗产》1994年第 1期,第85页。

(6)李剑国:《早期小说观与小说概念的科学界定》,《武汉大学学报》2001年第 5期,第 598页。

(7)张进德:《〈四库全书总目〉小说家类价值发微》,《明清小说研究》2012年第 4期,第 208页。

(8)程国赋、蔡亚平:《论〈四库全书总目〉小说家类的著录标准及著录特点》,《明清小说研究》,2008年第 2期,第 41页。

(9)陈文新:《论子部小说的文类特征》,《文学遗产》2016年第 1期,第 135页。

(10)陈文新:《论子部小说的文类特征》,《文学遗产》2016年第 1期,第 135页。

(11)王颖:《“传奇”与〈四库全书总目〉小说分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8年第 4期,第 98页。

(12)夏翠军:《〈四库全书总目〉小说类探析》,《山东图书馆季刊》2004年第1期,第61页。

(13)何春根:《〈四库全书〉编录小说的几个隐在原则》,《九江学院学报》2015年第 1期,第40页。

(14)郑诗傧:《〈清史稿·艺文志〉与〈四库全书总目〉著录清代小说之比较》,《华中学术》第7辑,第 76页。

(15)孙纪文、郭丹:《〈四库全书总目〉的小说研究》,《宁夏大学学报》2007年第 1期,第 81页。

(16)夏翠军:《〈四库全书总目〉小说类探析》,《山东图书馆季刊》2004年第1期,第61页。

(17)夏翠军:《〈四库全书总目〉小说类探析》,《山东图书馆季刊》2004年第1期,第61页。

(18)穆延柯:《谈〈四库全书总目〉中小说观念的演变》,《明日风尚》2016年第 11期,第 258页。

(19)凌硕为:《论〈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的小说观》,《江淮论坛》2004第 4期,第 114页。

(20)李飞:《论〈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投射出的小说理念》,《北方文学》2010年,第89页。

(21)张泓:《实学思潮与〈四库全书总目〉的小说观》,《南昌航空大学学报》2016年第 2期,第72页。

(22)张进德:《〈四库全书总目〉小说家类匡误》,《河南大学学报》2015年第 2期,第5页。

(23)夏翠军:《〈四库全书总目〉小说类探析》,《山东图书馆季刊》2004年第1期,第62页。

(24)程毅中:《〈中国文言小说总目提要〉序》,雅雨书屋,2017年4月19日。

(25)陈大康:《论近代小说观之变迁》,文学遗产2016年第 2期,第4页。

猜你喜欢
四库全书著录小说家
著录格式执行GB/T7714-2015《参考文献著录规则》
著录格式执行GB/T7714-2015《参考文献著录规则》
沃尔特·司各特诞辰250周年:他绝不只是一个伟大的历史小说家
著名小说家、诗人、编剧阿来
经史子集——《四库全书》
欲共牡丹争几许:小说家周克芹
录附:《石渠宝笈》著录的圆明园旧藏书画目录
试析协同应用国际档案理事会系列档案著录标准
藏书楼
诗人小说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