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慧军
(中共江苏省张家港市委党史地方志办公室 江苏 张家港 215600)
提高地方综合年鉴质量的实践与思考
俞慧军
(中共江苏省张家港市委党史地方志办公室 江苏 张家港 215600)
举才荐贤,建立高素质复合型的年鉴人才队伍;创新分类,把握年鉴框架设置的三个关系;优化选题,彰显条目的时代特色与亮点,是提高地方综合年鉴编纂质量必须牢牢把握好的三个关节点。
年鉴质量;实践思考
地方综合年鉴,是系统记述本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情况的年度资料文献。年鉴作为资料性工具书,其成书的质量至关重要。2016年7月,由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主办的在山西太原召开的全国地方志优秀成果(年鉴类)评审结果揭晓:张家港市委党史地方志办公室编纂的《张家港年鉴》以县(区)级综合年鉴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获全国地方志优秀成果(年鉴类)特等奖。这是继2010年首次全国年鉴评比获奖后,再次获得全国地方志系统五年一次评比的最高奖。《张家港年鉴》作为市委、市政府的年度综合性公报和大型资料工具书,1996年创刊,是全国较早编纂的县市级年鉴。20年来,张家港市委党史地方志办公室秉持持续创新、铸造精品的理念,不断完善框架设计,引入ISO9002质量管理认证体系,不断提高装帧质量,通过四审四校、印前捉差错等措施,编纂质量逐年提高。它以鲜明的地方特色、与时俱进的时代特点,在全省地方志系统享有良好的声誉,在全国年鉴界成为学习的标杆,成为宣传、推介张家港市的一张靓丽的文化名片。早在2007年,《上海地方志》杂志在当年第5期刊发了中国方志系统年鉴10件大事”,其中《张家港年鉴》改革创新的成果被列为第6件大事。该大事记述:2005~2009年度《张家港年鉴》连续获得五个“特等奖”——首届中国地方志年鉴评比特等奖、全国第二次年鉴编校质量评比特等奖、江苏省第四次地方志优秀成果评比特等奖项。这些成果的取得,是与建设高素质年鉴编纂人才队伍、创新年鉴框架设置体系,科学选题分不开的。本文以个人的窥见,就上述议题,愿与同仁共同探讨。
“政以才治,业以才兴”。《地方志条例》第九条指出,“地方志编纂人员实行专兼职相结合,编纂人员应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因此,提高年鉴编纂队伍整体素质,加快培养年鉴编纂复合型人才成为当务之急。一个县级市的编鉴队伍一般由三个层次组成,一是年鉴编纂的组织管理人员;二是年鉴机构中的专业人员;三是各基层乡镇、单位的承编人员和社会各界的热心人士。年鉴编纂人才队伍大致可分为管理型人才、业务型人才、经营性人才。年鉴编纂的组织管理人员属管理型人才,年鉴编纂机构中的专业人员及各承编单位人员及社会各界热心编鉴的人士为专业型人才,年鉴发行人员属经营型人才。为此,笔者认为,要锻造一支高素质的年鉴编纂队伍,必须针对上述三个层次人员的状况,在以下几个方面拓展思路:一是强化学习培训,建立年鉴编纂人员“就地成才”机制。人才是成事之本。近年来《张家港年鉴》已形成了一支较为稳定的管理、编辑、经营型人才队伍,这支队伍的优劣关系到年鉴发展的未来。《张家港年鉴》的人才队伍形成了自身的强势,但也暴露不少缺陷。一些同志是修志编鉴的元老,大部分同志是修志编鉴在8~15年的“中坚阶层”,如何用好“中坚阶层”这些身边之才,如何使新进志鉴队伍的同志“就地成才”,并使他们在关键时刻拉得出、用得上,这是每一个忠诚于史志事业的人们必须思考的问题。检验一部年鉴的优劣,关键是能否得到受众体的认可和经得起历史的检验。按照这一规律,在培养这方面人才时,可采取主动加强与全国各地年鉴编纂专业部门的挂钩联系,选派优秀人才外出培训学习的方法;2015年以来,我们办公室就派出 5批 12人次,先后赴江苏、广东、广西、浙江参加了“地方志专业人员业务学习培训班”和“全国年鉴高级研讨班。”同时,办公室还先后多次组织全办人员赴浙江、江苏、云南、山西等地学习交流修编志鉴的做法。另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就是坚持持之以恒的个人自修学习,张家港史志办每年给本办全体同志购置有关史志鉴方面的书籍,开展研究性、创造性修志编鉴,强调学以致用,学有成效。2016年,已有8名同志先后在《江苏地方志》、《湖南地方志》《年鉴信息与研究》、《广西地方志》、《世纪风采》等15家史志刊物上发表史志鉴方面的文章20余篇(次)。二是强化锻炼,建立“年鉴编纂人才互动”机制。为实现年鉴编纂人才资源的最大效应,年鉴编辑部门明确年鉴编纂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采取多种渠道,设立多种岗位,让专业人员和经营型人员实现多岗复合锻炼,在实践中造就年鉴编纂人才优势。可采取如下措施:第一,鼓励专业、经营型人才跨科室轮岗。如党史与年鉴部门人员的轮岗,如综合部门科室与史志部门科室人员的轮岗,要定期进行,全面锻炼成长。第二,为年鉴编纂专业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创造多种条件,搭好舞台,让他们充分“表演”,在重大工作的锻炼中发现和培养、选拔年鉴业强势人才。第三,强化考核,建立奖优罚劣的人才奖励机制。在这方面,《张家港年鉴》已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机制。这里强调的是:所有考核指标,都要进行细化、量化、定性化,并具有可操作性,千万不能朝今夕改,随意性会造成一系列的副作用。唯有如此,才能调动全体编纂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促进优势人才脱颖而出。三是采取“师徒”帮教的办法,营造年鉴编纂人员成才的良好氛围。就《张家港年鉴》编纂人才队伍来说,无论是编纂机构的专业人员还是各基层乡镇和单位的承编人员,大都是从事史志鉴编纂的新手。如何在较短时期内提高编纂队伍的整体素质,笔者认为,第一要开展结对帮扶。有一定年鉴编纂业务能力的同志就要主动站出来帮助那些刚调入的同志,新进史志部门的同志也要把新知识、新思想、新观念毫无保留地与先一步进入史志部门的同志交流,取长补短,互相促进,共同提高。可采取新老结对、“师徒”帮教的办法,让一大批新进入史志界的同志在实践中尽快成长起来。第二要坚持在“学中干、干中学。”每年《张家港年鉴》在编纂过程中都要召开5~8次研讨交流会,通过研讨、交流、辨析、修正使各承编单位撰写的年鉴初稿质量明显提高,不少年鉴承编单位的“新人”也逐渐成为“行家里手”。第三要互学见长,倡导学术争鸣。对志鉴编纂中的不同观点要以相互尊重为先,深入研讨,力求完善,杜绝行政命令和知识偏见。
年鉴的框架是全书内容和结构的总体设计,是年鉴的基本结构。通过框架设计,把总体事物进行分类,分层次,然后根据每一类,每一层次内容的界限,确定条目,再把这些条目依一定规律排列起来,组成科学的记述总体事物的资料系统。如何创新年鉴框架设计体系,笔者认为必须处理好以下三个关系。一是处理好“上”与“下”的关系。所谓“上”者,即上级党政要务信息量;“下者”,即基层单位信息量。一部地方综合年鉴在科学设计框架时,一定要把握好这个关系。地方综合年鉴要为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服务,在客观上首先要注意记述“四个全面”发展战略、“十三五”发展开局、生态文明等重大问题,要十分注意从本地区、本行业、本单位的发展战略方面来考虑,对有关发展战略的重大内容或篇目,不仅不能遗漏,而且还要加以突出反映。2016卷《张家港年鉴》突出“争当‘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排头兵”。以“庆祝设市30年”为题,设置“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4个专题,展示张家港市撤县建市30年发展成就。开卷用“专文·特载”记述了10篇要闻和刊载了2篇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的讲话摘要和《政府工作报告》内容,在“文明张家港”条目中突出“张家港精神”“文明系列创建”“社会志愿服务”“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4个篇幅的内容记述特色创建工作。“健康城市建设”“美丽乡村建设”“依法行治市”“文化强市”可谓是浓墨重彩。同时,在年鉴条目的选题上,也重视反映下面基层单位、部门和各行各业的信息。年鉴作为年度资料性文献,同样需要读者群,因此,在基层信息条目的设计上,事件不一定很大,只要关注度高,吸引眼球多,存史价值大,就可以大胆设计。如2007卷《张家港年鉴》“徐丰村每户一张便民卡方便群众”“永联村设立惠民基金”二个条目,条目内容看似平实,但社会关注度高。因此,一部有特色的年鉴,应该在框架设计中处理好“上”与“下”的关系,做到浑然一体。二是处理好“变”与“不变”的关系。为保持年鉴的连续和可比性,年鉴的框架结构要基本稳定,不能以行政意志随意变化。但是,框架又不能一成不变,要根据年鉴的承载内容或进一步完善的需要,对框架设计作相应的调整和创新,以便更好地记载新年度的全面信息。稳定是相对的,变化是绝对的。《张家港年鉴》每年在进行年鉴框架设计时,总是在原有分类体系的基础上,进行科学论证,对有重大影响的问题进行修改,补充,以使原框架体系更加科学、完备;仍然对新篇目的增加要严格遵守原体系的基本原则,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要有一定的预见性,留有进行补充的余地,以免每年都进行不必要的年鉴框架设计调整,造成信息资料的无序,使读者无所适从。近年来,《张家港年鉴》科学设置框架,严把“纲目”关。2012年《张家港年鉴》为调整纲目,先后下发并回收征求意见表100多份,并专题召开研讨会,最终在继承上年纲目的基础上,又新增了“创建生态城市”、“创建健康城市”、“支柱产业”等篇目和分目。“不变”中求“变”,“变”中求稳,使《张家港年鉴》的整体质量不断提升。三是处理好“点”与“面”的关系。年鉴的框设计要处理好点与面的关系,除了要有概括性的、全面的、系统的记述部分(即综述、概述)来增强事物的整体性外,还必须有代表性的、典型性的事例来加以补充,使它对整体的分析更具有说服力,给读者以更深刻的印象或更具体形象的资料。与此相关的还有条块结合问题。如《张家港年鉴》,它一方面要按国民经济各部门分类来设计篇目,另一方面还要按市(县)、镇(区)、村(社区)等设块的篇目。近几年的《张家港年鉴》设计了“镇(区)概况”篇目,充分记述了全市8镇1区及各村(社区)的年度经济社会事业的发展状况。
所谓科学选题是指形成年鉴的多种选题的规范化以及多种选题的最佳配置。其主要内容是指:确定选题原则;制定选题标准;明确选题形式;妥善处理选题中的各种矛盾及交叉重复问题。笔者以为,打造精品年鉴必须在精心选题上下工夫。一是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掌握科学的选题方法。首先要占有丰富的材料,应在选题之前,列出收集信息资料的纲目,分门别类,进行收集。会议文件、内部资料,特别要认真研究年度总结报告,收集已出版的报刊杂志等。有目标地进行参观、采访、调研。收集信息资料仅靠年鉴编辑单位本身和撰稿人员外,还应该依靠有关部门和各行各业的信息、通讯新闻机构及其队伍。其次要根据年鉴的特点和全书的规模,确定各方面内容的比重。严格而灵活地掌握选题标准,对选题进行再选择,纠正撰稿单位在选题取舍上的偏差。再次是要善处理好交叉重复问题。为保持各部分内容完整性而难于避免的交叉重复,可采取“见”、“详见”、“参见”三种方式处理。二是年鉴选题要突出年度特色。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发展,年鉴的编纂出版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全面准确反映一个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亮点和特色。《张家港年鉴》近年来在这方面狠下了工夫,在挖掘年鉴的年度特色上创出了新路。当然,这是在保持地方综合年鉴框架总体稳定的前提下进行的,一个类目、分目设计确定以后,总要有几年的延续和稳定。这样对事物的记述有对比性,也便于读者查阅。以2009年《张家港年鉴》为例,为彰显时代特色,年度特色和地方特色,增设了“协调张家港”建设篇,浓墨重彩记述了年度张家港市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推出的重大改革举措,同时详细记述了张家港市年度“协调张家港”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完成情况,分为“经济发展”、“资源环境”、“生活品质”、“民生福祉”、“社情民意”五块内容。在资本经营方面的突出成就。将“城乡建设·环境保护”篇拆分成两个篇目“城乡建设”、“生态环境建设与旅游”,以便于更翔实地记载张家港市在城乡建设和环境保护方面的工作成就,更鲜明地突出张家港市作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首批国家生态城市的地方特色。将“文明城市系列创建”篇改为“深化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以便更全面地反映张家港在荣膺“全国文明城市”之后,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所取得的新业绩。三是年鉴选题要求新求实。要力戒“千鉴一面”的现象,就必须在年鉴选题上求新求实。党的十八大以后,各地和部门确立了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各项工作,围绕“四个全面”发展战略目标。各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进程,采取了新举措、新政策,出现了新事物、新成就、新特点,所有这些必然给年鉴编纂工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料源。在2014年《张家港年鉴》编纂实践中,围绕“全面推进港城现代化建设”的总目标,聚焦“810”工程,实施“六大提升行动”,各项事业取得新成绩。为凸显这一年度特征,开篇专门设置以“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为题的专文,调整“市情概览”篇目,分四大块,除“地情概要”“风俗民情”“经济与社会发展”外,专设“文明建设”板块,突出张家港“文明城市建设”和“张家港精神”的内容,“经济与社会发展”也改变原有的条条框框,设置“实力张家港、美丽张家港、幸福张家港”三个新的特色条目,并继续设置专记以突出年度特色。为反映张家港市城乡一体化及社会民生事业发展亮点,新调整设置“农村工作和农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两个篇目,将篇目“社会生活”更名为“社会民生”。为突出经济发展新特点,将“市场·物流”从“商贸服务业”中独立出来,挖掘新兴的快递和物流企业情况,做大做强特色篇目。而翔实是年鉴资料价值的灵魂。年鉴资料素以翔实全面而著称,因此,年鉴选题的求实就要求年鉴采写编纂人员要有较强的业务功底和敬业精神,要有独具识“材”的慧眼,要学会去粗取精的编纂业务本领。唯有如此,用我们的智慧编纂的年鉴才能无愧于先人,无愧于子孙,无愧于这个辉煌的时代。
俞慧军,主任科员、高级政工师、苏州市地方志学会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