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 / 江婷婷
协调共荣“大生态”
文_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 / 江婷婷
生态环境是生存之本、发展之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发展坚实托起了人民对于美丽环境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百姓富则贵州富、生态美则贵州美。”在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上,贵州正式将“大生态”列为继大扶贫、大数据之后的第三大战略行动。
生态环境是生存之本、发展之基。作为中国首批国家级生态文明试验区,贵州始终注重处理好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坚持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一起守,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两座山一起建,百姓富和生态美两个成果一起收,实现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共进。
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全面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新发展理念,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坚定不移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新路。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发展坚实托起了人民对于美丽环境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贵州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党的十九大贵州省代表团讨论时的嘱托,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创新发展绿色经济,大力推进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努力推动百姓富和生态美的有机统一,决战脱贫攻坚,奋力后发赶超。
步入乌当区新堡乡王岗村,蓝天白云倒映在龙泉河中,河道两旁绿树成荫,呈现一幅“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景象。
“以前的烂泥巴路变成了宽敞整洁的水泥路,农家乐的生意越做越红火,旅游的发展让我们的日子越来越好过喽。”站在龙泉河边,听着王岗村村支书花全的感概,目睹着一派美丽的乡村景象,记者感受到了王岗村的“今非昔比”。
2007年,王岗村就在产业转型的道路上迈出了第一步。那时,王岗村党支部带领村民打出了“庖汤第一村”的名号,把发展乡村旅游作为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的途径之一。通过产业培育,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的王岗村,很快从贫穷落后的民族村,发展成为远近闻名的“小康村”。
然而,王岗村的乡村旅游产业从发端到今天蔚成规模,并非一帆风顺,十年间几度面临转型和弱化,是村支“两委”超乎寻常的坚持坚持再坚持,才守住了这块金字招牌。
2012年,村民花永铭等10余人合伙养羊,影响了村里的环境。在村委会的劝说下,村民将羊转移放养。
同年,某企业拟投资1000万元在村里进行奶牛养殖,考虑到奶牛会污染环境,拒绝了该企业。
2014年,某化工企业拟投资300多万在村里建设涂料厂,化工原料的排放会对水源造成污染,村里果断拒绝。
同年,某砖厂前来洽谈,希望能在下河湾组建立26亩的打沙场,考虑沙场的粉尘污染和噪音污染会影响旅游产业,村里再次拒绝……
“好的生态环境是王岗村最宝贵的资源,更是全村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基石。我们的发展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花全说。
不忘初心十年绿色发展,现在村里每年接待游客35万人,旅游产值达4000余万元,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提升至1.4万余元。
站在松桃自治县盘石镇巴茅村的山顶,风吹草动,草香扑鼻,放眼望去,一片翠绿。绿毯般的山坡上,一栋栋标准化的圈舍里养着成群的山羊、莱芜猪、野猪、美国七彩山鸡、英国贵妃鸡、珍珠鸡……这些独特的动物正是当地农民致富的希望。
就在2009年前,这片上万亩的群山上杂草丛生,是一处石漠化严重的不毛之地。盘石镇,是全省100个贫困乡镇之一,为了让极贫乡镇和石漠化严重区域的农民脱贫致富,县委、县政府绞尽脑汁,一直在探寻可行之路。
立足荒山闲地资源,变“荒”为宝,是松桃发展草地生态畜牧业助民增收致富的突破口。2013年以来,松桃自治县结合当地石漠化综合治理,开始实施退牧还草工程。目前,已完成人工草地种植3.2万亩,完成改良草地7.8万亩,推进南方现代草地畜牧业行动项目,完成人工草地建植1700亩。
“过去的松桃多荒山,大家几乎靠天吃饭,但自从种上了草,不仅改善了生态,日子也是越过越好。”松桃自治县山地畜牧中心主任郞永祥说,如今在松桃,人们不仅用草养鸭,随着大规模牧草的种植,牛、羊、驴等产业更是形成了规模,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百姓的获得感也变得越来越强烈。
数据显示,现在松桃草地生态畜牧草业已经覆盖28个乡镇509个村,存栏羊18.9万只、牛2.6万头,让当地农户每年均增5000元以上。
“贵州多年的生态保护和发展,与自然和谐共处,使老百姓收获了大自然丰厚的绿色回馈,越来越多的地方吃起‘生态饭’,发起‘旅游财’。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在大扶贫、大数据两大战略行动基础上,提出大生态战略行动,这是一个重大的拓展和部署,为贵州以全新的方式谋划跨越发展再增新路径。”党的十九大代表三都自治县财政局局长、党组书记杨先霞说。
撑起竹竿、打开网兜、划着木船,贵安新区高峰镇王家院村村民王梅开始了一天的工作。“麻线河在我们村有2公里,每天早上都要清理垃圾,然后把垃圾进行统一处理。”
王梅去年6月份被聘为河道管理员,对这份工作,她感到很欣慰:“每天看到河水在变干净,感觉很不错。”
河道有了“保洁员”,王家院村辖区所管理的麻线河下游段变得清澈明亮。
作为唯一承担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战略任务的国家级新区,贵安新区在全省生态文明建设历程中都肩负着探路和引领的重要使命。贵安新区地处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分水岭地带,是长江重要支流乌江的源头区,93%的面积处于“两湖一库”等重要饮用水源地的上游汇水区,是贵州省重要的水源涵养区。
根据自身的水生态情况,贵安新区编制并印发实施《贵安新区重点流域水环境保护河长制度》,建立长效监管机制和责任倒逼机制。河长制直面治水,在贵安新区形成一张覆盖河湖的责任网。
河长制带来的变化明显,河水越变越清,根据环境监测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新区水质总体保持稳定,松柏山水库水质达标率及直管区内河流主要断面水质达标率均为100%。
贵安河长制只是贵州在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进程中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贵州不断完善绿色发展的制度保障体系:2007年,在全国率先建立两级环保法庭;2009年,在西部地区率先实行河长制;2014年,颁布实施全国首部省级生态文明建设地方性法规;2015年,出台《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实施方案》《贵州省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实施意见》和《执行最严格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全面深化环评审批制度改革工作方案》;2016年,在全国率先启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试点……
研究出台并深入践行生态文明制度,彰显了贵州绿色发展的决心。劲帆遇东风,日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贵州)实施方案》,这个《方案》对贵州开展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综合试验作出总体部署。这一重大举措将让贵州在绿色大道上加速奔跑。
(责任编辑 / 岳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