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服编年体问题初探

2017-11-22 06:23王雨亭
黑龙江史志 2017年12期
关键词:大事记志书铁路

王雨亭

(中国铁路总公司档案史志中心《中国铁路志》编辑办公室 北京 100844)

编年体问题是志书中常见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方志理论滞后的表现。笔者在编辑铁路行业志(局志,中国铁路志,铁路分局志,站段志)及参与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志工作中都见过此类问题。这个问题业内人士眼里常有,笔下缺少解决的理论探讨。如果不解决,志书很难起到“存史、教化、资政”的功能。

一、什么是编年体?

编年体是修志中常用的一种基本方法。它完全以时(年)系事,按照事件发生的顺序,逐年、逐月、逐日记事。这种方法有三个优点,一是以时为序记事清楚;二是记事结果符合人们认识事物规律;三是符合竖不断线要求,按年度收集资料,稍加编排,即可完成长编的编写任务。特别是写大事记,以编年体为基础,结合纪事本末体全面记述,多为业内人士采用。但是,如果在分志的竖写单元中使用这种方法,将志稿写成大事记,就不符合志书体例。这种现象笔者称之为“编年体”(下同)。在编写中国铁路志、铁路局和火车站以及铁路给地方所写志书中,普遍存在这个问题,有必要进行研讨。

“编年体”记事不完整,没有反映事物有来龙去脉和总体情况。正在编写的《中国铁路志》初稿中有段文字记载,“1954年,参加铁道兵随军工作的5384名原铁路职工调回铁路工作”。看到此处,读者必然要问,这批职工因何调回铁路?又为何出路?何年出路?何年随军?为什么随军以及出路背景等等。因为此前的文字记述没有出现与此相关内容。结果只能给读者个别局部的认识,没有反映整体面况,缺乏深层次记述,读者想了解这些事物还得查阅相关资料分析研究,才能得出结论。后来查阅资料得知:抗美援朝战争爆发时,人民铁路挑选出一些政治可靠、思想进步、技术过硬的同志赴朝参战,保障前线的铁路物资运输。战争结束后这些同志回到铁路工作。可见,如果不补充资料,读者看不到事物的“历史与现状”,有违志书资料“真实、系统、全面”的要求,必然会降低志书的价值。

志书的竖写单元不是大事记,更不能等同大事记。竖写单元与大事记所述内容相同。两者有联系,也有区别。联系是大事记是对竖写单元内容的高度概括,或称简述;区别为竖写单元是对大事记记述内容的充实和说明,就是对事件的全面记述。形式上区别是大事记述事件仅用一、两句话、简单概括,不需要对事情来龙去脉全面展开;而要竖写单元要用更多的文字对相关情况详细记述。2017年7月9日,宝鸡到兰州高铁开通运营。大事记可以简写一句话。在铁路建设部分的竖写单元中所写内容基本应有,该线前期如何立项,为何立项?线路的勘测设计情况,选线情况,建设施工,验收,联调联试等。

此外,“编年体”兼收并录、主次不清、罗列资料、平铺直述,重点不突出、特色不鲜明,篇幅冗长等等问题。在此不述。

二、“编年体”产生的主要原因

(一)资料不全

该写的资料没有,所述内容只是资料线索。有的同志对竖不断线的认识存在误解,认为年复一年记事,就是竖不断线。实际上,志书强调的不断线是不断事物的主线,不是有点无面。还有的人认为“资料不够案例凑”,以此方法替代断限资料。实际上案例只是个别事物,虽然有典型性,但不可能取代事物发展的主线,更不能反映出历史轨迹。还有同志受“无一语不出于人,无一语不出于已”的影响,错误地认为入志的材料必须保持原始样子不动。资料是衡量志书价值所在和评断依据,是志书致用的首要条件。资料不完整,志书的各种特性无从谈起。

(二)指导不到位

中国路总公司(原铁道部),现有的专职修志队伍中多数同志没有写过志书。其培训时与下属单位的写稿人同时起步,水平需要提高的空间很大。打铁本身不硬,怎能出好钢?

(三)作者未能掌握编写方法

多数单位的写稿同志“半路出家”,没有接触过方志工作,更不知如何写志。参与修志后,虽然经过某些培训,又似懂非懂,为完成任务,“走着看”、“摸着石头”过河。此外,作者缺乏对史实分析、研究和筛选,特别是动笔前,不知道对原始资料提炼和概括,未能选取反映事物本质资料、恰如其分地将正确结论入志。

三、克服“编年体”方法

(一)政治分期

借用史书分期法将“编年体”合并段落,正所谓志重分段。《中国铁路志》140年的历史分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和成立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旧中国铁路分为晚清、民国、抗战、解放战争等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可分为成立初到“文化大革命”前,“文化大革命”后等等。国家层面的许多政治活动都是与此相关。如1949年5月铁路的管理体制先实行一长制。1956年党的八大提出在企业中建立以党为核心的集体领导和个人负责相结合的领导制度,凡是重大问题都应经过集体讨论和共同决定,凡是日常的工作都应由专人分工负责。由此开始实行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一元化管理体制代替了以前制度(军代表、领导和群众组成革委会。1967年军管到1968年成立革委会)。1977年实行厂长负责制。1993年铁路转换经营机制,实行公司制。以后又有股份制等等。分阶段后的每个自然段就是一个历史阶段。这种方法适用于政治部、报社、宣传部、组织部等多个部门。

(二)实际变化

有些事物发展与与政治分期不一致,应按实际变化记述。中国铁路客运站(俗称火车站)发展的四个阶段有自己的发展规律。第一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火车运站,基本上照搬西方国家模式,其规模数量不如西方国家,但从历史发展角度看,这些客站为以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借鉴。第二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这个时期,我国铁路客运量不大、交通不发达,客运站相对单纯,流线布局程式化,建筑造型在厉行节约前提下,注重追求一定的纪念性意义,强调城市大门的象征性。如北京西站、广州站等。第三阶段,改革开放至大规模铁路建设时期。这时期车站建设开始参考发达国家的设计,引进国外客站理念。由于受经济发展限制,虽有一些实用创新成功范例,生搬硬套不少。2008年至今,为第四个发展阶段。客运站的设计以人为本,使用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一切以服务旅客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适应需求变化,优化资源配置、力求系统最优化的发展,突出交通功能、体现时代和地域文化的建筑理念。特别是我国高速铁路的车站就是这阶段的代表。这四个阶段不能勉强归于这个或政治时期,本身有其各自的发展规律。再如,铁路运行初期旅客上车随身行李重量没有统一规定。随着乘客数量增多,行李的重量也在不断加大,当有的行李占用面积超过一个人的位置时,铁路规定,每位旅客只能带20公斤的行李,超过重量要托运。就此事而言,中国140年的铁路行李运输仅分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物随人走;第二阶段是人物分离。

(三)性质相同事物合并

《中国铁路志》初稿有一段文字记述:“从1964年,铁道部从全国各铁路局抽调工人支援三线建设,各铁路局从四川、湖北调技术人员36131人。1966年至1972年从郑州、上海抽调1524人。”这种按年分段的记述是典型的“编年体”。三线建设是中国政府在国内13个省自治区进行的一场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国防、科工业和交通设施建设,从1964年开始,到1972年结束,许多沿海重要工厂迁往内陆,当时铁路乘担繁重的运输和建设任务。成昆铁路就是那时国家批准重要工程。修铁路就要调人员。原稿记述几个自然段中的人事调动同是三线建设的一件事,分散、索碎。将历时四五年计划的三线建设合并一个自然段,克服了编年体,也符合历史实际,读者会对这段历史有整体了解和认识。这里的合并,虽然不是大段落的“并”,但在局部范围内合并,也是克服“编年体”的办法之一。

(四)五年或十年划段的方法

有的事物在某段时间内可现规律,这是其自身发展显示出的特点,可用划分时段方法记述。新中国铁路的职工教育发展变化就属此类。中国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五十年代职工教育主要任务是扫除文盲,职教部门办了很多文化夜校和补习班;六十年代“文革”中铁路教育和全国一样都是重灾区;七十年代进行“双补”(补文凭和知识);九十年代以后实施素质教育。历史上每个阶段都有职工培训。记录这段工作时,当然不必依年记事,可用十年文字为阶段,列表补充办班数量。再如铁路的五年计划,从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编制到十三五计划,编制的方法和程序基本相同。从研究编制开始,再提出大纲上报国务院批准,经国务院提出指导性意见后,再作修改,改后再报批。程序是研制——报大纲——国家预审——铁路修改——再次上报——国家发布。这个程序与各铁路局的五年计划相同。此法可用于铁路总公司和18个铁路局的计划部门和统计部门。

(五)文字加表格记述的方法

有的事物内容比较简单,在整个过程中或某个时段内变化不大,发展过程状况大体相同,没有必要将类似事物一一记述,更不能重复记述。具体方法是用文字全面记述,重点详细记述,类同的事物有数字统计时,可用表格补充说明。国务院2008年开始编纂的《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志灾区医疗防疫志》中,铁路开行专列转运灾区伤员就使用种方法。铁路共开行转运伤员19趟列,运送5045人。文字部分全面介绍党中央、国务院给铁路下达任务的背景、要求,还有铁道部党组紧急部署和铁路职工如何争分夺秒准备等等。详述第一专列开行情况,特别通过细节体现铁路对伤员的人文关怀。其次,写第二趟专列和以后多趟专列异处,即变点,最后,将开行专列总数用表格展示。这样点和面结合,记事全面完整,也符合首次修志提倡的综合全面记述,重点事物突出,不足部分表格补充的规律。这种方法适用于记述部门培训、人事部门招收复军人等。

(六)综述加重要时间节点的方法

有些竖写单元内的事物,在某个阶段内一般相同的内容可用文字综述,如果在这段之外还有更重要的事物需要单独记述。这个重点事物就是变点或重要时间节点。此时重点变化需要另段记述,即“同则略记、变则详写”。如记述铁路体育骨干的培训工作。“1988~1996年,中国火车头体育协会先后举办了藤球、太极柔力球、篮球、乒乓球裁判员学习班,第七套广播体操领操员学习班,全国体育舞蹈培训班,大众体育项目培训班等各类培训班。”接着,“1997年,为以推广普及第八套广播体操为龙头、促进群众体育工作的发展,全国铁路各单位举办了300多期领操员培训班,先后培训近万名辅导员,使这项工作在较短时间内在全国铁路铺开,普及率达58%。”在这段记述中,1988~1996年是一般的工作综述,这是多个“编年体”合并为一个自然段,而1997年的体操工作是全路开展的重点工作,理应作为重点内容记述。这个重点则另段记述。正所谓“该分则分,该合则合。”

(七)按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记述

中国高铁修建的起因根据是2004年党中央决定和国务院批准的《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开始起步的。铁路人按照中央修建高铁的指示:“引进先进技术、联合制造生产、打造中国品牌”进程完成这一战略突破的。铁路先在国外购买技术,用技术自己生产动车组,产品送到国外检验,合格后自己批量生产。最后,自己在更高的平台上创新、引领世界。使用这方法时,特别写好起点,即事物的发端,交待清原因、要求等基本要素。经过也是转折点,指起点和终点中间的若干起伏变化的状况,也是事物发展变化过程中的重要变点。终点为结果,指志书下限时的状况或在下限内消亡的状况。此法适用多个部门。

(八)调整篇目的方法

有的篇目中“目”下的黑体字后记述的内容即撑不起一个竖写单元,又不符合志体,但是不可缺少的(叙述写法是“标准的编年体”)事物,这时可以将黑体字后的文字作为分段的依据,同时作为段落观点分段记述。某铁路有个文艺团体记述招生情况时列为内部选调、社会招聘、协议签约三个黑体字。深入分析,黑体字是下文的概括和提炼。内部选调是1950年至1960年招生的情况,社会招聘是六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初的招生情况,协议招聘是2000年后的情况。实际上,将三个黑体字作为阶段观点,按三个阶段记述正是全部的招生情况。改为1950年到1960年是内部选调阶段;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是社会招聘阶段;2000年后至现在为协议招聘阶段。

(九)简史代替的方法

中国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有的事物资料少。其中有的事物只有一两句话,或几句话等等,其共同点是几个自然段文字合在一起,不过百字,立不起一个坚写单元。这时,可将几个自然段合并为一段,将其大意写成简况,也不失为一个“凑合”的办法。这样总比“编年体”好些。可是,我们不提倡用此法,只是不得已为之。

四、注意问题

(一)个别的“编年体”不能改

有的事物短时内出现,影响大、范围广,出台政策仅在短时生效。这时使用“编年体”式记述无须改变,无法分期,也不能合并。如2003年全国内出现的“非典”,铁路系统为鼓励列车工作人员出乘,特别制定相关奖励政策。即列车人员每出乘一次发给若干资金补助。半年后,非典消失。这些政策自然也消失。

(二)务必在原有“编年体”稿件的基础上补充资料

因为编年体类似大事记。大事记不是竖写单元,两者有很大区别。大事记是点上的内容,竖写单元是大事记的展开。大事记中的事,在坚定单元中就是该事件的全部经过。在《汶川地震志大事记》中,铁路转运灾区伤员共4051人。这一句话在医疗防疫志中就写了一万多字。如果不增加内容,自然达反映不出“历史与现状”的要求,读者更不会了解完整经过。

(三)把握好克服“编年体”的时机

一定在写入志稿前完成。志书是由业务部门在史志专业人员指导下共同完成的。这也体现众手成志的原则。由于史志编辑不是万事皆通,部门写志的业务人员对志书体例要求不会很专,因此,在各单位交稿前,史志编辑务必与单位写稿人商议改掉“编年体”。否则,交了稿史志人员再改,难度很大。

(四)处理“编年体”的总原则就是合并

合并,就是将“编年体”的多个自然段按照事物的发展需要分为若干自然段。分段的方法多种多样。分段时,不必受时间长短的限制,一年也好,二年,多年,只要无变化,略写;只要有重大变化(性质改变、名称改变、影响重大等),就可以分段。分段与合并,不是一刀切,应按实际情况确定方法。古人讲,文有法而无定法。写文章,应该有基本规律和具体规则。有法,文章严整;无法当然要乱。无论怎样,基本方法应该有所规范,大致统一。目的是要实事求是地记载,写清楚事物发展轨迹,为后人留下方便阅读的资料。

在此研究克服“编年体”方法,目的不是否认这种体式,只是表明竖写单元不能用“编年体”代替,对“编年体”不是“消灭”,只是弱化。

猜你喜欢
大事记志书铁路
詹天佑,“中国铁路之父”
大事记
滇藏铁路丽香段站后工程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有望年内开通
沿着中老铁路一路向南
一路欢声一路歌 中老铁路看点多
一月大事记
试论地方志书质量与市场的关系
一月大事记(2019年2月1日~2月28日)
情系志书藏古今
志书图片的放置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