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济沧
“为”与“不为”的辩证法
◎文/李济沧
五年来我们党科学把握大势 顺应实践要求和人民愿望 推出一系列重大战略举措 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 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 “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 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这样的“为”是积极的“为” 是正确的“为” 是抓主要矛盾的“为”。
抓住了主要矛盾 就牢牢把握了事物发展方向。所以 该“有所为”时 就要“敢为”“快为”。认准的、看好的事情 毫不犹豫、毫不放松地去抓去干。否则 迟缓犹豫、畏手畏脚 走一步退三步 就会错失战机贻误大事 让“有所为”变为“无所作为”。
“有所不为”和“有所为” 有时同样重要。上世纪80年代 年广久的炒瓜子作坊发展到100多人的“大工厂” 当时有人认为是资本主义剥削把其雇工的问题反映到中央。邓小平同志说放两年再看。今天来看 这样的“有所不为”是正确的。正是这样的“有所不为” 带来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因此 有些“不为” 不是永远不作为。对一些新生事物难以做出评判结论、看不清未来的发展走向和利弊时先“放一放” 或者允许“试一试”。看明白了 认识清了 把握了事物发展方向 再“有所为”也不迟。这样的“不为” 实质上也是“为”。
而有些“不为”则是必须的。比如 一些不必要的行政审批要坚决减掉 一些对企业不必要的检查验收等行政干预要坚决去除。诸如此类 通过“不为”解除对市场主体的束缚释放市场活力。
“为”与“不为”的考量 关键在于审时度势。正如《之江新语》一书中《要有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一文所说 “站在战略的高度 善于从政治上认识和判断形势 观察和处理问题 善于透过纷繁复杂的表面现象 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发展的内在规律……始终把全局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以全局利益为最高价值追求”。以此科学选择 该“为”时坚决“为” “不为”时坚决“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