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经济发展回眸
——保持中高速 步入新起点

2017-11-22 03:33
当代陕西 2017年6期
关键词:陕西经济发展

文/华 新(本刊记者)

陕西经济发展回眸
——保持中高速 步入新起点

文/华 新(本刊记者)

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以来,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视察以来,省委省政府秉承五大发展理念,坚定追赶超越,践行“五个扎实”,用好“三项机制”,经济发展量增质优——

这五年,是陕西综合实力最强的五年。全省经济总量从2012年的1.25万亿元增长到2016年1.92万亿元、年均增长9.8%。经济总量和增速,均居全国中间位置,实现了从经济欠发达省份向中等发达省份的大跨越。

这五年,是陕西经济结构调整最快的五年。步入经济新常态后,面对经济下行压力,我省牢牢抓住发展第一要务,相继出台了中国制造、工业稳增长促投资、民营经济发展等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政策,在新常态下保持中高速、迈向中高端。

这五年,是陕西追赶超越步伐最为坚实的五年。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资2.09万亿元,占投资总量的23.6%,年均增长22.9%。特别是引汉济渭、渭河综合整治、“米”字形高铁、高速公路建设等,都为追赶超越奠定了坚实基础。

这五年,是陕西居民收入增长最快的五年。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增速快于全国,有3年增速处于全国第一方阵。其中,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年均增长13.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8%以上,都属于较高水平。

在引领新常态中定准向,把稳舵

面对复杂严峻的经济形势,省委、省政府始终抓住发展第一要务,盯准目标,系统思维,先后提出“积极培育产业发展新动能,最大限度地筑牢追赶超越的坚实支撑”“推进能源化工高端化,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打造新支柱、培育新动能”,“不断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等推动经济发展的思路。

在领导经济发展中,省委、省政府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准确判断、精准施策、连出狠招,采取稳工业增长、投资拉动、金融支撑和优化产业结构、发展环境等一系列政策举措,应对挑战,在下行的风浪中定向准、把舵稳,适应和引领新常态,实现经济始终运行在合理区间。

在助推实体经济上,先后出台了中国制造2025陕西实施意见、工业稳增长促投资21条、促进民营经济加快发展22条等一揽子政策,很快掌控了局面,顺利挺过难关,实现经济增速企稳回升。

投资是拉动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特别是对中西部欠发达省份而言,投资更为重要。五年来,省委、省政府采取了一系列促进投资的措施,投资额度逐年增长,为经济发展起到强大的推动作用。“十三五”期间,我省规划的重点项目从846个增加到1476个,总投资从5.2万亿元增加到8.8万亿元,单个项目平均投资由55亿元增加到60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2015年12月中央提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省委、省政府立即出台“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专项行动计划,以壮士断腕的魄力,实施压减产能实现脱困发展方案。2016年,全省分别化解压减煤炭、炼铁、炼钢产能2934万吨、160万吨和70万吨;制定房地产去库存优结构意见,明确棚改货币化安置比例不得低于50%,发挥住房公积金作用等多项政策;制定出台降成本行动计划36条,针对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民营企业融资成本过高的尴尬,建立企业债发行“绿色通道”,打出了一套降本增效“组合拳”。

在优化产业结构中运足气,打好拳

到2016年,全省能源化工、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加快迈向高端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达到10.7%,服务业占比提高7.4个百分点,粮食总产实现“十三连丰”。这是调结构、转动能上取得的重要突破。

为破解产业结构的深层次矛盾,省委、省政府不断对经济结构进行调适,形成“推进能源化工高端化,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打造新支柱、培育新动能”思路,突出推动工业、高新技术、能源化工等支柱产业转型升级,打造具有陕西特色、支撑追赶超越的现代产业体系。

在工业产业方面,我省充分利用工业体系完整、产业集聚度高的有利条件,延伸产业链条,完善功能配套,放大集聚效应,形成先进制造、航空航天、电子信息等产业集群,全省工业经济增长动力显著增强。

到2016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497户,资产总计超过2.81万亿元,特别是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尤其是非能源工业快速扩张。我省新能源汽车增长40.9%,中兴智能终端产量达到2200万部,实现产值170多亿元,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建成装机达1100万千瓦以上。新舟系列飞机开发出10余种型号,累计交付超过100架,分布在全球18个国家、近300条航线。比亚迪高端智能终端制造项目、新能源客车生产项目、跨座式单轨生产项目落户西安高新区,3个项目总投资约50亿元,达产后预计实现产值430亿元。

在能源产业方面,我省坚持优煤、稳油、扩气,加快建设陕北高端能源化工基地,加强精细化工产品开发,打造新能源、电力外送、煤炭深度转化三个增长点,提高能源资源转化率。去年石油及制品类商品零售增速达到4.1%。全球首套煤油气资源综合利用、深度转化的大型能源化工项目——延长石油靖边园区项目全面实现达产达效,全年实现利润8.5亿元,成为我省首个聚烯烃年产量突破百万吨的单个能化项目。能源优势正在成为追赶超越的胜势。

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上,我省瞄准智能制造技术装备、夯实智能制造基础、推动重点产业智能转型、促进智能制造产业发展、搭建智能服务体系五个方面集中攻坚。先后制定14个重点产业领域《五年行动方案》、新一轮技术改造《实施意见》《智能制造工程实施方案》,组建了一批产业基金,为新兴产业发展壮大装上了强大的动力“引擎”。

五年间,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额逐年攀升,从2012年的1468亿元增长到2016年的2607亿元,全省高技术产业实现总产值1834.95亿元,呈现高速增长态势。

在增加居民收入上下大力,铆足劲

2012—2016年五年间,是全省城乡居民收入增长较快、增长质量最好的五年。我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9.8%,达到28440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1.4%,达到9396元;农村居民收入增速连年快于城镇。居民收入质量显著提升,城乡差距进一步缩小。

惠民政策实施力度的不断加大,是助推居民增收的根本保障。五年间,我省连续出台多项惠民政策组合拳,民生领域财政投入累计达到16031亿元,在坚持“两个80%”的基础上,连年提高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和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低保标准、医保标准等政策性补贴;特别是精准扶贫力度持续加大,使低收入群体收入水平整体提高,565万贫困群众实现脱贫。

在各项惠民政策刺激下,作为居民收入主要来源的工资性收入,在城乡居民收入中的比重增加到40%-60%。特别是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对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据统计,2016年我省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达710万人,农民工月均收入水平超过3000元。

此外,居民经营性收入稳定增长。据统计,截至2016年,全省小微工业企业数量达2.6万家,吸纳26万人就业;苹果、蔬菜种植面积日益扩大,产量在全国地位举足轻重;“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发展,带动了农民经营收入持续稳定增长。

在改革开放中大胆改,放胆闯

改革开放,是新时期陕西最鲜明的特征。省委、省政府站在“秦岭之巅”看陕西,跳出“城墙思维”谋发展,把改革作为追赶超越的关键一招,把扩大开放作为追赶超越的有力助推,全面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大格局,加快打造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

五年来,行政、金融、农村、民生等各领域改革蹄疾步稳,“四梁八柱”的主体框架基本形成,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多点突破,次第开花:“三去一降一补”取得积极成效,国企国资改革突破难点,新组建陕西铁路集团、东庄水利枢纽建设公司、陕西金融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集团。“放管服”三管齐下,取消行政审批事项152项,省、市、县三级全部完成权责清单编制并陆续公布;以开放倒逼制度创新和组织变革,减少外商投资限制,有序扩大保税物流、离岸金融和融资租赁等服务开放,积极复制推广上海自贸区经验,陕西自贸区获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进展顺利,目前全省100%涉农县(市、区)、乡开展了确权登记颁证工作,300万农户领到了经营权证书。

这些具有标志性、关键性、引领性的改革举措陆续推出,让市场主体活力得以持续激发,为经济社会发展释放了大量红利。

同时,我省瞄准“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目标,不断扩大开放步伐,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大格局,积极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深化经贸、文化等各领域的交流合作,积极推进中俄、中哈等一批经济合作园区建设,形成“一带一路”跨境经济合作聚集区。2016年与沿线国家进出口额达231亿元,占全省总产值的11.7%,在“一带一路”上的枢纽和门户地位更加凸显。

这种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既为国家经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也为陕西自身发展创造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猜你喜欢
陕西经济发展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陕西自贸区这四年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国企发展如何提高“质感”——以陕汽党建引领发展为例
省委定调陕西“十四五”
陕西音乐如何演奏?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陕西青年作家采风团走进陕西杨凌
图说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