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江玲
摘 要:“做中学”“学中做”是新课改倡导的主要的教学方式。数学是实践性学科,让学生在“做中学”,让学生“做数学”,可以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学会发现、学会质疑、学会合作。主要探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做数学”的几点体会。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教学;做中学;操作;探索
杜威提出“做中学”。杜威认为,数学教学不能只教知识,更应该让学生去“做”,去经历数学探究的过程。数学知识,枯燥乏味,单纯的知识学习和运用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强化学生的内驱力。而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探究过程,可以促使学生做中思、做中启,学会发现和表达,学会探究和创新。
下面,笔者结合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小学数学教学中,让“做数学”成为教学主旋律,为小学数学课堂添趣增值的几点体会,以期共享。
一、寻生活中的数学踪迹,感受数学的生命力
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如车牌号、公寓几楼几单元几号、手机号码、就诊号、QQ号码、服装的大小、鞋子的尺码、节日、生日等都与数学密切相关,生活中的门、窗、课本、文具、电视、冰箱、手提电脑、平板、手机等的型号与款式等,操场上的平衡木、跑道等,银行存款利率、河边栽树、成绩分析、概率等,也都是数学知识的再现。如果教学中,教师善于采撷生活实例,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充分融合起来,那么学生就会体验到数学的价值,感受数学的生命力,从而更加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如,学习“元角分的认识”时,笔者将随身带的100元、50元、20元、10元、5元、1元的纸币逐渐呈现给学生,让学生认识一下这些面值的纸币,再呈现1分、2分、5分、1角、5角、1元的硬币,对于1分、2分、5分的硬币,多数学生没见过,呈现给他们,拓展了他们的眼界,也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再让学生说一说100元一张的钱,怎么换成50元一张的,再让学生说出去超市购物,怎样付钱、给整钱怎样找零等。
再如,教学“平移旋转和轴对称”时,笔者呈现汽车司机开车时转动方向盘的情境;呈现民间剪纸“双喜”字的图片;利用教师的门和窗的开关演示,呈现水龙头开关的情境;拿出剪刀,呈现翩翩起舞的蝴蝶的图片;呈现奥运五环旗等等,通过这些实物的观察或者图片的欣赏,感受到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生活中处处都有,再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寻找数学的踪迹,寻找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原型,从而激发学好数学的兴趣,从而爱上数学。
二、让学生动手操作,促进学生知识的内化
心理学研究表明,思维从动作开始,孩子们在动手操作中,既动手,也动脑。数学以思维为主,让学生动手操作,可以促进思维活动,也促进知识的内化,以及知识的自主构建,获得成功的体验。
如,教学“平移旋转和轴对称”时,笔者让学生将剪下的如图的三个图形分别对折,看看有什么发现,然后两人一组交流自己的发现。
学生通过“做”,如剪、对折、观察、分析、交流等活动,在活动中思维得到发展,语言得到发展,综合能力也得到提升,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再如,教学“认识图形”时,笔者课前让学生收集一些生活用品,如魔方、易拉罐、笔筒、塑料瓶、鞋盒子、足球、乒乓球、羽毛球、铅笔尖、妙脆角、酒杯、蛋卷、冰淇淋等等,让学生将带来的这些用品放在一起,挑出自己最喜爱的东西,然后找找它的同类,这样,球、圆柱、圆锥、正方体、长方体等实物可以归为一类,让学生在操作中充分感知。对于长方体的面的个数的问题,让学生找出一个长方体,在纸上画一画,画出不同的长方形,看看有几种不同的画法,通过画这一数学迁移的方法而构建知识。
三、讓学生经历数学的过程,促使知识的探究化
数学知识的发现有个过程,数学教学过程中,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对数学知识的过程进行探究,提高学生对数学的浓厚兴趣。
例如,对于圆周率的近似值3.14,可以引导学生亲自探讨求得这个近似值的方法,告诉学生古代人们采用割圆法而求出这个圆周率的近似值,引导学生课后也想办法求出圆周率,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数学探究意识。
再如,教学“图形的认识”时,对于正方体的各个面大小都相同,都是相等的正方形这一结论的验证,教师可以提出问题:用正方体画正方形,画出的正方形都相同吗?引导学生通过用正方体的六个面分别画正方形,比一比正方形的大小是否完全相同。
这样,学生经历“做数学”的过程,发现和掌握相应的知识,理解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逐步培养数学探究能力。
“做数学”为数学教学增趣加味,为数学课堂增效添彩,但“做数学”不能流于形式,应从“精”“实”“细”“活”上做文章,让学生在“做数学”中发现数学、体验数学、掌握数学,在“做数学”中,学数学、用数学,追求数学的价值,数学课堂才会充满生机,数学教学才有生命力。
参考文献:
[1]沈道燕.“做中学”中“做数学”:小学数学实验教学的实施策略[J].数学大世界(下旬版),2016(8).
[2]王红.让学生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做数学”[J].新课程(小学),20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