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永建
一、三维教学目标
1.理解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即易导电的物质叫做导体,不易导电的物质叫做绝缘体。
2.制订并完成小组计划,实施有关检测步骤。
3.培养合作意识和实证精神。
二、教学重点
1.理解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
2.实验操作与过程。
三、教学难点
制订计划。
四、教具准备
电路检测器(前节课学生已自制),条形橡皮擦,20种被检测材料(以上材料每小组准备一套即可,20种被检测材料由教师准备,并给每种材料进行编号)。
五、教学课时
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按座位分组。
(二)导入。
1.请同学们出示电路检测器(每组一个检测器也可)。
2.引导学生将电路检测器的两个侧头的金属部分相互接触,检验小灯泡是否发光,验证检测器工作是否正常。
3.重复检测一次,并将检测时小灯泡“亮”或“不亮”的情况记录下来。
4.问:电流在电路中是怎样流动的?
(三)检测橡皮擦是否导电。
1.预测一下橡皮擦中电流能通过吗?各组汇报一下。
2.试验:
(1)在教师的指导下,小组讨论并迅速做出实验计划表。
(2)全班交流后,进一步补充完善实验计划表。
(3)教师强调实验规则:实验至少三次以上,每次运用橡皮不同的两个面与检测头接触,接触要牢靠。组内每个同学操作一次,并做好每次实验记录。
(4)合作实验开始,注意观察小灯泡是否发光。
3.讨论小结:为什么小灯泡不亮?(电流没有通过橡皮擦,也就不会通过小灯泡。)
(四)检测身边20种材料是否导电。
1.各组选出材料保管员一名,负责从老师手中领取和保管材料。选出一个记录员进行记录。其余同学作为实验员进行操作。
2.各组参照教材第12页样表画出记录表并读懂记录表。
3.迅速有序领取20种材料,按序号摆放。
4.按老师的指令有顺序地进行预测、实验。(实验步骤基本同上)
5.整理检测记录,进行简单统计。
6.交流预测情况和实验结果。
(1)在检测时有没有与预测结果不一致的情况,寻找预测错误的原因。
(2)根据表中的记载,把20种物体按能否使灯泡发亮分为两类,并仔细研究一下,看这两类材料各有什么特点。
(3)分出20种材料中的导体放在桌子左边,将剩余的绝缘体放在桌子右边,并再次比较它们。
7.根据刚才的分类补充修改统计表。
8.汇报与小结。
(1)各组汇报一下实验情况(选一个组汇报,其余各组补充和指正)。
(2)讨论:说说为什么有些物体能使小灯泡发亮,有些不能?
(易导电和不易导电。)
(3)明确:同学们,现在我们共同为这两类物质各取一个合适的名称好吗?(学生积极取名,教师相机板书:有些物质容易让电流通过,容易让电流通过的物质叫做导体;有些物质不易让电流通过,不易让电流通过的物质叫做绝缘体。)
(4)鼓励学生质疑。
(5)小结。说说你看见过或知道的导体与绝缘体,看谁说出的多。
(五)动手操作。
1.教师提议:现在做一个有趣的实验活动,大家愿意吗?将电路检测器的两个检测头上的塑料皮进行接触,小灯泡会发亮吗?请大家先预测后实验。
2.实验完毕后讨论刚才小灯泡不发亮的原因。(塑料皮是绝缘体,电流不能通过绝缘体。)
3.组内同学轮换实验,并说出谁有独特的或者创新实验。(如将检测器金属导线与另一端的塑料皮进行对接,或者将两个金属头对接但中间垫一张纸等实验。)
(六)实践活动。
设计以下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并讨论教室里的电器设备。
1.找一找教室里与电有关的物体哪些用了导体,哪些是绝缘体,这样选择有什么好处?
2.怎样保护绝缘材料?
3.同学们还发现或者知道其他的导体和绝缘体吗?尤其是除金属以外的导体和塑料等以外的绝缘体。
(如普通水是导体,绝缘胶布是绝缘体。)
(七)教师总结。(要点如下)
1.問:什么是导体?什么是绝缘体?各有什么特点?(有些物质容易让电流通过,容易让电流通过的物质叫做导体;有些物质不易让电流通过,不易让电流通过的物质叫做绝缘体。)
2.我们利用导体把电送到人们需要的地方,利用绝缘体阻止电流到人们不需要的地方。
3.生产生活中要做到安全用电,保护好绝缘体,防止触电。如不能用湿手触摸电器开关等用电器。
4.电器易老化,必须及时更换,否则容易漏电,发生火灾和使人触电,但这些问题必须请专业人员处理。
5.小学生拒绝玩电,不得使用用电器,不得在没有专业人员指导时进行带电实验。
(八)家庭作业。
1.同家长共同探讨一下自己家中的用电器以及用电器上的导体和绝缘体。观察讨论用电器为什么是那样的设计,你还有什么更科学的设计吗?(不准带电观察和研究,不准触摸和实验)。
2.向电工师傅请教或学习更多的电学知识。
3.找一本有关电工知识的书读一读。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