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燕仙
摘 要:在传统教育模式中,小学语文教师将课堂教学的内容集中在了知识灌输、目标完成和应试技巧的传授上。不仅无益于学生语言能力和个人素养的培养,也违背了语文教育的初衷。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运用科学、合理、多元的方式让语文课堂变得更具人文气息,让学生在充满语文味儿的氛围下实现能力的有效提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语文味儿
营造具有语文味儿的语文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过程,也是提高教师教学效率,让学生在接受文学熏陶的同时培养综合素质的重要措施。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和对语文味儿课堂的研究,总结出让小学语文课堂更具语文味儿的方法和措施。本文将就此问题进行重点讨论。
一、在小学语文课堂中营造语文味儿的重要性
1.回归语文本源
应试教育过强的功利性,使得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大多集中在知识的灌输和应试技巧的传授上。在这样的理念下,教师过度地关注系统知识的构建、学习方法的归纳,学生难以从文学作品中获得情感体验,综合能力自然无法提高。然而营造语文味儿的课堂,教师需要充分创建以文学作品为基础的人文气息氛围,让学生在感悟文学、获得情感体验的过程中实现对知识潜移默化的接受。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更加自然地掌握知识,对于回归语文的本质教育要求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2.促进教师水平
营造具有语文味儿的课堂,直接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必须主动地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通过多元化的方法让语文课堂变得更具人文气息。这对教师的业务能力、教学水平和教育观念的提升有着能动的反作用,也是实现素质教育的主观要求。
3.提高学生素养
小学生由于年龄和知识的限制,对于语文甚至文学的认知并不成熟。在如上文所述的学习模式下,语文气息被扼杀,学生的思维被抑制,很容易导致学生对语文产生厌倦甚至反感的心理。在充满语文味儿的课堂气氛中,学生可以充分感受语文带给自己的积极情感体验,在浓郁的人文气息中获得心理的满足,并在这种正面的情绪中不知不觉地汲取语文知识,感悟语言魅力,从而获得文学的熏陶,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二、在小学语文课堂中营造语文味儿的方法
1.探究文本内涵
课文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最重要媒介。对此,实现语文味儿的课堂教学,小学语文教师首先需要充分掌握课文的内涵,挖掘其中的情感资源,让学生对于课文的认知不只停留在基本知识的获取和课文的浅层次研读中。只有在获得与课文相对应的情感后,学生才能在思维的发散、想象的激发和情感的体验中汲取语文的营养,实现知识的积累。
2.体验人文情感
语文作为人文学科的代表,其特色就在于能够包含古今中外世间一切的情感、思想和观念。也正是这种人文的承载,使得语文可以让学生实现情感的丰富、经验的积累与阅历的增加。对此,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充分挖掘语文的人文内容,让学生在充分体验其文化内涵的过程中感悟人文气息。教师以此为基础,将知识潜移默化地向学生进行传递和引导,可以让学生获得人文情感的体验和知识水平的提升,可谓一举两得。
3.多元方式教学
在现代教育理念下,通过系统性的知识掌握已经很难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这需要小学语文教师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营造具有不同气息的语文味儿课堂,让学生在多种多样的语文学习活动中感受语文的气息,获得能力的提升。
三、小學语文课堂中营造语文味儿的措施举例
在讲解课文《晏子使楚》时,教师首先可以让学生对文章进行朗读,知道整个事件的前因后果,对其拥有初步的认识。之后,学生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将齐王和晏子的神情、性格和心理充分地表达出来,让学生获得人物的情感体验。教师据此引导学生对于具体的语言描写部分进行反复品读,让他们了解诸如“狗国”“橘子”等举例的精妙所在,从而了解晏子的机智以及语言的奥妙,以及文章中的语文气息和语文味儿。
学生对文章的整体脉络和细节内容拥有了一定的了解,教师就应引导学生对自己喜欢的语句进行勾画,并在班里进行分享,解释自己喜欢这些语句的原因,让学生在这种交流中感受语文的魅力,体验语言在描述整个故事中的重要作用。
通过文章的统一研读和自主性探究,学生对于文章已经拥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并掌握了其中的语文气息和语文味儿。这时教师就要让学生将这种语文味儿转化为自己的情感和能力。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喜欢的语句和课文内容进行仿写、扩写和改写,也可以自由发挥写出自己的个人情感,从而达到语文味儿的内化和升华。
总而言之,让小学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儿,不仅符合素质教育的理念,更是语文教育教学的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充分把握语文的人文学科性质,营造语文味儿的课堂,让学生通过学习,获得的不只是知识的掌握,更是情感的丰富和素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唐金州.小学“语文味”课堂的思考与实践研究[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5(47).
[2]苏维平.谈小学语文教学的“语文味”[J].教育革新,2008(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