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倩
摘 要:群文阅读是语文阅读教学的新型组织模式之一,主张以单元为核心,将单元内多篇文章进行整合,在一个总目标的指引下组织学生进行阅读。群文阅读突出了语文教学目标的针对性,对于学生阅读视野的拓宽具有重要意义。以五年级语文群文阅读教学为例,简要探析了群文阅读教学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希望能为广大语文教师应用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提供参考。
关键词:五年级;语文;群文阅读;苏教版
一、依据课文主题,挖掘群文教学素材
现行苏教版教材每册相邻几篇课文几乎都是围绕同一主题展开的,这为实施群文阅读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在组织五年级语文阅读教学活动时,教师应该依据课文主题,努力挖掘群文阅读教学素材,围绕某一主题多角度、全方位开发教学资源。这是实施群文阅读教学的第一步,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直接决定了群文阅读教学能否顺利开展下去。
例如五年级上册第16课《黄山奇松》、第17课《黄果树瀑布》、第18课《莫高窟》都描写了我国优美的风景名胜;第20课《厄运打不垮的信念》、第21课《诺贝尔》、第22课《滴水穿石的启示》都赞扬了某种可贵的品质;五年级下册第6课《梦圆飞天》、第7课《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第8课《神奇的克隆》都介绍了某个科学知识;第21课《七律·长征》、第22课《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第23课《大江保卫战》,都记录了革命时期的感人事迹。教学这些课文时,教师应该对不同文章的内容进行系统把握,从宏观角度对学生进行群文教学,让学生受到某一方面的精神陶冶或者促进其某一方面能力的发展。
二、有序呈现文章,方便学生接受教育
相比于单篇阅读教学,群文教学最大的优势在于全面性、系统性,不仅主题明确,还能帮助学生举一反三,加深学生的阅读体验。但是由于群文阅读文章篇目较多,因此教学时要有序为学生呈现这些文章,便于小学生的接受和理解。教师可以按照教材编写的顺序依次呈现,也可以按照篇幅从长到短、语言由浅及深的顺序依次呈现。这样一来,既让学生容易接受,又让教师方便教学。
三、循序渐进教学,升华阅读教学质量
以《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诺贝尔》《滴水穿石的启示》群文阅读教学为例,主要遵循如下四个步骤:主题回顾、阅读概览、片段分享、主题拓展。
(一)主题回顾
学生按照教材顺序,依次回顾这四篇课文,并分为4人小组,讨论概括这4篇文章的内容,以对4篇文章形成整体认识。
(二)阅读概览
教师任意点名小组代表发言,了解学生对这4篇文章内容的掌握情况。小组代表概括文章内容时,其余学生可进行点评、补充,尽量调动每一位学生参与阅读教学的积极性。
(三)片段分享
教师应该节选课文中发人深省的片段供学生交流,例如《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课文中的“不错,当无事时,应像有事时那样谨慎;当有事时,应像无事时那样镇静。面对人生的厄运、不幸和磨难,坚定自己的信念,才能成为真正的强者。只要厄运打不垮信念,希望之光就会驱散绝望之云”片段;又如《诺贝尔》课文中“为了发明炸药,诺贝尔投入了他的整个生命”片段;再如《滴水穿石的启示》课文中“我们要铭记滴水穿石给予我们的启示: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就一定能够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片段都饱含深刻的教育意义,值得特别摘抄出来供学生鉴赏。教师可以将这些片断在多媒体课件上呈现出来,以便学生在阅读之后进行系统的比较分析。
(四)主题拓展
这是群文阅读的精华环节,也正是群文阅读的最终意义所在。主题拓展包括两个层面的含义,第一是通过群文赏析了解这几篇文章都讲述了什么发人深省的道理,表达了什么样的美好情感;第二是以群文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理解课文主题。第一个层面比较好掌握,关键在于第二个层面主题的理解。选入语文教材的文章,无一不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紧密相关,要求学生联系现实生活理解课文主题是对生活教育理念的一次回归。《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赞扬了坚韧不拔、不屈不挠的美好品质,《诺贝尔》赞扬了追求真理、无私奉献的美好品质,《滴水穿石的启示》赞扬了持之以恒、永不言弃的美好品质,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平时的生活、学习,谈一谈对这几种美好品质的认识,想一想在生活、学习中要如何体现这些美好品质?每一种美好品質都值得学生学习,每个人都能畅所欲言,这深刻凸显了群文阅读教学的重要价值。
从当下语文课堂群文阅读教学模式的运用来看,作为一种新兴教学模式,它的理论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不少教师对于群文阅读模式缺乏深刻认识,存在跟风心理,致使教学效果远不如预期。如何更好地完善群文阅读教学理论,切实为语文教学工作提供有益经验,仍然需要广大语文教师继续展开探索。
参考文献:
[1]陈慧敏.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研究[J].小作家选刊,2016,7(11):67-68.
[2]谷瑶莲.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