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如何看待学生课堂插话现象

2017-11-21 20:45韩烨敏
新课程·上旬 2017年9期
关键词:应对策略

韩烨敏

摘 要:自从新课程标准颁布后,学生课堂插话的频率有所增加。学生在课堂上插话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此,建议根据不同的插话类型,艺术地处理学生课堂插话现象:鼓励内容切题的无意插话,引导有意却跑题的插话,提倡有意却不跑题的插话,“消灭”恶意的插话。

关键词:课堂插话;插话原因;插话影响;应对策略

在课堂教学中,许多老师都会有这样的经历,正当按教学计划有条不紊地讲课时,忽然有学生举手,并问些相关的或不相关的问题。教师对于学生课堂插话也有两种不同的态度:一是当场制止,二是为学生答疑解难。虽然拒绝学生插话的现象在全国各地相当普遍,但广大教育工作者在允许学生课堂插话方面也开始有新的认识。

一、学生课堂插话的类型

课堂插话是指在正常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在教师话轮结束前就开始讲话,即学生为了取得发言权而打断教师讲课的行为。

我们可以将学生课堂插话分为:

1.内容切题的无意插话。

2.有意却跑题的插话。

3.有意却不跑题的插话。

4.恶意的插话。

二、学生课堂插话的原因分析

老师讲课过程中突然遭遇学生插话是一个普遍现象,出现学生插话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并且,不同的插话有不同的原因,其中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学生心理渴求的表现

课堂上的学生在老师讲课时,通过自己的积极思考,对于自己理解了的知识,会情不自禁、身不由己地脱口而出,以表达自己的想法,从而出现插话行为。

(二)积极思考,勇于质疑的表现

学生在上课时会出于好奇或对知识的不同理解而提出问题,其实这也是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勇于质疑老师答案的良性插话。

(三)出于不满或报复心理,以此宣泄情感

课堂插话的学生由于某种原因,跟任课老师或者是同班级的学生干部产生摩擦、发生冲突,心怀不满,他们就故意在课堂上捣乱,大声插话,目的是为难教师,或给班级干部的工作带来麻烦。

(四)吸引师生的注意,以显示自己的存在

在课堂活动中,其他同学都聚精会神地听老师讲课,而有些同学却觉得无聊,于是,他们就通过在课堂上起哄或者取笑老师,吸引其他同学的注意力,以显示自己的存在。

三、学生课堂插话的影响

有关研究显示,允许学生课堂插话不但对学生,而且对老师、对于整个教学过程和结果产生的裨益明显大于其所可能带来的上述负面效应,允许学生课堂插话带来的裨益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插话有利于学生质疑问题

每个人都有说话的权利,作为教师不能阻止学生课堂插话。老师应该提倡学生在课堂上插话,让他们对问题有不同的看法,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又收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学生插话有利于实现教学良性互动

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上看,学生课堂提问、插话有利于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学生自信心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三)学生插话促进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

插话有助于学生内心疑问的释放,缓解内心的焦虑,也有助于学生和教师的交流,促进师生关系和谐发展,以达到“教”“学”相长,共同进步。

(四)学生插话促进教师的自身成长

学生的插话对教师自身成长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利用学生插话训练教师随机应变的能力

教师备课只能备大概的思路,不可能备课堂上的每一句话。因为每个学生的思维是不同的,因此,教师要有一定的随机应变能力。

2.利用学生插话促进教师不断反思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应该成为自觉的反思者,能对自己的教学持一种批判的态度,并根据学生的课堂反映,及时反思。

四、教师拒绝学生插话的原因及对策

(一)教师拒绝学生插话的原因分析

关于教师拒绝学生课堂插话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中国传统儒家學说对教师权威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

2.工作量大导致备课不细。

3.教师知识贫乏杜绝学生插话。

(二)学生课堂插话的应对策略

学生课堂插话是一个普遍现象,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插话,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对于学生们创造性的插话,教师应提倡并鼓励,而其他的插话就另当别论。这主要包括了以下的几种情况:

1.对于无意插话的学生,教师要尽量保持他们听课的积极性,可以当即对此表示肯定,鼓励学生敢于积极发言,同时告诉学生在课堂上如何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2.对于有意插话却跑题的学生,老师要艺术地处理,不可急于批评指责。

3.对于有意插话却不跑题的积极思考,教师要极力提倡。

4.对于恶意的插话,教师尽可能地不要让恶意发挥作用,要把它消灭在萌芽状态。

总之,新课程标准提倡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倡导教师角色的转变,倡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因此,在这种宽松、融洽的课堂氛围中,学生插话也是无可非义的,教师应该艺术地处理插话现象,对于不同的插话,采取不同的措施,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变“一言堂”为“群言堂”,变封闭式教学为开放式教学。

愿每一位教师都能善待学生的“插话”,让学生拥有自己的声音,拥有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课堂。

参考文献:

[1]马宪余.课堂“插嘴”断想[J].当代教育科学,2003(14).

[2]王丽琴.小议“举手”与“插嘴”[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5(1).endprint

猜你喜欢
应对策略
刍议智慧金融下的精准扶贫
关于当今校外少儿美术教育发展的思考